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寇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变成了路 出自哪~

鲁迅全集-呐喊-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出自鲁迅的《故乡》。
《故乡》简介: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创作过程: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鉴赏:
氛围描写

这篇小说中有两种氛围,一种是沉重、灰暗的,一种是轻灵、欢悦的(前者如开头和靠近结尾的景物描写,后者如写到闰土在月下的西瓜地里的情景),这两种氛围仿佛明暗两种光同时投射到一个物体的两面,给人一种复杂、丰富而美好的体验和感染。
对比艺术
这篇小说通篇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上。首先, 人物形象自身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形象与形象之间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闰土和杨二嫂, 在思想性格和生活作风上就有鲜明对比。再次,小说在结构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故乡》通篇采用了对比艺术, 但并不简单的生硬拼凑,而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十分和谐、鲜明的图画,蕴含深沉,意味隽永。小说的对比艺术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故乡》的对比是用纯一色的白描手法来体现的。作者的语言精确朴素, 不加任何雕琢, 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 我” 回故乡,同亲友邻居各类人物相处的生活场面,揭示了生活变故和人事变故。其次,《故乡》的艺术对比中, 渗透着浓郁的诗情。作者对故乡、对劳动人民的真挚的热爱,都熔铸在作品里。再次,《故乡》的艺术对比里, 蕴藏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出自鲁迅的《故乡》
原句“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半句的意思是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而如果为了希望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
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从这句话中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鲁迅先生的《故乡》末尾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全集里-呐喊里-故乡里-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娜喵o娜娜o张清娜

这句话是鲁迅说的,在他《故乡》的小说里面

鲁迅全集-呐喊-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