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怎么走,还有降息降准的可能吗?

作者&投稿:上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

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7月11日,央行官网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其中6月单月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整体来看,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金融统计数据超市场预期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分析人士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可能会再度小幅降准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同时不排除继续下调政策利率以刺激需求的可能。

新增贷款大幅提升

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改善

在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央行一并披露了6月信贷、存款等方面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相较2023年5月1.36万亿元,环比增长1.69万亿元。即便是在上年同期2.81万亿元的高基数基础上,6月人民币贷款仍然同比呈现多增状态。

另据Wind数据,分部门来看,6月住户部门贷款新增9639亿元,同比多增1157亿元,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其中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增加4914亿元、463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32亿元、463亿元。

此外,6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28万亿元,同比多增687亿元,环比则多增1.42万亿元。企业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增加7449亿元、1.59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543、1436亿元。票据融资减少82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617亿元。

细数2023年以来人民币贷款表现,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次于2023年3月的3.89万亿元。在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成为拉动信贷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企业中长贷款增量占比更是超过52%。

“半年末效应和政策驱动下,6月信贷投放明显回升,延续稳定扩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评价称。温彬表示,“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背景下,4-5月信贷投放节奏有所放缓,市场预期发生转变。6月以来,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力,央行降息落地刺激投资和生产需求,在季末信贷冲量和政策继续引导支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作用下,企业贷款仍有支撑,信贷结构较2022年明显优化。

在住户部门贷款方面,温彬指出,6月端午小长假、年中购物节活动对消费起到支撑作用,降息落地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带动居民贷款明显改善。6月地产销售跌幅虽扩大,但在按揭早偿阶段性放缓下,居民中长贷较4-5月也有明显改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则表示,6月新增信贷同比多增,总量理想、结构优化。其中居民短期、中长期新增贷款同比延续增长态势,反映国内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楼市整体延续复苏态势;企业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显示企业贷款投资意愿保持良好,反映企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

另从2023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整体表现来看,报告期内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则增加了12.81万亿元。

M2增速放缓

但仍处于高位水平

消费市场、生产需求的复苏也带来了其他变化。在货币供应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9.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6个和2.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上半年净投放现金789亿元。

2023年2月触及12.9%后,M2同比增长连续小幅回落,但近几个月仍处于11%以上。受到2022年6月高基数效应影响,6月M2同比增速延续回落,但同样处于高位水平。

M2同比增速保持高位,也离不开人民币存款的支撑。根据央行数据,2023年6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71万亿元,同比少增1.12万亿元。环比2023年5月,6月人民币存款增加则多增2.25万亿元。包括6月在内,人民币存款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少增。

整体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9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2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8万亿元。

究其原因,温彬指出,一是6月信贷投放明显回升,信贷派生力度仍强;二是财政支出力度较大,对M2有所支撑,6月财政存款减少1.05万亿元,同比多减6129亿元。

周茂华表示,M2同比放缓,但依旧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是上年同期基数抬升,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改善,影响居民储蓄存款需求;同时,国内内需处于复苏阶段,需求表现偏弱,微观主体不够活跃影响货币派生速度。另一方面,国内处于复苏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伴随央行灵活调控,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M2增速好于市场预期。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则补充道,M1增速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至3.1%,反映出当前企业投资活力尚有不足,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是十分紧迫的任务,需要政策继续加码。“6月企业新增短期信贷7449亿元,需求上升,但并未引起M1增速大幅上行,可能有部分资金被用于定期存款,存在低利率短期贷款资金用于长期存款的风险,不过综合企业存款数据来看,规模不会太大。”王运金说道。

人民币贷款支撑社融增量

下半年仍有降准降息可能

6月社融增量表现同样不俗。经央行统计,2023年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2万亿元,比上月多2.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859亿元;上半年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截至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5.45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有所放缓。

具体来看,结构上,表内人民币贷款新增3.24万亿元,位于高位,并且仍为新增社融的主要贡献项。6月政府债券新增5388亿元,同比少增1.08万亿元。

对于6月社融增量同比少增的情况,王运金解释称,2022年上半年为有效降低疫情冲击、加大政府投资实现稳增长,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提前完成全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而202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回归正常发行节奏。从两年对比来看,有较为明显的政策差异。

“在不考虑政府债券增量的情况下,6月社融同比多增1291亿元,主要为人民币贷款增量拉动。在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政策导向下,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再度小幅压缩。企业直融实现较好增长。”王运金补充道。

周茂华表示,6月新增社融数据强劲反弹,高于趋势值,反映6月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表现好于预期,经济复苏动能增强。温彬则认为,后续伴随地方债发行加快规模有望触底回升,进一步增强对社融的支撑。

2023年以来,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降准0.25个百分点、超额续作MLF以及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推动LPR下行等政策效应逐渐显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就在7月10日,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又宣布延长“房地产金融16条”有关政策的适用期限,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温彬指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但近期多项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修复进程放缓,终端需求仍不强,物价延续低位运行,急需政策进一步加力稳固。政策加力将驱动下半年信用稳定扩张,并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内生投资和消费需求,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谈及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王运金提到:“上半年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半年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经济恢复增长的关键所在,稳健货币政策仍将通过宽货币推进宽信用以实现需求扩张的政策效果。”

王运金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可能会再度小幅降准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同时,2023年四季度主要发达国家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我国降息的空间再度打开,不排除继续下调政策利率以刺激需求的可能。



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正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发达国家央行的紧缩政策效应渐显,而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也令人担忧。这一切都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央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进行干预,那么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怎么走,还有降息降准的可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货币政策的一些名词介绍: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降息降准:

降息,就是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改变现金流动情况。对于储户们来讲,在银行的存款利息会减少,对于贷款者来说,贷款的负担也随之减少。

降准,是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保证金,从而增加市场资金的供给,实际上是银行内部的资金宽松,加快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但是,储户们在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不会变动。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 现行的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 。LPR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使用LPR进行贷款定价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提高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

SLF利率:

即常备借贷便利,英文全称为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具体是指市场中借贷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属于由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创建的流动性调解工具。一般情况下,若是银行体系中,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则需要应用常备借贷便利。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QE:

即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PMI:

PMI指数的英文全称为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中文意思是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

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


二、2023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怎么走,还有降息降准的可能吗?

先说结论,降息基调已定,不可能拐弯,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延续6月的宽松态势。短期市场的逆回购利率、长期市场的LPR利率和SLF利率、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都有下调的空间。个人预测最快9月左右,最迟年底,会再有一次降准,且降准幅度会达到50日个基点,环比增长100%。

1、为何会继续宽松?

2023上半年,降准1次,降息1次。存款准备金率调降0.2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1年期和5年期LPR各调降10个基点,推动实体经济融资利率继续下行。我们的货币宽松政策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了,只是之前的宽松带有导向性,不像6月这么全面彻底。

(1)中美货币政策的趋同

整个2022年,我们年内三次降低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整体处于宽松状态。但从结果来看,去年的货币宽松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原因有二:

一是LPR与我国的房贷利率过于紧密,使得市场对LPR降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房贷利率的降低上。由于楼市进入了下行周期,使得市场对LPR降低并不感冒。实际上LPR的降低意味着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也会同步降低,但LPR挂钩的贷款期限均在一年以上(5年居多)。同时经济的萎靡使得企业扩张的欲望降低,于是贷款意愿较小,LPR并没有刺激到企业增加投资。

二是因为在我们降息的时候,去年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胀采取了加息政策,美元资产的平均利率越走越高。这使得我们通过降准降息所释放的流动性资金和海外原本想要投资我们的资金,在逐利性的驱使下纷纷逃往了美元市场。

上述原因都大大削弱了我们货币政策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去年乃至今年上半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并未彻底全面化。

但在6月,美国的CPI增速降低到了3%,距离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仅一步之遥,美联储也在当月宣布了暂停加息的决议。叠加美国政府6月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预示着美国政府2023下半年会新发超过万亿级别的美债。从本质上来说,美国的货币正在从紧缩走向宽松。

这个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过去三年多时间里,中美之间的货币政策一直相反。在疫情爆发之初,美联储选择了无限QE释放流动性,而我们选择稳健不跟;在2022年,美联储选择了加息收缩货币,而我们又选择降准降息释放货币。两者的对立都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削弱。如今,中美之间的货币都在向着宽松迈进,货币政策的干扰作用也必将减少。于是我们也就在6月开启了全面宽松的进程,一周之内连续降低了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2)目前的力度还不够

6月虽然连续出手降低了短、中、长期的利率,但降低幅度只有25个基点,力度远远不够。我们的经济走向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6月的CPI、PMI等关键数据还未立刻发生转变,目前依然处在不尽如人意的位置。

所以可以明确地说,6月的降息只是拉开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在CPI等关键数据回暖之前,我们的货币政策不会贸然掉头,否则就成为了朝令夕改,傻子都知道不可行。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例,以往降准幅度一般在50个基点;然而最近两次降准均只有25个基点。这其中既有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债务率过高的影响。但如今经济的颓势已经来到冰点,在债务和经济发展之间更应该舍前取后。

我们也是充分认识且接受了这一点,才选择在6月全面降息。如果依然把债务压力作为短期目标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全面降息这件事的。所以货币宽松的基调已定,接下来必然还会有好几轮降息,届时全社会的流动性将会更高。

2、宽松的作用如何?

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一定滞后性,所以宽松的作用可能得等到年底甚至明年才能揭晓。不过,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中,宏观调控本身的作用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社会缺的是信心,即便贷款成本再低,企业也不敢贸然复工扩产;即便存款利息再少,居民也会因为害怕风险而继续存款。所以单纯的宏观调控可能并达不到预期目的,只有更强的国家干预主义才能更快扭转颓势。国家干预主义要的不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是需要国家将自己当做一个【公司】,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建设。政府可以作为生产者,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组织大规模工程的建设;又或者作为购买者,直接给各个企业下达订单。两者都可以使得经济活动重新启动。


以上就是关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的一些预测和解读了,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我们需要以史为鉴,取其精华,争取在干预主义的作用快速扭转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



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经济形势、外部环境、政策目标等。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政策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宽松姿态,但是降息降准的空间可能有限。

首先,中国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其次,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最后,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通胀、就业、财政政策等。

就降息降准而言,虽然政策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宽松姿态,但是空间已经有限。一方面,中国的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降准的空间也有限,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进一步宽松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可能会更加注重灵活性和稳定性,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同时,政策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通胀、就业、财政政策等,以保持政策的整体协调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会议指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并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此前的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自12月5日起降准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本次降准将带来哪些影响?后续是否会有降息以及进一步降准的可能?

目前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影响我国通胀情况?

主要观点:目前我国通胀预期较为温和,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仍存。

丁安华:央行于2022年4月15日、12月5日全面降准两次,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流动性1.03万亿元。2023年货币政策总体将相机抉择。数量型调控上,基准情形下,或有2次全面降准,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分别于2023年初和年中落地。2023年初,商业银行将开始新的信贷投放周期,叠加政府债前置发行、MLF超万亿到期,央行或降准一次。2023年年中,若经济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央行或择机再次降准。价格型调控上,明年上半年随着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央行降息空间将逐步打开,预计1年期MLF或调降10bp,带动1年期LPR下调10bp。考虑到存款利率已下调、银行负债成本降低,为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预计5年期以上LPR或调降15bp。

2022年4月央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以来,9月多家商业银行已下调定期存款利率,为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调降LPR报价提供可能。目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预计2023年LPR温和调降。但考虑房地产销售压力仍存,为减轻购房者负担,5年期以上LPR调降力度或略大。

王涵:央行已在11月25日宣布降准,这一举动显示了央行偏松的货币政策态度。当前经济受疫情反复冲击,出于稳增长、控风险的需求,央行可能继续维持货币政策偏松。降准给银行补充了流动性,降低了银行负债端成本,有利于传导到实体,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偏松可能进一步推进,预计未来可能会有降息,可能在明年一季度。降准的空间已有限,预计在压力较大时才会有降准。当前平均准备金率大约是7.8%;考虑当前三档的准备金率,最低一档,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可能已经到5%;最近3次降准都提到了不包括准备金率已到5%的金融机构,显示出央行可能把5%看作准备金率的底线;最近2次降准幅度是25个基点,而不是以前通常的50个基点。这些指向降准的空间或已有限。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似乎还不具备持续通胀的基础。

在2020年发达经济体出现明显的供应链问题之前,发达经济体实行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已很长时间,但此前并没有通胀;

与发达经济体采取宽松财政直接刺激消费需求不同的是,中国的财政发力可能更多落地于安全、基建、高端制造等方向,其对于通胀影响的链条更加间接。夏春:货币量价齐下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核心问题依旧在流动性陷进。进一步降息降准的可能性在2022年四季度难以出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数量上将拉升通胀。许思涛:目前,我国通胀上行情况总体较为温和,核心CPI保持在1.0%以下,猪肉价格是推动通胀的主要因素,而且等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带动PPI涨幅持续回落。因此我国未来通胀预期较为平稳,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有利于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政府也一再强调不搞“大水漫灌”,要通过精准滴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李文龙:下一步的货币政策重点除了继续保持流动性与适当降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实将流动性滴灌到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切实发挥资金对企业恢复生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降息的优先级靠后,主要考虑是当前国内外利差悬殊,进一步降息可能引发进一步货币贬值的压力,不利于管控外汇流动性与稳定市场预期。

郑后成:本次央行全面降准25个基点,下调幅度与4月一致,符合市场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上半年央行大概率还将降准一次。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以下三点:第一,2023年上半年通胀下行压力要大于上行压力。在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大概率继续下行,叠加考虑2022年同期基数大幅上行,预示2023年上半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持续位于负值区间,且大概率持续下探。受此影响,2023年上半年核心CPI当月同比大概率还将位于低位,另外,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当月同比大概率承压下行,这就意味着2023年上半年CPI当月同比大概率位于低位。第二,202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大概率还将承压。2023年上半年PPI当月同比深度负增长,意味着出口金额当月同比大概率录得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大概率持续下行。此外,出口增速负增长对就业率形成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预计2023年上半年消费增速大幅上行概率较低。从历史经验看,央行大概率在出口增速进入负值区间的背景下降准。第三,在4月降准25个基点的背景下,本次央行再次降准25个基点,原因之一是2011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行,目前下行空间收窄。在此背景下,12月央行再次降准25个基点,可以理解为为2023年上半年再次降准“节约子弹”。



关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我无法给出确切的预测,因为货币政策通常由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制定和调整。这些决策通常是基于大量的经济数据和分析,以及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降息和降准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调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具体是否会采取这些措施以及何时采取,取决于当前的经济状况、通胀水平、就业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是否有降息降准的必要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央行决策的因素:

  1. 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下行压力,央行可能会考虑采取降息降准等措施来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
  2. 通胀水平:如果通胀水平较低,央行可能会考虑降息降准来提振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3. 就业情况:就业市场的状况对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就业市场疲软,央行可能会考虑采取措施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
  4. 货币供应和流动性:央行会密切关注货币供应和流动性状况,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流动性充裕。
  5. 国际经济环境:全球经济形势对国内经济也有重要影响。央行可能会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6.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影响央行决策的因素,并不能确定是否会采取降息降准等措施。最终的决策将基于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全面评估和分析。



2023年货币展望:超额流动性退潮
答:在私人部门信用复苏仍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加杠杆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政策性金融工具仍可能作为财政融资的重要手段。另外,具有较强财政属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逐步扩容,支持特定领域信贷投放,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仅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催生结构性的转变,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分布发生改变,难以...

2021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基调或将稳中有松
答:迄今为止,中小企业的复苏落后于国有企业,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就业复苏,也会影响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复苏,从而最终影响消费增速。而要解决中小企业与困难行业的融资困难,除了要增加融资可得性之外,还要降低融资成本。7月份的全面降准,预示着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向。然而,降准...

建行:下半年货币政策无大变化
答:9月3日媒体报道,中国建设银行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相比上半年基调预期不会有大的变化,利率可能存在下行空间,但流动性不会有大的问题。同时,该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将继续稳健经营。其中,对于下半年的房地产开发贷及按揭贷款政策,建行管理层强调,2005年时,建行开发贷的不良率是远...

人民币升值,贬值对中国的影响,并且中国今年上半年与下半年采取的...
答:越南前几天刚把他们的货币 贬值了8 每一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一轮升值后都会面临贬值压力。由于货币潜在的升值空间可以用来抵消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风险,较低的汇率有助于新兴市场国家吸引投资,发展经济。在危机中,中国政府渴望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在财政政策上,它仍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刺激...

世界银行指出在什么继续收紧什么上升的情况下
答:这里的“继续收紧”指的是各国央行为了抑制通胀而选择的货币政策,提高基准利率。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进而减缓通胀压力。而“全球利率上升”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利率普遍上升,这种情况发生在央行加息的情况下。加息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过度的...

专家如何评价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边际调整?
答:“在政策创新方面,下半年或将针对特定领域,继续推动定向降准。此外,除了数量型定向调整措施外,下半年还有可能针对房地产市场、小微企业融资等出台价格型定向调整措施,即定向加息或定向降息。”王青表示。此外,王青还表示,货币政策属于总量型政策,结构性调整作用相对有限。例如,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融资...

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何不同
答: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

下半年经济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未来政策组合或现“托+改”
答:在“因城施策”的基础上,下半年或将推出更多针对汽车、家电等大额消费品的补贴政策,有望拉动汽车销售走出当前低谷。未来政策有望形成“托+改”组合 除了刺激消费的政策有望出台之外,段小乐对记者说,“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能仍会保持相对积极”。因为在他看来,如果PPI在某几个月同比转负,不排除央行会...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是走向宽松还是走向紧缩?
答:放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利润率上升,刺激经济增长,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

明年下半年中国将加息吗?
答:明年下半年中国加息?对于央行货币政策走向,邢自强预测,在通胀回升、资管新规冲击消化后,中国央行才可能考虑利率的提升,“预计中国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会各加一次。”他还提到,从外部因素看,市场预期美联储从今年12月到2019年总计有6次加息,即加息150个基点。因此从利差角度考虑,中国央行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