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规律

作者&投稿:伏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简析。

  3、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什么?

  (2)填空: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1)首二句赞美庭院的清幽。“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暗示出什么呢?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两首写越王的怀古诗,做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诗。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3)《越中览古》说"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说"只今惟有西江月",两个句子结构相同。作者一写"鹧鸪",一写"西江月",其目的都是什么?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做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
  面这两首诗,其“诗眼”都是“____”。
  (2) 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杜诗“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
  (4) 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你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二是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不已。你同意哪一种?请简析。
  答:

  9、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做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①
  ②
  ③
  10、阅读下面两首写春天的诗,做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张十八,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在《春雪》中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春色如画的美景,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与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哪一句所描写的春色与所表现的心情是一样的?
  答:
  (2)第一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揭示一个重要的哲理,请予概括。
  答:
  (3)第二首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构思新巧。请问是如何的构思新巧的?
  答:

  答案:
  1、(1)天色已晚。起细雨(2)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3、(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4、(1)离散、漂泊。(2)暮春;哀伤、惆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自己。
  5、“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小儿无忧无虑地剥莲蓬,反映出家庭生活的祥和、幸福,意境深远。
  6、(1)花木的丰美。(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3)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1)七绝(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3)都强调这些事物的不变,并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
  8、(1)孤。(2)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3)“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4)第二种说法,有其道理。作为孤雁,是害怕人的伤害,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明:“寒塘欲下迟”。正是诗人对孤雁的要穿越长空,克服“暮雨”“渚云”“矰缴”等的困难和威胁,表现极大的怜悯,就是没有“矰缴”的威胁,也是困难重重,安危难料,令人担忧。
  9、(1)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2)①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10、(1)二月初惊见草芽。(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3)白雪却等不住春天的晚到,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一个盼春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出一片春色来。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新年都未有芳华"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迟,才"故穿庭花"纷飞而来,翻因为果。这可谓构思新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青山 ”二句突出了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和冲突,它写出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一深遂的哲理而千古名句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青年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植,最好的凭借是诗歌,但眼下许多学生,对诗歌却一脸困惑,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品味意境,悟出思想。观其困惑的根源,是缺少鉴赏诗歌的基本指导———诗歌本身的运作规律,没有切入点,找不着理解的突破口。本文就古代诗歌运作的两条规律———作品反向表现生活和比衬、托物寄寓情感来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学生打开鉴赏思路,梳理鉴赏流程,达到涵养性情,培植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一、作品反向表现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欲望的人,却能在他创作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起一种替代的作用,借幻想来过瘾。李渔更承认他作品里喜欢的“幻境”,正是他生活中酸楚“真境”的“反”映。咱们也有这样的阅读经验,作品里人物本事高强,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命令,而其作者,偏是受束缚甚多,受迫害深重的底层人士。一个贫困潦倒的书生,一举及第,甚或成为状元,更甚者成为驸马爷,其作者也大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屡试屡败的穷酸书生。这些人的潦倒、愁苦、愤懑全靠反向表现来获得某些排遣,慰藉和补偿,这是活人的止痛药、安神剂、销魂散,而非作者的防腐溶液,他们不是想借此名垂千古,文表后代。
  下面分两点来谈这条规律在诗歌中的运用形式。
  1.赞桃源之美好,憎现实之丑秽。
  陶潜《饮酒》一诗,文字表面是沉醉于大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诗的深层意境却不在于此。它是借超尘脱俗的自然美来反向表现这种美在社会中的缺失,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污秽,叫人们亲近大自然实则是启示人们要远离污秽的生活,蔑视混浊官场,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来抒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感。其“桃花源诗”更印证了这一点,当时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剥削压迫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加上战乱纷起,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一片混浊,对于陶渊明而言,哪有他所追求的安定、和平?哪有他期盼的平等、自由?于是,只好隐居山林,用诗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寻求慰藉,抨击生活的丑恶。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把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碧莲之中,一群浣女的歌声笑语,写得空灵极至。为什么刻意绘画出那么纯洁美好的图景?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缺失这种美好,缺失安定纯朴的生活,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点出对污秽社会的憎恶,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屈原在《涉江》一诗中与仙人为友,怀瑾握玉;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衣霓马风,跨鹿访山,都抒发了对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靠幻境来实现满足。
  2.发思古之豪情,泄生活之郁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反映生活。有的作品言及英雄及其风流,其目的是为了自喻,是为了对比衬托出现实生活中作者的不得志、苦恨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苏轼在《赤壁怀古》中谈周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使“樯橹灰飞烟灭”,而谈自己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思幕古人风流,实叹自己虽满怀报国之志,然而不被重用,一事无成,抒发理想报复不得实现的愤慨。追慕古人,是为了自况,但古人留下了风流业绩,而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对自己遭贬的苦闷,对生活的不公平,以及无可奈何的感叹,都道了出来。辛弃疾理想和报复不得实现的愤慨,也是如此。追想雄踞江东的孙权,追念气势如虎的刘裕,无不是表明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为国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确表达了自己想再驰骋疆场北伐收复中原的壮志。但现实并不给他机会,生活中的辛弃疾仍旧是不得志、苦闷,这些都是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故土的昏愦南宋小朝廷所致,最终他也只落得无可奈何的叹息。这都可以说是“借他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
  二、比兴托物言志
  “诗言志”。靠什么“言志”?靠形象,形象是诗人捕捉到的特定自然物,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当然,不同物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物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甚或在同一诗人手下,也会因作者的主观情感、自身处境的不同而承载不同时情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物被感情化为物象后,具有稳定的承载意义。“花中四君子”寄寓高洁,“岁寒三友”寄寓坚贞,吉祥动物寄寓美好,“边塞之音”寄寓凄惨,鹏鸪之声寄寓悲凉,这需要我们平时积累一些能蕴含品格和追求的灵洁风物。
  就具体的诗句而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花、燕代美好,繁花虽已凋落,但另一种美好事物将会到来,所以大可不必哀伤。“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心志高洁的自喻,可谓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且放白鹿青崖间”,寄寓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喻志,意在坚贞。屈原笔下的“露申辛夷,鸾鸟凤皇”,也是他自身品格、志向的自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情,以“柳”喻“留”,令人黯然销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清角之音,造凄冷之气,寓伤感之情。
  比衬手法喻情由来已久,在《楚辞》中就有以夫妻之情喻君臣、朋友、师生关系的。它是将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入诗,来比喻或衬托。以达到抒发情感,表达诗人主观认识的一种手段。杜荀鹤的《小松》即是如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松”自喻,其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目光短浅的人的批评,在他们的手下,有多少茁壮之苗被践踏而天折,就像“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扼杀人才的痛惜和愤恨之情。同时也点明自己屡试不中,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帝”里无相识的哀叹。唐诗中的蝉联诗《近试上张水部》和《酬朱庆余》,更是借助比衬手法来寄寓情感的代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参加科举的人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给主考官,本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其内容是征询张籍的意见。怎样来问呢?朱庆余委婉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来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写得极为形象,而张籍的回答也较为巧妙,同样以比体来进行。在这首诗中,张籍把朱庆余比作一位相貌既美。歌声又动听的采菱姑娘,赞许他才华出众,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问得好,答得也妙,珠联璧合,成为诗坛佳语。
  比衬寓情手法的另一方面是以景衬情。“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主观情感决定着景物的色彩亮度。这样在诗歌中,景物往往会感情化。而我们可用明晰的景物色彩、亮度来推定作品感情基调。这一点从贾岛的《春思》中可以看出来,“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离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前两句,色彩亮丽芬芳一片,但后两句却是感伤,把自己的愁苦迁怒于东风、春日,以明丽之景反衬,愁更浓更深,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以上几点是诗歌运作的一般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可帮助我们去打开鉴赏的途径,找出鉴赏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以便迅速准确地去理解诗歌创作的意图、诗歌的意境。

古代诗歌的规律 应该注重他的美学方面 看看中国美学史 你会了解 我认为 意象 意境 情与景的关系最重要 此外还要体会诗人的思想价值 还有诗歌音乐美 结构美 建筑美 这些要去探索下

古诗歌是平仄对仗吧。

古诗歌是平仄对仗

古诗诵读时要依据什么的规律这样读才有韵味?
答:要依据语音、节奏和语气规律才有韵味。古诗诵读时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掌握好语速,字正腔...

律诗押韵的规律
答:您好。律诗押韵规则:一,律诗只押平声韵。律诗押韵与词曲不同,词曲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可以平仄韵转换。戏曲有的用韵稀疏,有的用韵稠密,密韵中有的句句押韵。句句押韵的有的是隔句押平声韵,隔句押仄声韵,极有规律,唱起来抑扬顿挫,和谐美妙。古代的律诗却不同,以押平声韵为...

唐诗有什么规律可言 押韵有什么讲究 如何讲究
答: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

读古诗时要依据什么的规律?
答:古诗朗诵时要依据语音、节奏和语气规律才有韵味。从朗诵技术层面上说,古诗文朗诵的基本规则有语音、节奏和语气三个要点。掌握好语速,字正腔圆带停顿,带韵味。细心体会就会声情并茂朗诵好古诗词。古诗诵读方式:水光潋滟晴方好。仄仄平平平平仄。山色空蒙雨亦奇。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无论,二四...

古诗的平仄规律
答:近体诗的四种形式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中,每一种都有四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所以,近体诗一共有16中格式,这些格式就是它们的格律,包含平仄规律在内。具体内容需要阅读“近体诗格律”方面的书籍,这里仅举一例: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律)中...

古诗中的平仄是如何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答:古诗(词)中的平仄排列并不是千篇一律,有很多具体的规则,这里无法详解。只能浅短说说“规律”。诗词最大的特点是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需要有最佳的平仄搭配。古人发现,一句话有抑扬顿挫就会增强表达力,例如:朝三暮四-平平仄仄、落叶归根-仄仄平平,读起来顺嘴,听起来顺耳,如果用没有变化的...

古诗押韵规则
答:古诗押韵的优点 1、音韵优美:古诗押韵使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这种音韵之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还使其更具艺术魅力。易于传诵:古诗押韵的规律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诵。人们在传颂诗歌时,可以借助押韵的特点更容易地背诵和传播,从而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2、体现文化价值:古诗押韵是...

...古诗诵读时要依据什么,什么的规律,这样读才
答:水光潋滟晴方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山色空蒙雨亦奇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七绝中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字可以不用计较平仄,但是二四六就得遵守平仄格律。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和潋滟之间可以稍微快一点。

中国古诗平仄规律
答: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诗节奏划分规律
答:古诗节奏划分规律的方法如下:1、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的,主谓之间和动宾之间要停顿。2、依据句子的意义单位划分。一般来说,一个独立的意群是不能拆分的,也就是说,不能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开读。3、依据句子表达的强调重点划分。一般来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