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

作者&投稿:晋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 Richter,1931—)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2016年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

扩展资料: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学术成果:
1、发现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发现胶子喷流。
7、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在LEP对撞机 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 和反物质 。
参考资料来源:丁肇中-百度百科

国王、王后陛下、皇族们,各位朋友: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
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
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丁肇中因为发现J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11月10 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1976年,丁肇中由于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丁肇中的学术成果

1、发现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发现胶子喷流。

7、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竟有谁获得过诺贝尔奖.???
答: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是怎样获得诺贝尔奖的?
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4、丁肇中(美籍华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因与芮契特教授几乎同时发现J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 学奖。他是第三位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

丁肇中获得什么诺贝尔奖
答: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主要...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答:中国有九位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杨振宁: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除...

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是?
答: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几个?
答:截止到2018年总共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和屠呦呦。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丁肇中的事迹,谁能帮忙找一下?
答: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 丁肇中在接受采访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

丁肇中的故事
答:”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

诺贝尔奖获奖者
答: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