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全国卷历史选择题

作者&投稿:通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提高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正确律~

我以前回答别人的答案,对你应该有用
诸如多看书那样的话我就不说了,这是最最基本的,现在我主要讲讲历史应试的一些方法

把握好时间,空间,史实和史论四要素,牢记住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背书时掌握方法,记要点,不要大段背诵,那样效率很低,但是基本史实还是要记住,在此基础上适当做题
历史不需要题海战术,做题要精
选择题把握一点,除基本史实和论点要正确,你的所选项不能被其他项解释或包涵,因为历史是选最佳答案,平时做题时每一个选项都要看,除了知道该选哪一项外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其他项不能选,不要老依赖排除法。当然,考试时是怎么快怎么来,如果排除法很快,那么就用排除法
材料题先看题,再带着问题看材料,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材料里,不过也不能一味抄材料,不排除要你驳斥材料内容的反向材料题
问答题最难,这要求你有较扎实的历史知识,一般是想出一点写一点,答案分段写,标上标号,因为批卷老师是按点给分,这样不容易误判
自己的体会,望采纳

我去年的高考历史12个 我错了8个
我分析
觉得有一下几点
1:首先 你要掌握历史的总体上脉络和规律
2:注重重点
3:做题时主客观考虑 更主要要明白出题人的思路
4:审题 要明白问的是什么
5:静下心按步骤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萧何入关中, 舍弃宫室财物而独取文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书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了“秦之形势”——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参考。题干材料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B正确。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C可排除。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是说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借助秦之文书成功实现统治全国,当是汉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决策者、领袖人物,与一般官吏是否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没有必然联系,D可排除。
【答案商榷】:
笔者上述对B项的解析极为勉强,本题没有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出自王充《论衡·别通》。王充的本意,是强调“秦之文书的作用”,“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翻译过来就是,“汉所以能控制全国,是这些文书的作用”,而不是命题者强加给王充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笔者依据有二。
其一,《论衡·别通》此段原文:
“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内中所有,柙匮所羸,缣布丝绵也。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绵也。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
本篇题为“别通”,旨在如何识别“通人”。所谓“通人”,就是“胸中怀百家之言”,就是“积文十箧以上”(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王充以国家之有文书拟富人之有财,通人之有积文十箧以上,以为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尽在其中,故汉之得国,以文书之力。王充实际上是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图书的重要、文书的重要。
那么秦之文书中,哪些内容对汉朝控制全国助力最大?从这段原文中是看不出来的,王充只是强调萧何收拾秦朝文书对西汉控制全国、统一全国的重要性。
其二,《论衡·效力》中的一段
“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驰之也。”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为:
韩信离开楚去汉,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他,而刘邦能掌握和使用他。能使用他的长处,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识别他的功绩。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的功绩,汉高祖论功行赏,最先给了萧何,而且把萧何比作猎人,同样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那萧何安稳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驰疆场,封赏轮不到奔驰疆场的却先奖励坐着指挥的人,萧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们的武力当作功绩。萧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进入秦都时收集了与战争有关的公文档案和地图。当时众将领都拾取金银,萧何偏偏收集文书,坐在屋里而知晓了秦国的形势,所以能掌握其利害关系。众将领驱使士卒,萧何则指使他们。
在这一段文字里,王充实际上对“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一观点作了诠释——“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萧何根据收拾的秦朝文书知晓了“秦之形势”,从而顺利地统一了全国、控制了全国,根本不是命题者所说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设问的依据不限于题干材料,没有其他选择题题干中的“这”“其”“据此”等,这是一个新的做法,应该引起重视;二是设问的内容——“原因”,没有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三是属于最佳选择题,或者称为“程度选择题”,即有一答案最佳,其余答案也有一定道理。所以,正确答案为C,涉及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比较全面,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设问,其它三项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B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艺术水平”里,A项、D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时代选择”里。也就是说,C项涵盖了其他三项的意思。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出自《沈氏农书》卷下(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杨白劳”成了“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理论上大致推测有:其一,佃户的选择权大了,可以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租种对象,即佃户不必非租种原籍地主的土地不可,他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租种对象,因此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了,这就使得地主需要佃户比佃户需要地主更为迫切;其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下降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在本乡做佃户,也可以到它乡做佃户,还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去市镇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这就导致农业生产出现“用工荒”,等等。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A正确。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一般会提高地主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自耕农、佃农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大量流失。如果农村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出现题干材料所提现象,B可排除。
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当然属于社会矛盾,但从题干材料看,还不到激烈、尖锐的程度,C可排除。
对“主令尊”的冲击,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D可排除。

看运气了,每一年感觉不一样,最好用排除法去仔细做

总之,历史这一学科并不难学,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也绝非难事,要义在于查漏补缺,强化应试技能,提高学科素养。养成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方法,以史鉴今。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三历史答题技巧?
答:同时,近五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历史类选择题一直是12道,总分48分,在文综中历史类题目总分里占到了近50%的比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选择题将决定这份试卷的最终分数。而想通过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超水平发挥得到高分,难度会很大。所以考生在答卷时一定要先易后难,科学答卷,确保会做的试题不丢分...

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一道历史选择题
答:你好,其实我在做这道题时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做历史题,要根据史实回答,题目中有辩护人,陪审团,还有投票决定,证明了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如果是D,那么材料中的投票决定,辩护人为她辩护就不算严格程序了吗,你所说的法律约束不够规范,材料中没有体现,是主观臆断 ...

历史高考选择题,老师也易错吗
答:1、根据题号确定考查内容:全国卷高考选择题考查内容基本上固定:中国古代史4个(先秦、秦汉、唐宋、明清各1个);中国近代史3个(抗日战争占1个);中国现代史1个;世界古代史1个;世界近代史1个;世界现代史2个。而且题号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根据题号,能知道考查内容,比如去年错答率较高的《又...

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设问词分别有哪些?分别要选什么类型的选项?
答: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

如何应对初中政治历史开卷考试?
答:第二、 展开针对性复习,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复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题型来讲,无论是开卷考 试还是闭卷考试,选择题的复习基本一致;开卷考试中列举题、填补缺项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的复习要求可以降低,即只要学生对教材熟悉,明确这些试题考查到的内容在教材的哪些章节就...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
答:(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以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

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答:”这道题解题的关键词为不能偿所负。题干精悍,重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答案】A 【材料出处】南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

23年全国甲卷历史难吗
答:23年全国甲卷历史难。从23届考生们的反馈来看,今年高考历史的难度真的儿不小,光是选择题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考生们为了选择题能拿到分数,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这也导致后面题目的答题时间减少了很多。还有考生表示,今年高考历史的题型和平时做的完全两个样子,比如说有的题让学生们去材料中找...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答: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

2012新课标全国卷历史
答:(8)开放探究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明确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基本的解题方向,在平常备考复习中培养相关的能力,对迎战高考有事半功倍之效。4.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包括哪些题型 就非选择题部分来说,根据设问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