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作者&投稿:靳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较一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方法上虽然都取法于刘歆的《七略》,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汉书·艺文志》的图书分类基本上采用刘歆《七略》的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汉书·艺文志》与刘歆的《七略》相比只缺少了“辑略”一部分。关于“辑略”,颜师古在其注中说“辑与集同,谓诸书的总要”,也即相当于“六略”的总序或总目,类似今人撰写著作时篇首的凡例。虽然《汉书·艺文志》缺少“辑略”这一部分,但其志中的“总序”和“小序”部分,同样取着“辑略”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对刘歆《七略》的承袭。�  而《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方法上则“取资于《七录》,师资于《七略》”(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同时还继承了晋人李充《四部书目》的四分法,运用经、子、史、集四部类目进行图书分类。《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这种四分法,较之于《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有着明显的进步,这种分类法更为完整、更加切合实际,能客观反映和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图书发展变化情况,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图书分类方法。这种图书分类方法在此后的公私图书分类中相继沿用了上千年,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之间的异同。同:体制上《隋书》继承了《汉》的传统,下有部序、目序、小注,在各部、类之中都仿照《汉》写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异: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细分小类,使四分法目录具有完整体系。它在小注中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这是《隋》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的地方。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两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定义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研究领域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学科性质  (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学科特点  历史文献学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以及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既涉及到历史学,也涉及到古典文献学,同时又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古代文学、中国哲学史、科技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虽然不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但的确是它的一大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隋书的: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内个啥不造对不对啊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区别主要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但《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 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瑯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东汉以后,学术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经学巩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哪怕是在“异说”最兴盛、思想最开放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也不曾动摇。这一点,从玄学家不得不依附六经论语来发挥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样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史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史学从六艺略春秋类的“附庸”一下子“蔚为“大国”,它迅速膨胀,逐渐独立。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文化成了士族的专利品,诸子学说衰落了,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天文、数学、机械、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因此,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再次,魏、晋以来,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这些选集,尤其是别集,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决非仅有诗赋,也有政论、奏表、杂文等搀杂在里边。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 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的荀勗。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中经》更撰《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又对荀勗的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由于这种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自时厥后,世相祖述”(《七录序》),如殷淳的《四部书目》、谢灵运的《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的《秘阁四部目录》都采用了四分法。当时如阮孝绪《七录》及刘孝标《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以“七”、“五”命名,但实际上也与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为外篇外,内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为社会科学的“子兵录”和应用科学的“术技录”,其他三部与四分法并没有什么大区别。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还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有人会问,前面不是说,荀勗、李充已基本构成四分法了吗,为什么这里又说《隋书·经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这是因为:第一,《隋书·经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没有彻底占统治地位,象王俭《七志》、许善心《七林》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时宜的七分法,而《七录》、《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与四部分类法相通,但毕竟还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录学界中,各种分类法还在交锋,到了《隋书·经籍志》问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风,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录比较粗糙,在小类上不如过去六分法的《汉书·艺文志》、五分法的《七录》那么精密,到了《隋书·经籍志》,才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仅史部就分了十三类,这样才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书。它在体制上与《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我们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公私收藏图书极为丰富。但由于侯景之乱的战火和梁灭于北周时元帝的焚烧,这些图书遭到了惨重的损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统一,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公私藏书也十分丰富。那么,这两个高峰时期所藏的图书有些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低潮时期里,又有哪些书出现,哪些书散亡残缺呢?《隋书·经籍志》如果简单地著录现存图书,势必不能反映这两个问题。于是《隋书》的编纂者们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例如:“《后汉记》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此书梁代以后残缺了三十五卷。又如:“《周易》八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费氏《易》四卷都尚完好无缺,而到隋代,费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据每类之末“通计亡书,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数字统计,《隋书·经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这样一来,梁代与隋代的藏书情况和梁、陈之间书籍的聚散情况不都清清楚楚了吗?因此,有人称赞《隋书·经籍志》是一部“具有双重意义的实用目录”。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新书四库提要记载
答:《新书》是一部由汉代学者贾谊编撰的十卷本著作,据《汉书·艺文志·儒家》记载,原本有七十二篇,经刘向删定后减为五十八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版本有所差异,如隋唐志记载为九卷,但现代版本多为十卷。《崇文总目》曾提及七十二篇,但现代版本缺失了一篇,实际只有五十五篇,与北宋本有所不...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奇书?
答:NO.4传说中姜太公的着作——《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着,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

张文琪:谱牒类书目的源流与分属演变
答:东汉以后,由于谱牒的政治功用渐趋强化,谱牒类书目迅速增加,逐渐由《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的一个子目变为史部目录下一个固定的二级类目。宋代以后,谱牒类书目的政治功用逐渐缺失,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谱牒类书目在目录学著作中分属演变的历程,折射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谱牒...

尉缭简介
答:《尉缭子》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著作。传世本共五卷二十四篇,以南宋刻《武经七书》本为最古。《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尉缭》三十一篇。据《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传世的是杂家的《尉缭》。其篇数与《汉书》不符,当因在流传...

乐论乐论解析
答:《乐》的历史和内容颇为复杂。《汉志》中提到,《乐记》原为二十三篇,但已残缺。《乐经》早先存在,据《隋志》记载有四卷,可惜已失传。《经义考》指出,《汉书·王莽传》记载元始三年设立《乐经》,而《艺文志》则提到汉代制氏虽能记乐,但无法深入解释其义理。魏文侯时期,乐人窦公献出的乐...

除了正史,还有什么很好 很有名的史书
答:什么是正史?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后世相沿不改。清乾隆年间,遂诏定自《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

隋书是什么体例
答:《隋书》的《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我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

中国古代史籍目录卞要沿着哪两条轨迹向前发展的?
答:13.略录(即《隋志》之“簿录”)以纪史策条目。可见与《汉书·艺文志》相比,《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建设已属长足进步。继《隋书·经籍志》以后,又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正史艺文志相继问世。从这些‘艺文志”史籍类目的数量上...

诸子百家排行(诸子百家的排名)
答:意思是诸子百家排行第十个。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

小论汉书艺文志与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答:1、《汉书艺文志》还创新了目录类型,东汉之前我国已有一书目录、专科目录、宫廷藏书总目,而作为历史著作组成部分的史志目录为班固首创。在它的影响下,以后诸家正史你都撰有艺文志和经籍志,像是后来的《隋志》、《唐志》等等正史艺文志,形成了我过目录群体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除了正史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