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秦汉六朝服饰是怎样的吗?

作者&投稿:系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汉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创立了衣冠服饰制,主要体现在冠帽及佩绶上。秦初,三品以上着绿袍、深衣,庶人着白袍。袍服在汉代被当作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则做得很小,以袒领为主,领呈鸡心式。领和袖一般有花边,纹样有菱纹、方格纹等。只在朝会、礼仪时穿着,官员平时多穿单衣。汉代男子服饰有两种形式,即曲裾和直裾。曲裾即战国时期的深衣,到了东汉时期,男子一般不再着深衣,而以穿直裾为主。汉代妇女仍以深衣为主,与以往不同的是衣襟的绕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增大,腰身大多裹得很紧,并用一根绸带系扎在腰间。另外,汉代有一种叫“袿衣”的服装,也是常见的服饰,其样式与深衣基本相似,只是在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装饰。汉代妇女还喜欢穿无缘裙,这种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腰的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

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的六朝时期,北方战事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和技术力量向南迁移,促进了南方的开拓和发展。长期以来以北方为经济中心、工艺生产中心的局面开始改变,形成全国平衡发展的新局势。


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中国工艺史上重要的过渡时期。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痛苦、精神的苦闷,给了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佛教兴起和传播的机会,统治者也借佛教巩固统治。于是,佛教大兴。北方大凿石窟,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此时的创举。南方则广建寺院。这个时期的各类工艺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许多铜器、金银器、石雕、织绣、漆器等都包含佛教题材,莲花、忍冬作为佛教的象征成为此时主要的装饰内容。佛教的流行还促进和扩大了国际交流。印度僧人和西域工匠的到来,融合希腊、波斯风格的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引进,促使中国的工艺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因而,工艺美术的宗教化和外来风格,是六朝工艺的重要特征。


在思想领域,玄学十分流行。它以老庄、《易经》思想为依托,关注个人生存现实,讨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崇尚清谈、玄虚、恬静、超脱。玄学的“无”与佛教的“空”正好契合,反映在工艺上,则多采用以“竹林七贤”(魏晋年间七位文人名士的总称,他们不满朝政,远避世俗,游于竹林山野,号称“七贤”。)为代表的放任无羁、超然物外的装饰题材,形成了清秀、空疏的工艺风格。尤其是画像砖,多表现圣贤高士,较之汉代更富于生活情趣,还渗入了佛教色彩,有很多莲花卷草、山石树木。得益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六朝往往以多块画像砖组成整体性、主题性的大型壁画。


六朝时期的中国已进入瓷器时代。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现,到了汉代后期,制作工艺基本完善。瓷器不仅具有坚固、易洗、耐热、抗酸碱等优点,而且细腻、光滑、温润、半透明,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自此以后,陶瓷制品一直就是人们生活日用的主要品种,近代玻璃、塑料、铝等制品的兴起也不能完全取代陶瓷的地位。


染织工艺方面,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到了南朝时,丝织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普遍发展,荆州和扬州的丝织产量很大。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一改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不规则的格式,形成有规则的波状几何格式。


此时手工业者已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由,能够较自由地从事生产和技术改造,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手工业经营,从而促进了工艺品种的发展。各种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例如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山地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能工巧匠马钧创造了水利农具“翻车”,即后世的龙骨水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1.秦汉服饰仪制

①从今弃古。统一服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在全国颁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各项统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秦代的服饰制度,遵循从今弃古的原则,废除周代繁缛的冕服制度,仅保留在典仪上最轻的小祀礼服玄冕,作为礼仪之服。袍服至秦代已较为普及,秦代规定三品以上职官可穿深袍、深衣,庶民为白袍。对于其他服饰,秦代一般在沿用春秋战国某些形制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力求实用。

②峨冠博带

汉代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的定型时期。西汉时期,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尊卑等级秩序,对一般官吏及商贾的冠戴及服装质料,朝廷均颁有明文律令,这成为颁行服禁的开端。东汉时期,礼仪服饰恢复了周代的冕服制度,并不断增加新内容。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服饰日趋完备,成为历代服饰发展的基础。汉代天子的袍服随五时行色,即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黄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汉代仕宦的便居常服多为禅衣。禅衣与袍服形制类同,用单层布帛制作,汉代文人庶民也多穿用。汉代除深衣、袍、禅衣等上下连体的服装外,另有衫、襦两式短衣,男子穿着也较为普遍。

在中国古代,裤装的产生比衣裙晚,至商代末期才在一定范围内穿用。可知早期裤装为无裆的套裤形状。

秦汉时期男子的首服在前代的基础上变化较大。战国以前,男子大多只用帽冠罩戴于发髻之上,一作首服,二又约发。战国以后至秦汉时期,则开始用巾裹头。巾用一种方形的布帛裁制而成。

汉代的冠帽,作为区别尊卑等级的标识,形制在承袭周代古制、兼收战国式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品式繁多、较为完备的冠戴制度。先秦时期的冠帽,主要从属于礼仪规范,而汉代的冠帽则更多地从属于尊卑有序的封建制度。

汉代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冠巾上,也体现在腰间系束的佩绶上。其绶带的颜色、织制方法等都因佩带人官阶、身份的不同而各异。

秦汉时期,深衣制的连体长裙已成为妇女的主要装束。由于上体襦衫短衣和下体长裙等衣式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女装中典型的裙衣配用形制,也基本确立。

汉代裙服,在古制下裳的基础上,已形成上窄下阔,下长曳地的基本定式,褶裥已被应用,纹饰也愈加丰富。下裳成为妇女不分贵贱皆可穿用的装束。

秦代以后,足装均称为履,式样品种日益增多,主要有出行时穿着的木履,用丝、帛、皮革、麻草制作的各式鞋履等。岐头履为汉代的足装,其形为鞋头上翘,也称翘头履。鞋头上翘为中国古代足履形状的重要特色,形式均为定俗。

挽髻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装饰形式。汉代妇女的发髻上,多插加各种首饰。步摇为贵族妇女发髻上的主要首饰。

③车旅戎装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于防护身体的特殊服装。春秋战国至秦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用于防护身首的甲胄也日臻完备,铁质的铠甲已广泛应用,穿缀成衣的鱼鳞状甲片更加细密,结构也更趋合理。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身着铠甲,头戴兜鍪参战,既能有效地防护身体,又可壮其军威。

2.魏晋崇尚宽衣博带

魏晋至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丰富阶段。

魏晋时期的服饰,由于受宗教观念、玄学思想、多民族文化交融三方面的冲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形制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变异出新的时代风貌。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讥惑篇》中有段生动的记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魏晋时期,凡帝后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均承袭秦汉遗制,但士大夫们的日常服装贝《有巨大变化,衣式宽博为其主要表现。当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服饰习尚。这一时期的宽褒衫衣,分单、夹两类,多为对襟衣式,且两襟连带,可束系于胸前。此外,长袍、襦裙及裤装,也为男子较为普遍的服饰。

魏晋男子的首服及足装,在承秦汉巾冠及鞋履形制的基础上,也有变化和发展。魏时创制的便帽,目的就是模仿古代皮弁之遗风。这一时期,木履已成为男女通用的足装。

魏晋妇女的服饰,仍以秦汉传统的襦、袄裙、深衣为一般常服,同时也受褒衣博带的影响,并效仿成俗。另一方面,晋代妇女服饰受北方民族装束的影响,部分衣式习尚窄袖、束腰、紧身,而裙装依然宽博,呈上俭下丰之势,这种风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时更为盛行,成为一时特色。上层妇女的服饰多追求浮华靡丽之奢。受其时尚所染,妇女的发式也较汉代为多,其中灵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灵蛇髻的发式可随意变化,能衍出多种形状,具有玲珑、雅致的特色。

3.胡装与汉服并行

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广大地区战争频繁、南北分裂,由于中原大批汉民迁入南方地区,带入了先进的纺织等技术,促进了经济及服饰的发展,汉民族南北文化礼俗也逐渐统一。

在北朝,由于北方游牧及半游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面,汉族服饰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装的很多形式,出现变异,同时胡装被全社会所接受,并大范围地普及;另一方面,汉族的服制礼仪亦被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所采用。这个时期,各民族服饰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末及魏晋时期,裤褶已传入中原地区,至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流行,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服饰。裤褶实为一种上衣下裤的服装形式,质料有锦缎、绫罗、麻布、兽皮等,一般根据季节及穿着者的尊卑等级而有别。裤褶形制窄短,用于礼服则有悖于汉制礼仪。

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受汉族文化礼俗的影响,衣式冠履渐从汉制。北魏孝文帝实行文化改革,其中规定汉制冕服为礼仪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汉制衣冠,并依尊卑等级而衣锦有别,同时颁令约禁胡装。这一时期的袍服与汉无异,袍色使用五色及红、紫、绿等,领裾、袖以杂色缘边,此衣式为隋唐时期品色服先制。

中国衣物历史
答: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

南北朝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何说是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
答:男子的服装为了追求个性,女子的服装也呈现奢靡的风貌,整个时期最流行的是胡汉交融的新样式。在南北朝初期,少数民族刚刚建立政权的时候,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但是后来吸收了汉族文化,也学着穿汉族的服饰。因此衣服也变得越来越形式适体。而到了六朝之时,男子穿袍衫,大多会敞开衣襟,女子的服饰则是穿...

古代丞相衣服上绣的什么图案,或者来一些关于描写丞相服饰的句子...
答: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答:1、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2、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

古代著名的男子服饰
答:看你要什么朝代的了,下面我说几种比较常见的款式吧 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圆领袍衫: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朱子深衣(孺子深衣):将传统的上衣...

古代各个朝代哪一朝的衣服最好看
答:唐朝,衣料和刺绣及相关装饰技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且国力强,社会经济发达,国民心态也促使人们会在衣着服饰上下功夫 其次是汉朝和北宋,都比较强大,还有魏晋时期,人们比较重视风度

中国古代服装材料的特点是什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

五服制度看中国古代服饰制度
答: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有什么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其中:一、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

古代婚礼服饰叫什么
答: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F。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F。《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