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天”、“道”、“性”、“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延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载“天、道、性、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2]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3] ”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2]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意思是胸罗万象,知天地运行知识,从而不疑惑这种做法。为平民百姓服务,并视为他们申冤作为己任。同时为了继承古代圣人的学说而努力学而不厌。为万世的太平摇旗呐喊,并阻止不安定的乱世行为。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青年时喜论兵法,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扩展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
这22个字所蕴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用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即要探究宇宙的规律,寻求人类健康发展的真理,继承先贤圣人的进步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方法治国理政,保证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过上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这便是张载的治世施政理念。
张载将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万物视为自己的朋友,蕴含着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张载的一生,就是“民胞物与”的真实写照。“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最能体现张载仁孝的思想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载

  • 天:张载以天人贯通为视域,阐述"性与天道合一"的儒家天道人性同一论,建立了一种横纵经       纬的天道本体与人性相贯通的天人一体观。在多样性的"两一叁"的天道本体论图景中,      由"气"所形成的造化万物以"感"相互联系,以"通"相互区别,以"性"实现个体的动态生成,        以神为"动力",以"学"实现个体升华。

  • 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总称。也包含不需要人去认识的和人所认识的两种情况。由不需        要人去认识而言,即“不可道”之“道”;由人所认识的而言,即“可道”之“非常        道”,接近于“德”而非“德”。

  • 性:张载指出“天性”和“人性”并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       冰。“性”由“太虚”(体)和“气”(用)两方面相合而成,这才是清楚解释人之         为善恶的原因所在。攻取欲望的“气质之性”是人、物皆有的实然之性;另一方面若         想把人与禽兽相揖别就必须进而明确指出,作为“发用”的气质之性不该成为人性的         主宰,否则就可能“德不胜气,性命于气”,理智成为欲望的奴隶。

  • 心: 张载对心的基本认识,心的一重内涵是落脚在现实意义上的世人之心(简称人心、小        心)与超越义的“大心”所构成的双重人心。认定与大心、人心相对应的正是“德            性”与“见闻”两种不同的“知觉”。



能帮忙解释张载的气本论吗?
答:以大君者吾父母宗旨道出了他的平等观,又以“存顺没宁”完成了他的生死观。张载在《正蒙三十篇》中写道:“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以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张载把认识天道、人道...

张载 为天地立心 原文并翻译
答:《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

西铭全文及解释
答:《西铭》宋代:北宋·张载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_独、鳏寡,皆吾兄弟...

关于张载的名言名句
答: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8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

理学是什么
答: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陆九渊、王守仁散烂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

天地合一心是什么意思
答:问题一:天地合一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答: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介绍如下:这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出自北宋大家张载的《西铭》,全文的意思是:苍天好比父亲,大地好比母亲;我这个微小的人,就生活在这天地...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答: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明确连用这四个字的是北宋的大思想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人合一的解释:...

试说明张载西铭一文的精神主旨,举课文例子说明张载思想的内容与世界宇...
答: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语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

张载名言名句
答:42、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43、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44、天无心,心都...59、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60、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61、天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