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

作者&投稿:宓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将"生活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然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仍然只是嘴上喊得口号,研讨时谈的理论上的努力方向,现实中的教与学依然受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一、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重组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之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筛选、补充、整合、自主设计学习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自己身边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性,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房子的人字梁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动门上全出现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经验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周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识。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与妈妈逛商场时的发现。
《逛商场》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我们发现同样一件标价一百元的衣服,甲商场采取八折销售,乙商场则以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金券的方式促销,我和妈妈为买哪家的更便宜进行了讨论分析:甲商场商品打八折销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场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实际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场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呢!看来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创设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既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好奇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动作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常是硬套公式,至于面积计算到底有什么用处并不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给教室做窗帘为切入口,让学生测算一下需要多少布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有的开始动手测量窗户的大小,有的三五人一起讨论自己家里窗帘的样子,做窗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气氛十分热烈。教师适时引导:首先要测量出窗户的大小,其次要考虑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可用两幅窗帘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再让设想一致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小组,共同探讨,将讨论结果绘成图并计算出结果。一时间学生的讨论、争辩声不绝于耳,每一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开心自主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
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因而,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进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步测、目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量一量。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方法:将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立于旗杆旁,用卷尺分别量出木棍与旗杆的影长,再运用比例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我们还可以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努力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决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点。如何宗保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妈妈带我去参观了我们家正在装修的新居。下午放学后妈妈说:“宗宝,带你去新居参观、参观,好吗?”我迫不及待说:“好呀!”我们骑着摩托车前往目的地,到了新居,妈妈告诉我:“这是你的房间。”我说:“这房间多少平方米呢?”妈妈说:“你自己想办法找答案啦!”我灵机一动,于是向工人叔叔借了一把卷尺,我们一人一头量了一下,才知道长是5米,宽是3米,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总共有15个平方米。然后妈妈说:“今天就和你去挑选地砖,看看你的房间要多少块地砖?”我高兴地答应了。我们来到一间地砖商店,一位中年妇女来招呼我们,带我们去门市部参观,发现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地砖,有50厘米×50厘米、60厘米×60厘米、80厘米×80厘米,经过我精心挑选,要了60厘米×60厘米的一种米色地砖,妈妈说:“究竟要多少块呢?”我拿起计算器熟练地操作起来,用0.5米×0.5米,得出每块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是的0.36平方米,“要多少块呢?”我心想,我的房间是15平方米,应该用15平方米÷0.36平方米(这是包含除法), 显示器上出现了一长串数字,商是41.666••••••(循环小数),为了铺满房间地面必须采用进一法,至少买42块地砖。于是我大声地说:“共需要42块砖。”妈妈听了,连连夸赞我真聪明。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为学习数学服务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正在被教师们积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情
如在《求积的近似值》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求积的近似值,某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创设同学买水果的生活情境,伴着买水果的录像全班同学一起走进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梨每千克3.6元,张平同学买了4.76千克。2.让学生帮水果店老板算算张平同学应付多少钱?学生算出应付17.136,张平同学应付多少元?3.让学生上台付一付。学生找到17.13元,问为什么17.136元中的这个6付不出来?4.生小组讨论得出人民币的单位只学过元、角、分,分以下的单位还没学过,所以付不出来。5.提问:如果用角作单位,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教师,应该从生活的“真实”二字入手,从“自然”二字切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会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去思考。
上述案例中,教师虽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题材买水果引入教学,可谓源于生活。然而,从生活引入新课后,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的“为什么求积的近似值”却没有让学生举出生活的事例来解释,只是以分以下的单位没学过作答。其实“为什么要求积的近似值”?正是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小数乘法的计算,积可能是多位小数,但却不需要如此精确的多位小数。“求积的近似值”也就因生活的需要而呼之欲出了。如果教师稍作改进:“如果你是张平同学,你准备付多少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1.保留两位小数,付17.14元,这是标准答案;2.保留一位小数,付17.1元:这是联系生活的结果,因为生活中“分”已经离我们很远;3.保留整数,付17 元;这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样,“求积的近似值”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丰富起来,包含着浓浓的生活味。然后再进行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提升,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题目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灵活求取积的近似值。在计算钱的时候,如果不注明要求,通常保留两位小数。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悟得深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理
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加法估算,某教师利用本校现实的男、女生人数代替教材中的购买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等情境,“根据学校有男生394人,女生有307人,估算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的情境。学生饶有兴趣的探索出如下估算方法:有的认为394接近390,307接近310,全校大约有学生390+310=700(人),有的认为394接近400,307接近300,全校大约有学生400+300=700(人)。学生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教师感到很满意。
应该说教师对教材的再次加工,所创设的情境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然而细加琢磨,不难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中,仅将生活情境狭隘的看成激趣的一种手段,追求的是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多种数学估算技能而已,而忽略了生活情境自身蕴涵的启思价值,未能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训练学生灵活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而这种根据现实情境灵活进行估算意识的丢失,与“算算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这一空泛化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除了激发学习兴趣之外还要努力追求教学情境的思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乐中思,思中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水平。上述案例中,如果将问题改成“全校学生外出参观,如果每人发一瓶矿泉水,学校应为学生准备大约多少瓶矿泉水?”这样更富有思考性。学生不仅学会估算技能,而且经过计算、讨论、比较、择优,在特定的情境中还发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的结果(700瓶)比实际需要的(701瓶)要少,每人一瓶不够发。因此应把两个加数看大一些进行估算比较实际,即把394看作400,307看作310,400+310=710,学校应准备710瓶矿泉水才够发。从而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考虑数学问题,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估算意识,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教学促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适
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某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鸡腿、豆芽、黄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含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肉圆、大虾、白菜、豆腐、韭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的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红烧鸡、肉圆、白菜豆腐、生瓜),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从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教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生活性和数学性的关系。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教师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得值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学习氛围也洋溢着民主和平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种异化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象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现象,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揭示,导致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更加的接近生活。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1、新课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是练习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实践证明,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如何做好导入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如在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学生平时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首先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问学生:“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会用到是什么?”这时有学生就会说是人民币。这时候老师可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这样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在教材例题中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理所当然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经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不能受教材的束缚,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教《乘法应用题与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超市购物结帐时的清单,从清单上找到单价、数量、总价,知道已知单价和数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总价来,让学生认识到“单价X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
如果学习内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呈现的,并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生活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意义,而能使思维不断的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教《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练习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学具(人民币)按出示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标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起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这就是从生活中让学生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情境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解读生活数学 感受数学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吗?边划边讲,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侦探的话,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了。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或者是:出示五星红旗,美丽的雅典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发型设计,问这些美吗?知道为什么这么美?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利用线段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题。
相信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就可以使学生分析数学的现象。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强化应用意识 促进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意识,众所周知,就是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1、巧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无数的数学问题等着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把有限的生活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给自己的相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了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父母并计算地面的面积,计算地板砖的数量和购买所用的钱。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2、优化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可以美丽人生,数学可以智慧人生。研究数学在生活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同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可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研究、发现,以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可不可以?为什么?……通过这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我们可以研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丽,以此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3、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意识。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再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化。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二、探究学习过程生活化。
1、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以下情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3、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计算方法,这时老师问学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 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 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 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就能在创造在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就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的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拓展练习生活化。
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有目的地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例如: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了数小棒根数、班级人数、门牌号码、汽车线路编号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外,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再组织交流,描述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非整十数,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理解。期末复习时,为了使学生巩固“比多、比少、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等知识,我带领同学们操场上一角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根据男女同学开展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已学习过的数学问题吗?同学们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回答: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女生多一些 ;⑦穿裙子的比不穿裙子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女生再添( )人就和男生同样多……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学生的问题越多,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剪纸,剪帖画,腊染画,印染画等作品。内容有自然风景、花草鱼虫、人物、动物、建筑物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班级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到社会。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不再是死读书,做呆板练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何教好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课?
答: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学习生活化
答: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怎样教好数学?
答:4 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举例。 参考:怎样学好数学的是十三种好习惯 方法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情境
答: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一门科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曾指出,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数学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只有将数学融入生活才能真正领会到数学带来的乐趣。从另一方面讲,数学就是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为了避免数学的...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明显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表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还可以把生活和身边的例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中,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浅谈怎样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答: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与实践活动
答: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先行于教材知识(4)要充分地展开一个过程(5)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6)开发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 传统的教学不太注重把数学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

如何渗透小学数学学科素养
答: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生并不善于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着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中首先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需要巧妙运用案例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教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之中价值。比如,在学习“分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
答: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

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
答: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二、在数学课堂中如何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1、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