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系含水组的划分及分区水文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吕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12.2.3.1 第四系地下水圈流场特征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山前裂隙水和岩溶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以及地表水体的渗漏补给。挽近时期,在黄河下游悬河段,黄河水的侧渗补给成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地貌、补给源、人类开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区段径流方向及地下水(圈)流场不同(图12.7)。
其中,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径流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向两侧径流。黄河以北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南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西向东径流;平原南部地区,淮河成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淮河以北地下水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淮河以南地下水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局部地区甚至由南向北径流。各区水力坡度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减小。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潜水蒸发为主,其次为人工开采、径流排泄和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在平原南部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也是其主要排泄方式之一。
综观全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流场形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1)区域地下水流场,存在黄河河道和确山-息县-王家岗(淮滨县城东北方向10km)两条平缓的地下水分水岭;
2)区域地下水流场内存在以卫河、涡河-颍河、淮河河谷为中心的三条汇水凹谷;
3)从地下水水力坡度或径流条件来看,淮河南岸及山前地区径流条件较好,水力坡度约0.6‰~1.5‰;而黄、淮河之间的地区径流条件差,水力坡度为1.2~1.5/10000;卫河流域径流条件亦较差,水力坡度1.4/10000。总的来说,全区除山前地区外,水平方向地下径流较弱。
深层地下水的区域流场形态和浅层地下水相似。天然状态下,深层地下水的水位普遍高于浅层地下水0.5~5m。但在人类强烈开采的地区,区域地下水位已普遍低于浅层地下水水位,这些地区除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外,还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在切割深度较大的岗丘地区尚还接受少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深层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与浅层地下水基本一致(图12.8)。

图12.7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圈)流场分布图

12.2.3.2 第四系地下水圈动态变化特征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
根据1972年以来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演变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持续下降型、阶段性下降型和相对稳定型(图12.9)。
河南平原北部南乐、清丰、内黄、滑县及温县、孟州和郑州等地,浅层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图12.9a)。虽然每年都有丰、枯水期的高低水位,但后一次丰水期的水位高点一般都低于前次的水位高点,遇特丰水年,汛期地下水恢复水位高于前期水位高点,但仍改变不了多年持续下降的特征。
河南平原东部和中部地区,地下水动态受气象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而呈阶段性下降趋势(图12.9b)。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地下水位变化受气象影响明显,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降低,地下水位上下变动,无上升或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不及开采量,呈现下降状态。

图12.8 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圈)流场分布图

驻马店地区东部、沿黄地带、周口地区南部及鄢陵、西华等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小,受气象影响明显,为相对稳定型动态(图12.9c)。地下水水位受蒸发和降水影响明显,开采量影响很小。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内动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气象型。分布在主要河道的影响带以及城市与灌区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依附于气象(降水、蒸发)的变化,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平稳,年内高水位持续时间为两个半月左右,最高水位在每年的雨季(7~10月);最低水位在每年的枯水季节末期(5~6月),年变幅一般<2m(图12.10a)。

图12.9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多年动态曲线类型图

2)水文-气象型。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伊洛河两侧。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依附于河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随河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年内高水位持续时间为5~6个月,最高水位在每年洪水期的8~10月份;低水位持续时间为2~3个月,最低水位在每年河流枯水期的5~6月份,年变幅1~3m(图12.10b)。
3)开采型。主要分布在人工开采地下水强度大于地下水补给量的地段。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人工开采强度的变化,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丰水期地下水位平缓上升(图12.10c)。
4)气象-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和开采强度的变化,地下水位多年呈阶段性下降。年内一般汛期后水位达到高峰值,而后水位逐渐回落,至次年汛期前降至最低点(图12.10d)。

图12.10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内动态类型图

(2)第四系深层地下水
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在20世纪50~60年代前开采量很小,仅在部分城市有开采,水位埋藏浅,部分区域甚至自流;到70~80年代,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在部分城市逐步增加,水位逐步下降;进入90年代,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进入高峰期,部分城市因水资源不足,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气象-径流型。主要分布在山前和平原地区地下水基本未开采的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降水与径流的影响,年内地下水水位在汛期升高,但常常要滞后一段时间(图12.11a)。
2)径流型。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广大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城区开采的影响,地下水动态基本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图12.11b)。
3)径流-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市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径流和开采的影响,在开采量小的秋、冬季节,水位受侧向径流补给量的影响而回升;在开采量大的春、夏季,地下水位下降(图12.11c)。
4)回灌-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原郑州棉纺厂等供水井集中分布的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开采和人工回灌的影响,在冬季受人工回灌的影响,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回灌结束后,受开采影响,水位又开始下降(图12.11d)。

图12.11 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动态类型图

a—气象-径流型(周口市五中);b—径流型(商丘市王庄村);c—径流-开采型(郑州原第二砂轮厂;)d—回灌-开采型(郑州原国棉三厂)
12.2.3.3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年龄及其浅层地下水循环特征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状况
根据3H、14C计算结果,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状况见图12.12。由图看出,平原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年龄范围比较大,从小于20a到40~50a的地下水均有分布。其中,年龄小于20a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岸边和太行山山前,随着距离黄河越来越远,黄河两岸浅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大,黄河岸边浅层地下水年龄为11~25a,到区域汇水凹谷带,浅层地下水年龄增大到44~47a。河南平原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约35.29a。

图12.12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3H年龄(a)分布图

平原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在20a以上。且本区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45.67a,大于本区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38.36a,该区地下水平均年龄约39.93a。
平原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大于30a,多数介于30~45a之间,平均地下水年龄约37.71a。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距离淮河越来越近,浅层地下水年龄越来越大。
(2)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速率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速率。地下水循环速率系地下水水流路径的长度与地下水水流路径两端点的地下水年龄之差的比值,亦可用取样点地下水年龄与取样点距补给区的距离之比来表示。据此,得到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的速率(表12.1)。
2)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从深层地下水年龄分布(表12.2)可以看出,平原北部地区深层地下水的年龄范围比较大,从小于2000a到大于10000a的均有分布,一般平均值约为9726.52a。
平原中部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大于5000a,平均约为8096.53a。平原南部地区,在距离淮河稍远的地带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很小的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在2000~6000a之间,一般平均值约为4362.37a。而在深层地下水开采导致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的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小于14C测龄的范围。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见表12.3。

表12.1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计算结果表


表12.2 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采样点14C年龄取值表


表12.3 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计算结果表

(3)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
1)平原北部地区。该区为降水、地表水补给为主、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开采强烈的水循环模式(图12.13)。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黄河水的侧向渗漏补给。在山前地段,受地势控制,地下水由山前向平原侧向径流;而在黄河侧渗影响带,黄河水向两岸侧渗补给,人工开采是本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在背河洼地,蒸发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区域内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在背河洼地和城市开采强度较大的降落漏斗区,地下水水力坡度增大,地下水向背河洼地和城市降落漏斗区汇集,出现多个局部地下水径流场。

图12.13 河南平原北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1—奥陶系灰岩;2—古近-新近系泥灰岩;3—黏性土;4—砂层;5—时代与岩性界线;6—地下水位线;7—泉;8—降水入渗;9—潜水蒸发;10—地表水入渗;11—地下水流向;12—断层;13—不整合线;14—A局部,B中间,C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分界线;15—深层地下水汇流后流向下游
2)平原中部地区。该区地下水为降水补给、径流条件一般、开采较强的水循环模式(图12.14)。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西部山前地区尚接受岩溶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由山前流向平原,水力坡度逐渐减小,径流条件比较差。在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强烈开采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了改变,加强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河南平原南部地区。该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河流排泄为主的水循环模式(图12.15)。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山前地段,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由山前流向平原,水力坡度逐渐减小,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蒸发作用渐强,淮河成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渠道。在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市地区,开采亦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了改变,加强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图12.14 河南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图12.15 河南平原南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综上看出,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开采强烈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黄河水侧渗补给,径流条件好,人工开采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②降水补给、径流条件一般、开采较强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垂向水循环积极,而侧向径流条件较差,人工开采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③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河流排泄为主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南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向淮河排泄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12.2.3.4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这里仅考虑地下水年龄因子,简单直观地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进行概略的评价。
地下水年龄是从水循环径流角度来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从地下水年龄来看,平原北部、中部、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5.29a,39.93a和37.71a,深层地下水平均年龄分别为9726.52a,8096.53a和4362.37a。由此看出,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大于深层地下水。而浅层地下水中,平原北部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最强,其次是平原南部浅层地下水,平原中部浅层地下水较弱;深层地下水则表现出由北向南地下水可更新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

山东省在国家水文地质分区中,位于东部大平原半湿润气候季风带水文地质区的黄淮海平原亚区。山东省水文地质工作者根据地质地貌、构造,将山东省分为鲁西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Ⅰ)、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盐岩类为主水文地质区(Ⅱ)和鲁东低山丘陵松散岩、碎屑岩、变质岩类为主水文地质区(Ⅲ)3个区,进一步分为14个亚区、70个地段。
按山东省水文地质分区,昌乐县北部属于鲁西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Ⅰ)山前冲洪积平原低矿化淡水水文地质亚区(Ⅰ1)白浪河、潍河冲洪积扇强富水地段(Ⅰ1-1);南部属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盐岩类为主水文地质区(Ⅱ),西南部为平阴-临朐单斜水文地质亚区(Ⅱ1)临朐盆地裂隙、孔隙弱—强富水地段(Ⅱ1-9),东部为沂沭断裂带水文地质亚区(Ⅱ6)安丘谷地裂隙、孔隙弱—强富水地段(Ⅱ6-1)。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将昌乐县概括为如下5个水文地质分区(图1-8-1)。
1.北部弥河-白浪河冲洪积扇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水文地质区(1区)
大致分布于县内城南街道南郝—县城—朱刘街道一线以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朱刘店断裂以北),这一地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厚度较大,石炭、二叠系及奥陶系分布普遍,奥灰顶板埋深较大,一般在700~1100m。含水岩组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丹河、桂河等冲洪积形成,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粗砂夹砾石,砂层颗粒自南向北变细,砂层厚度5~30m,顶板埋深5~40m,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局部冲洪积扇轴部达3000~5000m3/d。
2.西南部似层状火山岩裂隙-碎屑岩孔隙水水文地质区(2区)
这一地段在县内主要分布于南郝—崔家埠以南、沂沭断裂带以西、五图断裂西南地区,主要发育新近纪火山岩及碎屑岩,含水岩组类型为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纪牛山组、尧山组火山岩和山旺组砂岩、砂砾岩,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局部<100m3/d。该区山间谷地分布第四系孔隙水,水量一般<500m3/d。
3.东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为主水文地质区(3区)
分布于朱刘街道、五图街道灰岩出露区,岩性为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及九龙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灰岩夹页岩、砂岩。因地形地貌和岩溶发育程度不同,富水性差别较大,在<500~5000m3/d之间。
4.东南部块状变质岩类裂隙水为主水文地质区(4区)
该区分布于沂水-汤头断裂带以东地区,岩性主要为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含水岩组类型为块状侵入岩风化裂隙水,富水性一般<100m3/d。

图1-8-1 昌乐县水文地质分区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该区谷地中分布有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北部朱刘街道一带单井涌水量一般<500m3/d,南部红河镇山间沿河谷地带3000~5000m3/d。
5.鄌郚-葛沟和沂水-汤头断裂带间碎屑岩类为主裂隙-孔隙水水文地质区(5区)
呈带状分布于鄌郚-葛沟断裂和沂水-汤头断裂之间,含水岩组类型为白垩纪碎屑岩类为主风化带裂隙、孔隙水,岩性为砂岩、砾岩以及局部花岗岩,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

一、含水组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对于第四系含水组的划分,河北平原一直沿用黑龙港地区第四系含水组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以往的资料较好地对比使用,本次调查仍采用老的原则和方法,即以第四系地质分层为基础,从新到老将第四系划分为四个含水组:第Ⅰ、第Ⅱ、第Ⅲ、第Ⅳ含水组,其时代分别相当于Qh、Qp3、Qp2、Qp1。而在做条件的分析论述时,将第Ⅰ、第Ⅱ含水组合并为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含水组、将第Ⅲ、第Ⅳ含水组合并为深层承压水含水组。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含水组底板埋深山前倾斜平原为40~120m,滨海平原为140~180m;深层承压水含水组底板埋深山前倾斜平原为100~450m,滨海平原为500~550m。

二、分区水文地质特征

(一)山区

山区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冲洪积的山间盆地(最大的为榛子镇、王官营盆地)、河谷地带和山前堆积地带。第四系厚度不一,差异较大,大致为10~100m,局部大于100m,主要岩性为冲洪积、坡积和残坡积的磨圆度小、颗粒不均、分选较差的卵砾石、砂、亚砂土和含碎石的黏性土类,主要含水层厚度6~70m,河谷地带单井出水量为6000m3/d;山间盆地单井出水量为1200~3600m3/d;在盆地边缘地带,由于第四系地层埋深不大,且多与基岩侧斜面交接,地势不平,故富水性差,局部无水,一般单井出水量小于600m3/d。山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0.5g/L。山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和洪水入渗补给,因含水层薄,储水能力小,开采后水位下降快但恢复也快。2000年枯水期水位埋深为2.90~24.75m,丰水期水位埋深为2.88~22.66m。

(二)山前倾斜平原区(全淡水区)

山前倾斜平原区为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上部,由还乡河、陡河冲洪积扇(滦河早期扇)和沙河冲洪积扇(滦河中期扇)组成。范围包括丰润县平原大部、唐山市平原区、丰南市北部、滦县西部平原区、滦南县西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第四系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大,含水层由单层变为多层,单层厚度由4~15m增至10~40m,地下水由潜水逐步过渡到微承压、承压水。第四系含水层岩性由卵砾石、粗砂、中粗砂和中细砂组成,扇缘地带和两扇的交接地带以中细砂为主,残山丘陵附近为砂卵砾石、碎石并混有黏性土的不均一岩性。冲洪积扇的轴部富水性最强。浅层潜水-微承压水(第Ⅰ+Ⅱ含水组)2000年枯水期水位埋深为3.10~25.92m,丰水期为1.02~23.5m;深层承压水(第Ⅲ+Ⅳ含水组)2000年枯水期水位埋深为4~53m,丰水期为2.50~50.75m。

还乡河、陡河流域亚区为还乡河、陡河冲洪积扇(滦河早期扇),浅层潜水-微承压水(第Ⅰ+Ⅱ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432~8568m3/d,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Ca·Mg型,局部由于点污染源的影响,为HCO3Cl-Ca,NO3·HCO3-Ca·Mg·Na型和SO4·HCO3-Ca型。深层承压水(第Ⅲ+Ⅳ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3274~7184m3/d,地下水矿化度大部分小于0.5g/L,仅在丰润县新军屯和韩城镇之间同咸淡水分界线附近大于1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HCO3-Ca·Mg型,在丰润县欢喜庄局部由于点污染源的影响,为NO3·HCO3-Ca型。

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沙河冲洪积扇(滦河中期扇),浅层潜水-微承压水(第Ⅰ+Ⅱ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432~8568m3/d,地下水矿化度大部分小于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在唐山市东北部矿区由于矿坑排水的影响,矿化度大于1g/L,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型;滦南县油盘庄一带矿化度为0.5~1g/L,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型;在丰南市大新庄和滦南县东黄坨一带,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Mg型。深层承压水(第Ⅲ+Ⅳ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3274~7184m3/d,地下水矿化度大部分小于1g/L,在咸淡水分界线附近为1~2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和HCO3-Na型;在唐山市东北部矿区和滦南县油盘庄一小部分地带,由于矿坑排水的影响,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型。

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向与地势是一致的,经过多年的强烈开采,已形成围绕唐山市及丰南市的大漏斗区,地下水流场发生很大变化,地下水径流方向总体由东北向西南和由北向南流,局部径流方向指向了漏斗中心。

(三)滨海平原区(有咸水区)

滨海平原区为山前冲洪积扇的边缘至滨海部分,即咸、淡水界线以南濒临渤海湾的广大平原,第四系为冲积、海积和湖积相沉积。范围包括丰润县平原南部、丰南市中南部、唐海县西部及滦南县西部一小部分。地势平坦,地面标高均小于15m,局部地段如丰润县大漫港乡低于海平面。第四系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大,含水层为多层结构,单层厚度由4~8m增至5~14m,第四系含水层岩性由粉细砂局部夹中砂组成。

滨海平原区上部咸水广布,咸水含水层据胥12咸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井出水量为840m3/d;咸水矿化度为2~64g/L,咸水底板埋深一般为40~80m,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咸水底板以下为小于1g/L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Cl-Ca、HCO3-Ca·Mg型。浅层承压淡水(第Ⅰ+Ⅱ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600~1872m3/d,2000年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为3.84~39.91m,丰水期为4.00~39.39m;深层承压水(第Ⅲ+Ⅳ含水组)的单井出水量为1096~3510m3/d,2000年枯水期水位埋深为6.53~57.00m,丰水期为6.00~52.40m。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答:根据含水层的结构组成、埋藏条件、水动力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基岩裂隙水,古近-新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分布各异,下面分别论述其各自特点。1.基岩裂隙水 在本区的北部和东南部分别是巴音宝力格隆起和苏尼特隆起的低山...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答:三、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第四系含水介质是一个几何形态复杂、多种类型叠加的含水层组结构,它是由多层交叠、纵横交错的砂、砾层以及间以黏土层构成的孔隙含水组,一般在垂向上缺少较大面积分布的、具有一定空间厚度的细粒堆积物,富水性和透水性良好。前人根据Qh、Qp3、Qp2和Qp1地层,相应划分为第I、II、III和IV...

水文地质特征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20-01-30 水文地质特征 2020-01-31 水文地质特征 2017-06-14 如何把握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1 2020-02-03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020-02-02 区域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2018-01-24 水文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别? 2020-02-01 第四系含水组的划分及分区水文地质特征 更多类似问题 > ...

井田水文地质
答:井田山西组二1煤层是主要可采煤层,五3煤仅局部可采。根据地下水向矿井充水和供水的关系,以及水层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共划分7个含水层、5个隔水层。其中二1煤层顶底板直接含水层、底板间接含水层为主要含水层。现叙述如下: (一)含水层(组) 1.上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灰岩含水组(Ⅰ) 由崮山组至马家沟组组...

水文地质分区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答:(一)北部弥河-白浪河冲洪积扇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水文地质区(1区)大致分布于五图街道南郝—县城—朱刘街道一线以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朱刘店断裂以北),这一地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厚度较大,石炭、二叠系及奥陶系分布普遍,奥灰顶板埋深较大,一般在700~1100m。含水岩组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

水文地质特征
答:2020-02-02 我国山区水文地质基本特征 2020-01-30 水文地质特征 2020-01-29 水文地质特征 2020-02-02 区域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2017-10-19 什么是洪积扇,沉积特点及水文地质特点 2020-02-01 第四系含水组的划分及分区水文地质特征 2020-01-30 岩溶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特征 2020-01-30 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分区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答:图1-8-1 昌乐县水文地质分区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该区谷地中分布有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北部朱刘街道一带单井涌水量一般<500m3/d,南部红河镇山间沿河谷地带3000~5000m3/d。5.鄌郚-葛沟和沂水-汤头断裂带间碎屑岩类为主裂隙-孔隙水水文地质区(5区)呈带状分布于鄌郚-葛沟断裂和沂水-汤头断裂之间,...

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类型
答:图3-2 安西-敦煌盆地水文地质剖面 (三)花海盆地 第四系松散层厚度50~200m,南部山前大于200~400m。含水层厚度30~200m,自南而北渐薄。含水层岩性,南部为砂砾石,中部递变为含砾中粗砂、砂、北部为中细砂和细粉砂(图3-3)。大致以花海乡-酒钢农场为界,南部为单一潜水区,单井涌水量...

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结构
答:多层结构区分布于山前平原底部、中部平原、滨海平原区,砂层和黏性土层相间展布,构成多层水文地质结构,在垂向上自上而下分为四大含水岩组(Ⅰ、Ⅱ、Ⅲ、Ⅳ含水组)。(二)含水层介质系统 华北平原区含水层介质主体为第四系冲积、洪积、湖积松散堆积物。从山前—滨海、从第Ⅰ含水层组到第Ⅳ含水层...

华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侧重点
答: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山前、中部、滨海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大,第四系四大含水岩组的顶底板埋深、厚度变化都很大;除第四系孔隙水外,还有古近-新近系孔隙水和隐伏岩溶水等。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使华北平原水循环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