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作者:孙英刚

作者&投稿:戴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帝国是秦汉,经过三百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的冲击融合,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华文明又实现了第二次政治上的统一。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文明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就开放性而言,中国文明展开双臂拥抱外来文化元素,比如佛教,将其变成自身传统的一部分;就创造性而言,在隋唐时代呈现得非常明显,制度创造上,中国的三省六部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文官考试制度等,为周边民族和国家效仿;中国博大开放的文明吸引了日本、朝鲜等国家的高僧、士人、贵族子弟。这一时期之所以常常被形容为黄金时代,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明此时的开放和国际化。而这一黄金时代的开启,在于隋朝的建立和国家的重新统一。

2.隋文帝在开始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一反周宣帝所为,“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他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在这样励精图治的情况下,为了整顿制度,开创规模,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革新措施,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立的隋政权。

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上,隋文帝(以及后来的炀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这一中央政府构造影响深远,并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开皇初,隋王朝就南北朝后期的制度加以整理,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统治机构。开皇元年,隋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担任宰相的职务。在地方上,隋代把原先的州—郡—县三级结构,调整为更为合理的州—县二级结构(隋炀帝大业三年改为郡—县二级结构,仅仅是名号的变迁,实质不变)。在隋文帝改革之前,在三级结构的体制下,到了北周大象二年(580),即便已经废掉了很多州郡,全国还有二百十一州、五百零八郡、一千一百二十四县。地方行政机构的二级结构,不但节省国家开支,而且对中央政府政令下达和控制地方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结构在安史之乱后遭到破坏,之后三级结构成为中国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模式。三级结构的出现是伴随着藩镇割据的出现而出现的。这是中国 历史 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3.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论述,主要在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的框架下进行。统治人民的君主是“天子”,天授符命(mandate)于天子,天子顺天命统治人民。君主是否拥有统治人民的符命,有赖于图谶和祥瑞的解释;君主受命于天,统治有方,达到天下太平,则可以封禅泰山(或中岳),向上天报告。在这一体系之中,“天命”可以转移,若君主所作所为违背天道,则有灾异出现示警。若君主不思反省,则天命会被上天剥夺,转入异姓。阐明统治合法性更需要政治修辞和理论渲染,中古时期,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则是主要的政治符号。“天命”依然是主要的统治合法性来源,纬学思想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4. 历史 上真实的隋炀帝跟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隋炀帝实际上是两个人。他往往被描述成末代昏君,被描述为奢侈、昏庸、沉迷女色、荒淫无道的形象。但是他的一系列做法,包括对高句丽的战争、修建运河系统、修建东都等等,实际上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而且也被后来的唐王朝继承。他的皇后萧氏是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她从未被隋炀帝所抛弃。隋炀帝在文学、佛教等领域的造诣也颇高。隋炀帝的失败,并不能归结于他政策方向的错误,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施政的节奏太过猛烈,太过热切地期望早日重现 历史 上汉帝国的光辉,最终将帝国陷入了疲惫不堪的地步。他推行的亲近南方的做法,也引发了原先占据主导的北方军事贵族的反对。在他上台后,杨素、高颎、宇文恺、贺若弼都遭到了清除,南方人在核心集团中成为最有权势的人,比如虞世基、裴蕴等人。尤其是西北军事贵族杨玄感叛乱后,裴蕴等残酷地牵连有关贵族和官员,包括薛道衡也因此送命。当帝国陷入危机时,隋炀帝认同的居然是江都,而不是京师或者洛阳。

5.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他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6.李世民政变的主要武装力量,是秦王府勇士八百余,以及长孙王妃的舅舅高士廉的囚徒兵。他的主要目标是两个,一是挟持高祖,二是消灭另外两个继承人。此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在于李世民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带领秦王府兵将进入玄武门埋伏。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提前收买了当天值班的将领常何。常何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结果被李世民所收买。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改变了整个 历史 的走向。正因为是常何当天值班,所以李建成并不怀疑有什么问题。结果当李建成、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就遭到了李世民率领的秦王府势力的狙击。李世民首先射死了太子,接着杀死了齐王。虽然东宫和齐王府兵也赶到了玄武门,但是无法进入。而此时,尉迟敬德带兵挟持了唐高祖,并且将太子、齐王的人头出示给东宫、齐王府的将领们看,示意此时再战无益,于是“宫、府兵遂溃”。控制局势的李世民派遣原李建成的旧属裴矩到东宫安抚,并用高祖的名义下令停止在长安城内各处的乱战,大势遂定。

8.唐代及其以前,中国僧人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去天竺求取佛经。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无不对此作出贡献。但是同时,他们都在内心深处有某种焦虑,为自己生在边地而焦虑。玄奘到天竺之后,甚至为此气绝。法显他们到了印度之后,要千方百计去佛经里提到的圣地朝圣,比如佛祖讲经的耆阇崛山(Gdhrakūa)。耆阇崛山又名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法显、玄奘都曾到此山朝圣。耆阇崛山在唐代高僧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有机会多去凭吊,高宗上元二年(675)至则天光宅元年(684)义净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尝与无行同游鹫岭(即耆阇崛山),又在王舍城怀旧,赋诗述怀,写下了《杂言》、《一三五七九言》诗,其中《杂言》即作于耆阇崛山,其词有云,“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玄奘归国时,其在印度的师友就劝说他留下,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印度是佛土,而中国处于边地。唐代及其以前的朝代,对印度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是这一切,在一个大唐的使臣到达天竺之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影响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9.“九执”就是“九曜”。《九执历》是根据几部印度历法编译而成的一部历法,其引进了印度天文学中的一些先进的内容,如周天360度和60进位的圆弧度量方法,黄平象限等概念,以及太阳远地点位置、黄白交点运动周期等比汉历精确的数据。

10.唐代是一个佛光照耀的时代,但是除了佛教之外,其他宗教比如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都可以得到宽容的对待。各种宗教之间也并没有出现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的宗教战争,而是能够和谐地共同发展繁荣。在长安、洛阳、凉州、沙州等地的波斯和中亚商人建立了祆祠;景教也能够“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摩尼教在唐中期一度非常昌盛。信仰的宽容,给知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各种文明的交汇融合下,唐代的物质文化、艺术创造、 科技 发明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佛教的流行推动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更为绚烂的唐代文明增添了亮色。在一个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环境下, 社会 的进步往往呈现百花齐放的形态,并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11.位于敦煌的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中心。莫高窟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最大的第16窟达二百六十八平方米。其壁画内容博大精深,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等题材,还表现了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 社会 生活各方面的情景。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最高的第96窟,附岩修建了佛塔,内储高达三十多米的弥勒佛坐像,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虽然武则天的天堂焚毁,敦煌的这座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可参照的样品。

12.玄宗上台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君主权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对外的政治和军事拓展取得了极大进展,唐朝呈现出高度繁荣、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而且这一阶段也成为中国 历史 上的几个盛世之一。“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除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成就,玄宗本人还精于音乐、诗歌和书法,对道教、密宗等宗教哲学也有相当了解,他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典型主题,不断出现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中。可以说,在唐朝中后期的人看来,玄宗是一个悲剧英雄。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但是却从顶点迅速滑落下来。这一转折的意义甚至超出了唐王朝兴衰本身,对整个中国 历史 ,乃至亚洲 历史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记得历史朝代歌里有一句:隋唐五代传,是什么意思?
答:唐代之后是五代十国,所谓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是指这期间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

隋唐五代文学有什么样的文学成就?
答: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太白阴经》原文鉴赏
答:《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太白阴经》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人无勇怯篇 经曰: 勇怯有性,强弱有地。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汧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勇怯然也。且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谋拙势失,则...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新高度?
答: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4-7)
答:3)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理解: ①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

历史上的“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是什么意思呢?
答:这个局面由杨坚所建立的大隋朝打破.隋朝后面就是唐朝。在10世纪末,由于藩镇势力的影响,在中原地区,短短50年左右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5个皇朝,历史上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随着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让这个混乱的局面结束,建立了大宋(史称北宋),即隋唐五代传。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答: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

中国经济发展史的隋唐五代时期
答: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国经济史上也是一个巨大转折时期。自晋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区原来居住和从边远地区南进到中原的各民族展开争夺华夏大地的战争,连年战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五胡十六国,极混乱纷争的局面。以后由南进的...

我国历史“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是什么意思?宋、元、明、清、等朝...
答: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是一首朝代歌中的两句,指西晋以后的历史,西晋以后中国出现南北朝,就是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在中国的南部,北部各有独立的政权,直到隋文帝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后就是唐朝,唐朝以后是五代十国,原文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

隋唐五代文学的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一般原因
答: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除经济方面采取措施而外,在用人方面也一反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通过明经、进士等常科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制科考试,选取官吏。许多宰相、大将都是科举出身,这就在许多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面前展开了比较宽广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事业的种种幻想。在宗教和文化上,唐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