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兰芳蓄须?

作者&投稿:郜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
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
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

扩展资料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1]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

梅兰芳蓄须是为了不上台为日本唱戏
因为有胡子就化不了妆
就不能登台

梅兰芳是京剧名角,虽然梅兰芳是男性,但梅兰芳在京剧中的角色是花旦(女性)。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庆祝胜利,多次邀请梅兰芳出山表演京剧,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表演,刻意留起了胡子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为梅兰芳的爱国情怀点个赞。

梅兰芳没有续须啊,你这是什么

梅兰芳一生中曾蓄须8年是为什么
答:一句话概括:梅兰芳不肯为日本人唱戏,留了一把长胡子。谓之:蓄须明志。简述: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

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答: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l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长期不...

梅兰芳为什么蓄须
答:梅兰芳是一个有民族气节,有深厚的爱国热情的人。梅兰芳大师在抗战时不愿受日本人利用、不愿给日本人唱戏才蓄须明志,被迫离开心爱的舞台的。他只能画画以抒发感情,补贴家用。但画作又被日本人派便衣警察来捣乱,并且在每幅画上面都贴上了标签,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

梅兰芳蓄胡子的原因是什么?
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梅兰芳先生曾做了5件事,感人至深。第一件事,隐居。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梅先生毅然决然告别京剧舞台,先是在香港隐居,日本人占领香港后,又回到上海隐居。另一种说法是他被逼回到上海,相当于软禁。第二件事,蓄胡。隐居香港期间,多次受到日伪汉奸的...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
答: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为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梅兰芳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就把胡须留起来了。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的一位著名艺术家,他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非常高。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梅兰芳为了表示对...

你怎样理解梅兰芳的蓄须之举的?
答: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精神通过他的行动“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鼓舞者全世界的中国人民共同抵抗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梅兰芳蓄须读后感【2】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爱国、有...

梅兰芳在什么时候蓄须的?
答:原来梅兰芳在以往登台演出时都会将胡须刮得干干净净,没过多久日本人再次来找他登台,梅兰芳声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也坏掉了,已经退出舞台了。”这也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由来。早年经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

梅兰芳蓄须写的是什么?
答:梅兰芳蓄须写的是: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梅兰芳来到...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
答:《梅兰芳蓄须》主要内容为: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

梅兰芳蓄须的品质
答: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爱国精神。梅兰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了抵制日本侵略者而断然蓄须明志,拒绝为敌人表演。这种行动展现了他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并成为中华儿女传颂的佳话。梅兰芳先生以其卓越艺术成就和高尚品质,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独具特色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