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作者&投稿:谷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人说话是白话文,文言文一般用于写文章,比较难懂,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显然是读不懂的。文言文只是相当于书面语言一样,它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到汉朝基本固定。

文言文一开始就是与白话文分离的,文言文在表达上追求微言大义,要想实现表达微言大义的目的,在文字上就必须要有特别的安排,甚至包括文字表达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

古人也只有读书人会用文言文,普通老百姓只会用白话文交流,所以很多读书人用文言文还有一种优越感,这样能把自己那些普通人区分开来,这点从鲁迅塑造的孔乙己这一形象就能明白。

关于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古代人说话用白话文。

古人的普通话与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发音方面,词汇的组成和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

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精简,例如《春秋》记录了鲁国三百年的历史也不过一万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写作技巧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古代的识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时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会文言文也要说话交流,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文。

到了后来口语发生变化,才渐渐的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变成了专门用来书写的文体。唐朝时期开始文白参半就开始流行起来,所以白话文开始逐步走进文学作品之中。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里面的文字就已经比较白了。

西晋到宋朝期间,因为北方一直被异族统治,南方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语言开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统一时期,虽然他们语言还是文言文,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很大了。

明清时代,古汉语与现在的发音已经很小了,语法区别也不大,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书面语还是文言文,难度与现在一样,但是底层文人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话。

扩展资料: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话文

百度百科-文言文



无论回答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对中国古今汉语的一知半解。

命运、性命、身体、理想、词汇、呼吸、衣裳、道德、肌肤、绘画等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基本都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那可多是分开来用的。

合起来用就是白话文,分开用就是文言文。

所以,你们自己想想,古人交谈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另外,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虚词不同:

现代汉语中,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文言文的之、乎、者、也、夫、维、其、何等古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其次,简单与复杂。

所谓文言文晦涩难懂,是因为要准确找出多义字的含义。而白话文,则是加上前缀或后缀,准确表达其含义,不用费脑子去解读。

以“觉”字为例。

现代汉语,在觉字前加嗅、视、听、触,睡或在后面加察、悟等;古语中,只能通过前后字的含义,来确定“觉”准确含义,如:《汉书·董卓传》:上欲起贤,未觉。这里的觉是醒悟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如此贤不肖相觉。《世说新语》: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比较的意思;《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启发;使人觉悟的意思。

再次,古今用词不同。

我们说五百米,古人说五百步;古人说午时三刻,我们说十二点四十五分。

所以,真的是古人在书写时用文言文,交谈时用白话文?

古汉语中,除了成语外,就没有多少词组,多是字与字组成句而少以字加词组。现代汉语,都是字加词组来成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古诗词与现代诗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粗体字为词组。

所谓文言文晦涩难懂,是因为,年代越往前,词汇量越贫乏。现代人阅读古文,自然而然在脑海里把句中的字,转化为他们习惯的词组、他们习惯的语言习惯。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但,这就是最终结论吗?

当然,不是!

从先秦到满清,除了记载发音变化的三十四本韵书,还有大量的历代研究字义的训诂学书籍。那些大学问者为何吃饱撑的去研究训诂学?因为时代在发展呀。

字义词义在变化,说明年代越往后的人们,说话的内容越接近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既白话文。反之,年代越古,说话越文言。

 



这,才是最终结论。

而不能像某些白CHI那样的认为:只有读书人会用文言文,普通老百姓只会用白话文交流;只有书面语是文言文,交谈是白话文。



在古代,人们是不是用文言文来交流的
答:例如,最接近现代口头语的书面语“现代文”,也不是口头交际用语。比如,公众人物在特定场合“讲话”可以使用书面语,但平常说话仍然是口头语。再如,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接近当时口头语,但那时的“古人”也不说“文言文”。总之,文言文、白话文、现代文都是“文”,属于书面语,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古代的人说话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啊 要权威答案
答:古代人日常说话一般是白话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

古人说话都是文言文
答: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2.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 这个问题在网上...

古人平时说话用的是文言文还是和我们现在一样的语言?
答:2、古代的书写和言谈一般是两套体系(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同一时代各地语言不同,但书写体系基本一致(即狭义的“文言”),因此不同地方的人(读书人)见面说话互相不懂,就会写出来,即所谓“笔谈”。3、言文不一致的情况在民国“白话文运动”之后逐渐消亡,书写和言谈体系终于统一,即“我手写我...

古代人平时说话都是文言文吗
答:古人说的也是白话,也就是说一套写一套。比如雍正就特别爱用白话写朱批,给封疆大吏年羹尧的朱批,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尔用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明太祖朱元璋下的抗倭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

古代人对话时用的语言?
答:古代人对话基本用古代白话文来对话,但区别于现代白话文。分两部分来看。一是语法方面,二是语音方面。1、语法方面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先秦是比较一致,先秦材料记载的语法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的说话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诸子的研究会根据其语法常用语乃至拟音的感叹词等等判断其方言特色和时代特征。后世的文言...

古代人说话也是文言文吗
答:1. 古代人说话也是文言文吗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

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答:古人说话不用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用口头语言。相关介绍:书面语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书面语,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

古人讲话用文言文吗
答:现代的白话文和古代的白话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话文的,看起来还有不少文言词汇。而今天的白话文,就是普通话,文言词汇最少了。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5. 古人说话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当然不是,古代人一般说的话还是很通俗易懂的,读一读古代的白话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

...的是白话文,古人平常说话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答:我个人认为推广白话文对于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用的不是同样的语言,那么要读书就要先学习“文言文”,也就是提高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成本。老百姓们都读不懂“之乎者也”,何谈让他们“受教育”,增长知识改变命运呢?如果题主想知道古代人怎么说话,可以看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