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王有什么寓意,刘备为何不称蜀王

作者&投稿:纵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汉中之战,刘备战胜曹操士气大涨,进而称王。很多网友好奇刘备为何要自称汉中王,都说汉中这个地方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刘备占据蜀地,他为何不封蜀王呢?实际上汉中王背后还有更加深层的寓意,和蜀王相比其实前者才表明了刘备的决心。蜀地并非刘备集团的真正目标,他们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不是只想偏安一隅。下面就来简单讲讲这两个封号的区别,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可以留言讨论。

刘备为何不自封蜀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你争我夺,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一统中国北方,可谓是一头独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驾百官之上,称魏王,离皇位只一步之遥。刘备作为曹操的头号敌人,自然不甘示弱,于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劝进下自立汉中王。而此时孙权尚未称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与刘备的汉中王。

既然刘备已经是坐拥荆益二州的强大诸侯,为何不顺势做蜀王而自封为汉中王呢?其实如果换做是你,也不会称蜀王,刘备称汉中王才是最佳选择。

首先,刘备自从起兵开始,就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前期颠沛流离,几乎无容身之地。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念,以仁义博得天下人心。所以刘备一直以曹操为头号敌人,自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几经周折,终于有实力与曹操一较高下。

然而汉中之战,正是决定刘备霸业能否成功之战。因为在汉中之战前,刘备集团一直被曹操追着打,刘备先投刘表,又联合孙权,几乎没有独自取胜曹操的时候。而汉中之战却是刘备拼上老本,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战,胜了刘备成就霸业,败了连西川都坐不稳了。

《三国志》: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虑?

公元218年,刘备夺西川后,开始向汉中进兵。命吴兰、雷同等人先后进军,可惜都被曹军所击败。直到公元219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主动放弃阳平关,渡过沔水,驻扎在定军山,最终,黄忠于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魏军被迫撤退。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汉中战局不稳,拍案大怒,尽起大军进军汉中。可是刘备已经做好了准备,以逸待劳,刘备说道: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赵云在汉水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曹操也无奈地称汉中为鸡肋,所以不得不退出了汉中。

蜀王的含义

虽然汉中之战,刘备已经山穷水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好事多磨,汉中之战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中之战极大鼓舞了刘备集团,振奋人心,因为得汉中,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进可进军雍凉,乃至兴复汉室。也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意思。而刘备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必然要向天下表明自己进取天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刘备此时在群臣的建议下进位汉中王也是理所应当。

而如果进位为蜀王,那意义就不一样了。蜀代表的是成都,偏安之地,会让手下人觉得刘备只是一个自守之辈,夺战汉中只是为了保护成都罢了,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主公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其次,刘备见人就说自己是汉室后裔,中山靖王之后,根红苗正的皇族。再加上汉献帝认的皇叔,更加让天下人认为复兴汉室的必是此人。而刘备又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备既然得到了汉中,以必定会向刘邦学习,以汉中为跳板进取中原。

当然刘备攻占汉中时汉献帝还在许昌,所以刘备不可能向刘邦一样称汉王,那样至汉献帝于何地,汉中既有汉王中的汉字,又可以证明自己进取天下的决心,所以进位为汉中王再合适不过了。不但可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正统性,又可以告诉世人乃至曹操,我刘备一定会向高祖一样,一统中华复兴汉室。

最后,刘备以前只能算一个二流军阀,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带领下,才得以发展壮大。坐拥荆州,益州二地。而刘备在攻打汉中时,所倚仗的除了张飞,赵云,诸葛亮几人外,其他的都是益州本地人,也就是蜀人。

蜀国人自然不想刘备只统治自己,偏安一隅。所以进位汉中王,可大结蜀人之心,认为自己支持的主公,是一个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好老板,而不是只想着统治蜀中。蜀人听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一定会大力支持刘备集团,而不是人人自危,远离刘备。

综上,刘备为了纪念汉中之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为了争取天下士人之心,为了安定蜀人只能进位汉中王,而不是专指西川的蜀王。当然这也表现出刘备过人的眼光:得蜀地,称汉中,取天下!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答: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一 首先,在东汉末年,虽然存在刘备、曹操、孙权等势力,但是...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却称自己为汉中王?
答:而刘备作为其中的一个,他在称王的时候没有选择自立为蜀王或者成都王,反而是汉中王。其实就是因为如果自称为蜀王或者成都王就相当于自己要割据一方而不是复兴汉室了。大家都知道,按照出身来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是贵族之后。因此在汉室式微的时候他是最有资格站出来说“复兴汉室”的。因此当时刘备的南...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却自封为汉中王,他为何不自封蜀王?
答:刘备出身为汉室皇族后裔,他这一辈子的念想就是光复大汉,他自封汉中王而不是其他称号其实也是奔着这个目地而去的。刘备最开始是是以卖草鞋的商人的形象出场,可谓卑微,但是身为大汉后裔当然心中就少不了光复大汉的想法,后来机缘巧和又认识了和他处境一样的关羽和张飞。此二人也是有一腔报国的热血而苦...

刘备为什么愿意自称“汉中王”而不直接称帝呢?
答:倒不是说曹操他忠义,只是说即使曹操有想当皇帝的心,他也不敢,他也只能挟天子。连强大如斯的曹操都如此,刘备他怎么敢。如果刘备在东汉还未覆灭的情况下称帝的话,估计就会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了,令天下群雄合而攻之,所以刘备只是自称汉中王,而不敢称帝。

刘备为什么自封“汉中王”而不是“成都王”呢?
答:目的也是要中兴大汉。因此很多人还是有一个误区的,认为“蜀国”叫“蜀国”,因此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此事会去称汉中王而不是成都王或蜀王,因为因为那样王到帝的名号才顺理成章。事实是刘备先称汉王,再称汉帝,这才是当时的状况,表明自己是汉帝国的正统继承,而不是割据或篡位。

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张飞镇守汉中
答:要注意,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已年过六旬,跟着他打天下的将领大部分也过了壮年。此时,培养年轻一辈的新鲜血液,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锻炼,尽快能够独当一面,就成了刘备心中重要的战略考量。而魏延在年轻一辈中,出身清白,对自己忠心,而且有勇有谋,正是最好的苗子。况且,刘备本身就有不拘一格用人的...

刘备控制的是益州蜀地,为何他不称蜀王,而自封汉中王?
答:但是刘备他虽然说是一个落魄的王家孩子的身份,可是他的心中却有着光复汉室的一个梦想,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曾经的家族会因为这一场灾难而落魄到这种程度,国家权力被贼人所掌握,所以说他之后就想光复汉室自立为汉中王。首先刘备有这样的想法是由于他的一个身份地位所导致的,毕竟他曾经也是当时的一个皇族...

汉中王与称帝无异,那刘备为何不干脆直接称帝?
答:因为当时有好几个眼中钉肉中刺,比如曹操和关羽。必须得先把这两个人除掉,才能够没有后患。

刘备位居蜀中地为何自称“汉中王”?
答:曹操占领汉中后,对西川人心稳定造成了很大破坏,乱成一团。刘备北上夺汉中,初战不利,从事杨洪就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事关益州存亡,我们不惜代价也要夺下汉中,不然就是家门之祸。”刘备拿下汉中,守住益州是没问题了,接下来就是进取中原。刘备称汉中王,就包括一层寓意:刘备要以...

刘备为何自封汉中王,而不自称为汉王呢?
答:刘备必须加紧称王才行,因为曹操已经在213年称王,六年后刘备才称汉中王,也就是说已经有了六年时间。曹操虽称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还是汉臣,刘备如果不及早称王,那么他必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和曹操同属汉臣,曹操的职位远在他之上。而刘备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未称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