唐高宗是如何用五个月把割据海东五百年朝鲜古国“秒灭”?

作者&投稿:犹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攻战不休的朝鲜三国,唐朝一开始采取了斡旋调解的政策。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借三国使者赴唐朝朝贡之机,分赠朝鲜半岛三国国王以玺书。在给百济王的玺书中这样说道:朕已对王侄及高句丽、奚落使人俱赦通知,咸许缉睦。王必须往彼前怨,识朕本怀,功笃邻情,即停兵革。

百济与高句丽佯称顺从,却并未停止对新罗继续用兵。

公元642年(唐贞观十六年),有海东曾子之称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联合高句丽再次进攻新罗,夺其城四十余座。后来又夺取了新罗战略要地棠项城,从此阻绝了新罗向唐朝进贡的陆地通道。

新罗向大唐朝廷告急。

但此时的唐太宗正进行西北战事,面对新罗的求救,唐太宗只是派大臣带着劝和诏书前往百济进行口头警告。百济依旧我行我素,又乘机攻占新罗十几座城池,并且不再向大唐进贡。

直到唐高宗即位之后,百济才又重新开始向唐朝派遣使节觐见,再次表示臣服。而唐朝对百济飘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已不再信任。

唐高宗这位看似文弱的帝王,在发给百济国王的诏书中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姿态,他要求百济国王立即停止对新罗的军事行动,并立即把原新罗国土归还该国:如百济国王决意对新罗继续采取军事攻势,朕将派遣包括契丹籍士兵在内的联合部队,经由辽地深入百济。对于事件后果百济王可先行自酌,以免后悔!(任王决战,朕将发契丹诸国,度辽深入。王可思之,无后悔!)

然而,百济王廷上下严重低估了对大唐的国家实力和战斗意志。他们认为高宗时代的唐朝虽然已基本完成王朝初级阶段建设,处于国力上升阶段,但仍没有摆脱被动处境,认定这个庞大帝国在可以看到的将来仍会继续韬光养晦隐忍下去。而且,从地理上来看,百济与唐朝陆路不通,两者之间隔着唐朝一直没有平定的高句丽割据政权,而于海路而言,两国隔海相望,今天的黄海对于7世纪的人类来说是一道难以从容逾越的天然军事屏障。百济王廷没有认真对待唐朝的警告,依然故我。

公元655年,即大唐高宗永徽六年,百济与高句丽再次达成战争默契,从西、北两个方向夹攻新罗。

新罗局势再次紧张,立即向大唐中央政权告急。

唐朝这次放弃单纯的口头警告措施,立即做出实质性应对。高宗派出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句丽,试图从陆上减轻新罗的军事压力。

唐军兵力不多,以致高句丽低估唐朝战争决心,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在这场战斗中,骄傲轻敌的高句丽军队被唐军大破之,杀获千余人。

但对于唐朝来说,由于所派兵力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意图,新罗危机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高句丽军队对唐军的轻视,基于它认识到唐朝战略重点还在西北方向。

公元660年,即大唐高宗显庆五年,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缓和下来。这年正月初二,苏定方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乱凯旋,唐高宗在乾阳殿召见。

3月,百济继续以高句丽为屏障,多次发动对新罗的压倒性战事。新罗王金春秋无计可施,只得通过多种渠道再次向唐朝中央 *** 派来求救信使。

3月12日,唐高宗决定集结重兵一举改变长年不稳的东北局势,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统兵十三万,以来征。兼以新罗王金春秋为芬牡佬芯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苏定方引军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物岛。新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

由于在此前数十年,唐朝的战略重心一直未能转移至东北亚地区,而新罗凭一国之力,应对高句丽、百济以及日本三国压力,苦撑局面,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已沦丧大片国土。在公元660年的这次战争中,唐朝派出十三万大军援助之时,战场前沿已在百济、新罗两国间犬牙交错。大唐高宗认为有将百济、新罗整合为一个统一战区的必要。

在这次军事安排中,新罗国国王金春秋负责集结、整合本地武装,在军阶上稍低于行军大总管苏定方,是为行军总管,苏定方与金春秋实为百济战区总司令与副总司令。

(图)大唐征高丽百济

此前,在高句丽与百济混战时代,由于高句丽对百济形成巨大军事压力,百济首都步步南迁,先从慰礼城迁都熊津城,后继续南迁至泗a城。泗a、熊津两城变为百济国的东、西二都。泗a这座最后的都城依山而建,地势险峻,下临白江涛涛天险,城内约有人口万家。

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5月,新罗王金春秋亲自率兵出京城(今韩国庆州),6月到达今天的仁川以东数十公里的地方,一待唐军自山东半岛发兵登陆朝鲜半岛,战机成熟,两军将发动联合军事行动,一举挫败百济。

苏定方率部在6月下旬,到达今天的仁川附近,与新罗太子金法敏约定:唐朝中央军由海路,新罗地方军由陆路,于7月10日在百济南部会合,围攻百济王都泗a城。

面对十八万唐罗联兵,慌乱之中的百济王廷组织力量在白江口处和沉岘(今韩国大田市西南)以步兵阻击。



唐朝藩镇割据是如何爆发的?唐朝为何允许藩镇的存在?
答:因为,唐朝在开始那段时间不断对外扩张征战,在高宗皇帝执政时,大唐的领土面积达到整个唐朝历史的顶峰,日本海延续到中亚地区的疆域都在唐朝管辖范畴之内。由于地盘面积太大,也给高宗皇帝带来了诸多的苦恼。唐高宗时期地域过大树敌也多,地方预备的常规军,根本无法抵抗这些外敌,当朝的中央府兵也不能四处派...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怎么解决的呢?
答:2.唐玄宗选择前者将权力下放给地方,但没有留下足够的力量来平衡地方。因此,安史之乱后,当地的筒仓无法拆除,中央政府无法平衡当地。3.因为安史之乱是唐朝为了统治边疆而不得不加强军事力量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后的临时战略平衡也是通过筒仓之间的制衡来实现的。唐代的军事制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

唐代的藩镇割据是怎么形成的
答: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

薛仁贵征辽是如何“瞒天过海”的?
答: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唐太宗见眼前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 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备好。唐太宗大喜,于是便率众将领随此豪民来到其海边的家。只见万户...

唐朝为何会形成藩镇节度使割据
答:这是一个古老的办法。从周朝时期就已经产生,由某位使臣拿着代表朝廷的旌节出使四方,让他们去负责某个专门的任务,任务完成后,交还旌节。节度使的称呼,最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个称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节的都督。他们可以节制各路军队。不过,这还不是正式官职。直到唐睿宗时期,才正式由了...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制度使藩镇持续恶化?
答:第1个方面就是节度时掌握军权。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在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士兵往往就会种田以农耕为主。唐高宗以后唐朝的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这就导致了当时府兵的逃散情况也越来越多。所以当时这些士兵都由各个节度使指挥逐渐的也让这些解读史掌握了国家的军权。要知道军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是非常...

唐太宗传,唐太宗传: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答: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

李治,唐朝李治有几个兄弟?
答:而决定权力归属的核心砝码——军权,更是从头到尾都由李治牢牢掌控。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能看出李治与武则天两人之间情感的可贵。若李治只是一个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糊涂虫,这两人的恋爱关系如何对等?《唐会要》称,太宗晚年患病时,前来服侍的太子就和武才人对上了眼。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今的中国,这种情况都可以称...

唐朝全盛时期疆域四至
答:唐朝开国之后逐渐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不断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国家作战并消灭了这些政权,由此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区。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值,武周时期突厥复国致使漠北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

唐代航海的问题
答:阿拉伯人素习航海,同中国人民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首次派人入唐,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148年间,阿拉伯对中国正式派遣使者达39次之多。平均三年多就有一次。阿拉伯商人、伊斯兰教士也多次从海道到唐经商、传教。从唐中期起,海上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