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什么意思,“辟”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徵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历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汉代察举征辟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选官制度的先河,并为后来科举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征辟制度作为汉代主要选官方式之一,是适应当时制度环境发展需要特别是选官方式超越与创新的产物,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与品性、严格的标准和资格限定以及不可或缺的考铨机制。征辟制开创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是历史的进步。但就其本质而言,征辟制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除的一种特权现象,至汉末已经不符合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征辟制度的确立

汉初官吏的选任主要通过军功选位、任子、赀选与积久为官四种方式。军功选位是指依照军士所立战功之大小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任子是指官僚子弟可凭门第和父兄的功绩得以授官;赀选就是向朝廷交纳一定的钱财得官;积久为官,即凭年资升迁。

西汉初年,刘邦为稳固政权,要求天下郡国举荐贤才,报送京师。汉文帝文帝二年,曾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武帝建元六年,董仲舒建议"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然后视其才德授予官职。汉武帝把之前不固定 的选贤制度固定下来,正式确立了察举制。

察举制分为特举特科和岁举特科两类。特举特科没有固定的时间,重要的科目有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岁举特科主要是孝廉和茂才。

孝廉是孝子廉吏的简称。举孝廉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孝廉的对象主要有两种: 一是在任的官吏, 一是一般的百姓,只要符合察举的德行标准,便可以被举为孝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德”。后来由于儒学迅速发展,太学、私塾林立,儒士阶层崛起,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官源可供选择,于是单纯的“以德取人”过渡为“德行、吏能并举”,察举官吏,既看他的道德水平,又看他的吏治才能。

二、什么是“征辟制度”

征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即由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才干的平民或低级官吏,授职或提职。由皇帝聘请并授职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聘请并授职的则称为“辟”。征辟是“征召”和“辟除”的合称,包括“征召”、“辟除” 两种方式。

征召,又称征聘、聘召,是指皇帝以聘诏的名义擢选名士担任高级官员的选官制度。被征者称为“征君”,有应聘与不应聘的自由。汉代征召的对象,一类是硕学大儒、社会名流,另一类是具有一定才能与声望的低级官吏。被征召者一旦接受应征往往委以高职,但多以议郎、博士、谏大夫等政策咨询顾问类的虚职为主。

辟除,又称辟召、辟署或辟举,是汉代中央部署或者地方州郡选用属掾的选官制度。辟召属吏的官员被称为辟主,包括三公九卿、州郡长官等。

征辟制包括中央各部署辟除和地方各州郡辟除两类。中央部署辟除又称“公府辟除”。汉代公府,包括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 简称“三府”。中央辟署权原先只掌握在“三公”手中,后来太傅和大将 军也可行辟署之权。

东汉时三公以外的九卿及其他中央长官亦可辟除属吏,被辟除者经辟主荐举,一经察举各科,可出补中央官吏或外主州郡。汉初郡守即有辟除之权,元帝时,州刺史开始拥有较大的用人权。被辟除者,可经察举或再经公府辟除实现升迁。

在被辟举者的资格问题上,辟主可以辟举那些曾经因事而丢官者,但是统治者却严禁辟举被禁锢者,一旦 辟主辟召受禁锢者,会遭到严厉处罚。

辟主如果辟举不胜任或有犯罪的,也会受到牵连。这样一种连带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辟主用人唯 亲、唯私和徇私舞弊的发生。

三、征辟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擢选人才的类别来看,博学名士和在职或去职官吏同属征辟对象。征辟对象均是某一方面的专才,并负盛名。

作为察举制的补充,征辟的规模一般较小。 征召一般只是皇帝针对某件事、少数人的甄选活动, 事毕而罢,涉及范围较小。两汉历史上,只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和王莽秉政时期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征召活动。整体而言,西汉时期辟除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从征辟对象的升迁来看,无论是公府辟除 还是州郡辟除,经由察举升迁是其终极途径。因此, 人们也通常将“察举制”和“征辟制”合称为“察举征辟制”。

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相并行,构成汉代选 官制度的主体,二者互相弥补,使得汉代的选官制度 趋于完备。

征辟制有着明确的选官标准,也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征辟制仍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 度。这一时期诸曹掾属概由公府、州、郡长官自行辟除,由辟召而仕的佐吏,前程优于吏部铨选。对于征 而不至之人,则有遭受惩罚的风险。

作为两汉一种较为成熟的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征辟制符合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选贤任能、经国治 世的需要,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及汉 初军功选位、任子、赀选与积久为官等方式相比,开创了我 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是历史的进步。

作为察举制的补充,征辟制选拔了大批人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后世官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征辟制的主要弊端在于缺乏客观的评选标准,东汉后期逐渐沦为地方世族豪强争权夺利、发展个人势力的工具,其人才选拔功能不断异化,往往所得非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 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代统治者采察举征辟的形式,广泛吸收贤能之士,虽是为了巩固封建中央集 权,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而将各级官员属吏的任用权交由各级长吏,这种人事自主权虽有形成政治团伙的风险,但它却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团队协作程度。

征辟制度本质上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除的一 种特权现象,至汉末已经不符合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 的规律。



科举制度详情
答:【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
答:【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

世官制在西汉有吗?
答: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后来的东汉官制和三国官制都继承了西汉官制的特点。徵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

江西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主要考什么
答: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

科举制度为
答:【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

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除察举外,汉代选官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征辟”。“征”指皇帝直接聘请人做官,有时也称“特召”、“特聘”;“辟”指官府聘人任职,也叫“辟召”或“辟除”。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皇帝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如...

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些
答: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为主,考试为辅。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考试是...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基本状况怎样?拜托各位大神_百度...
答:(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

科举考试排名表
答:【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

中国古代如何选拔任用官员
答:征辟,又称“辟除”,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