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律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投稿:旗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基本内容~

只是泛指“精通音乐”或“知音”的意思。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基本内容 传统乐律学的整理(包括发掘)工作,在现代是作为“历史理论”遗存物的研究而存在的。它曾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中作为当时的“应用理论”而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现今存活着的传统音乐中的形态规律;但它究竟不能等同于可在现代民族音乐实践中完全套用的“应用理论”。为了便于理解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基本内容,今略去中、西音乐理论及其相应概念之间的差别,大体上参照现代音乐学中有关应用理论的纲目,可以分别就乐学、律学

中国古代乐律学(theory of tone-system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乐律学史的发展阶段分期问题,历来并无成说。由

于它和音乐艺术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形态上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乐律学史是随着音乐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着的,

根据音乐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分别按照:酝酿期(远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经学期(秦、汉)、演

化期(魏晋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个阶段分

述如下:

酝酿期 上古至商周之际,为歌舞乐三者紧密相关的

“乐舞”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实

践中,夏、商古磬的实测音高反映出人们已有绝对音高

观念。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已根据自然听觉的需要,在

乐器制作中作倾向于纯律关系的调律。《虞书》“律和

声”的记载反映出先民对乐、律的关系已有初步理解。

进入西周的社会历史阶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埙已具备吹

奏出11个半音(包含某些半音关系)的可能性,已为周

代十二律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间,为王侯宫廷钟磬乐

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了对概

念进行规范,对度量关系进行计算,形成理论的阶段。这

一时期的律制,被后世称为“钟律”。钟律具有两个历

史来源:①上古以来的纯律音系的传统。②西周始见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损益法。

钟律在先秦宫廷音乐中的应用,已由当时的乐师总

结为系统理论:①音阶理论。五声与七声的关系,七音

阶名和变化音名的确立等。②乐学理论的均、宫、调体

系,术语与概念。③乐、律关系的理论及计量标准问题。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名为“均钟”的弦准

及律管的应用,记载于《管子·地员》的三分损益法,

《曾侯乙钟铭》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黄钟、大吕

等十二正律及其同位各变律组成的非平均律十二律位旋

宫体系(见宫调)。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代表人物是伶州鸠。乐律学的重

要文献除《国语》中的“郑语”、“周语”及《曾侯乙

钟铭》外,还有散见于经、史及子书中的一些片段材料。

经学期 秦汉间,钟磬乐衰微,为丝竹、相和与鼓吹

乐兴起的时期。先秦乐律学在官府失传,附庸于“经学”,

成为经生副业。经师墨守伶伦制律与《吕氏春秋》的片

面记载,使律学理论沿着单一律制的三分损益管律而发

展;阴阳五行家与图谶家使乐、律的解释走上神秘难解

的途径;而民间传承的乐调又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控制之下失载;其中,透过经师

的“传”、“注”、纂集整理工作,透过文学、诗、赋

与诸家杂著遗留给后世的乐律学材料,是两汉学者在音

乐史料严重散佚的情况下仅能作出的重大贡献。

两汉限用三分损益法与拘守管律的直接后果,是在

旋宫问题上出现了乐与律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宫廷

中的旋宫实践,屡作屡辍,被后世看作“唯奏黄钟一宫”

(《隋书·音乐志》)。俗乐中的乐调理论已经无从根

据经籍所载的宫调体系作为命名规范。相和歌的清、平、

瑟三调,楚声中的楚、侧二调,基本上是从属于乐器的

调弦经验的系统。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家独能摆脱偏见并有创造的代表

人物是京房,重要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

书》中的乐律材料及《淮南子》等诸家杂著。

演化期 魏晋至隋唐间,为清商乐和燕乐歌舞在贵

族社会中盛行的时期。乐律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了经

学的统治,宫廷音乐的俗乐化和各民族直至疆域内外的

音乐文化交流,发展了乐、律的实践,推进了乐律学的

新的进展;贵族士大夫直至个别帝王亲身参与乐律学研

究也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一时期的创造主要是围绕着俗乐调的旋宫性能与

乐器调律问题而进行的:①蔡邕的学说打破了单一律制

的束缚,开始了度量衡方面计量问题的进一步的精密考

据与研究。②京房六十律结合乐器调律与俗乐调的应用,

发展为荀□的十二笛律;又在另一条线路上衍化为钱乐

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③何承天开创了由正、变各律

复归于十二律的、力图接近平均等程关系的新律的探索;

承先启后,恢复与推行了京房、陈仲儒、梁武帝等重视

弦律的传统。④范阳祖氏之学,经祖莹、祖□、万宝常、

祖孝孙等精研,化繁为简,复归于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原则,

从实践上解决了宫廷雅、俗乐的旋宫与乐器调律问题。

⑤俗乐调的理论体系在唐代得到系统整理,出现了《乐

书要录》等专著及有关“二十八调”的系统论述。⑥荀

□解决了“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属于本阶段音乐声

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除有关史籍中的乐志、律历志

外,今存《古今乐录》佚文、《乐书要录》残卷、徐景

安《乐书》佚文及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整理期 五代战乱以后,至宋、元、明、清间,为音

乐生活繁荣于市井,歌舞伎乐的地位渐被戏曲音乐代替

的时期。唐代的乐律学知识已在战乱中多所散失,加上

祖孝孙之学不传律数,俗乐调的理论体系虽曾略见于晚

唐史料,但已不得确解。因此,北宋间虽已进入传统学术

的大整理,乐律学的整理工作初被重视,已称“绝学”。

但宋人毕竟在乐律学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展了

研究规模,也使之渐成系统。自此以后,明人不绝如缕,

至朱载□而集传统乐律学之大成。

中国传统乐律学以十二律位统八十四调的学说,始

终贯串着旋宫实践问题的主线,为解决乐、律矛盾而发

展着。自先秦钟律起,至朱载□创新法密率终,囊括了

古代乐律学史的全部发展过程而达到顶峰。音乐文化史

上的律学实践,在律制问题上当然并不以朱载□的平均

律为其终结,但乐律学的发展在清代虽有江永等人僻求

精奥,实已无补于乐律实践。此外,歌曲音乐中的词调,

琴曲中的琴调,至明清以来已无重大发展,清代戏曲宫

调理论徒托“二十八调”空名,已无实际意义;乐律学

史在清代的发展已不再是根据音乐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而追求进一步的探索,转而走上乾嘉学派的途径,通过

文献学的研讨,博求训诂、注疏、考证;新起诸家的意

义所在,主要是就乐律学史中留下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新

的论辩。

先秦时期我国乐律学发展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答:先秦时期我国乐律学发展很曲折局限性是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先秦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

中国音乐史 发展
答: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

试论民清时期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概况。
答: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明清时期说唱...

音乐学·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活动·历史著述中的音乐史学成果
答:同样,《宋书》的《律历志》析为二门,上卷为《律》门,中下两卷为《历》门,也是这类观念的加强。《律志》撰稿者可能是何承天,是位曾对古代乐律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乐律学家。《律志》的记述具有通史的意义。与《汉书·律历志》谈律数与律、度、量、衡而不记史,《后汉书·律历志》重...

中国音乐历史分哪些时期和其特点?
答:《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吗?
答: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三分损益”的理论,这是我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中国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

乐律学是指什么?
答:乐律学即“乐学”和“律学”理论的统称。中国古代“乐学”与“律学”理论,密切关联,早期并未分开,至明代朱载堉创《乐学新说》和《律学新说》之后,才始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的目录
答:公元960——1368)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市民音乐的勃兴第三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第四节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第五节戏曲音乐的成熟和发展第六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七节乐律学的重要成果第八节音乐论著举要第六章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的发展第三节民间歌舞、说唱第四节器乐的发展...

简述朱载堉及其乐律学成就。
答:【答案】:答案:(1)朱载堉:明代乐律家,历算学家;(2)“新法密律”:把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份,将八度的频率比值升12次方,得出的方根就是平均律半音。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地位: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十二平均律学说。(3)“异径管律”:解决管口误差的方法;(4)乐律著作:《...

律学新说名词解释
答:《律学新说》是明代乐律学专著。朱载堉撰,序于万历十二年(1584),三十四年(1606)完成进献此书的准备工作。收于朱氏所撰乐舞律历百科专著《乐律全书》,现存本以 《万有文库》影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为最常见。又有今人冯文慈《律学新说》点注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明万历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