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四大权臣,有没有得到善终全身而退的?

作者&投稿:纵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你好,我是「挥墨君」,很高兴为您解答。要想弄清楚秦国四大权臣有没有得到善终全身而退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点,何为权臣。

何为权臣

《晏子春秋·谏上十》:“今有车百乘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

通过《晏子春秋》可知,一国之权臣,往往拥有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和权力,而这部分人,既可以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大臣,也可以是权倾朝野的宦官。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权臣之中,有忠于君王的社稷之臣,也有欲取而代之的祸乱之臣。因此,权臣与皇帝的关系,可能会平缓温和,但也可能会激烈爆发。

君与臣,就如同一辆马车的两个轱辘,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关于秦国权臣,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秦国四大权臣

秦国孝公变法前,秦国大臣最高职位便是国庶长,又称驷车庶长、大庶长等,孝公变法后,最高职位又成了大良造,惠文王时期开始,秦国总领朝政的最高官职就成了今日我们熟悉的相国。

秦武王后,相国之权一分为二,改设左右丞相,之后便一直沿用到秦朝,虽称谓在特定时期有所不同,但大抵如此。也正如此,在秦国历史中,总领朝政的大臣就有数位,而要想从中选出四大权臣,在挥墨君看来,从“使秦业帝”这个角度来评判,则相对客观公正。

如果按照挥墨君所提出的评判标准,秦国四大权臣应为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

商鞅活跃在秦孝公时期,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发展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从政治上来说,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和军功爵制度、行政区划等,从经济上来说,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从军事上来说,他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大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因此也被号为商君。在商鞅的思想和政策影响下,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开启了称霸之路。

张仪早年拜入鬼谷子门下,学习鬼谷子的纵横之术,后来他出山后 ,利用连横的外交手段游说六国入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赏识,并封他为秦国相邦。秦国有了张仪,可谓是如虎添翼,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猛烈攻势下,各国合纵之术不仅被瓦解,还主动亲善秦国,其中以楚国被戏弄得最惨。

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受封为武信君,地位之尊崇,无人可撼动。

关于范雎,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但因被诬陷险些丢掉性命,后来在郑安平的帮助下,他出逃秦国,见秦昭王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举使得范雎被拜为客卿。

后来范雎又提出加强王权的建议,又被秦昭王采纳,因此拜相。拜相后,范雎依旧保持原有的“远交近攻”策略方针,使得白起、王龁等人能够从容应对赵、魏、韩等国。

吕不韦,本是卫国人,早年在阳翟从商,后来因为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并扶持他成为秦庄襄王后,官拜相国。再之后,他又率军攻打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和东郡,对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他又迎立太子嬴政即位,继续拜相,被尊称仲父,权倾朝野。

关于善终问题

以上的秦国四大权臣中,商鞅因其变法得罪了贵族势力,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被诸位贵族罗织罪名,诬其谋反。在秦惠文王的追捕下,商鞅无处可逃,最终被迫起兵反抗,在彤地战死,死后遭到车裂之刑,同时全家也被株连。

张仪在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失去秦王宠信,所以出逃魏国为相,没曾想在魏国才当了一年相邦,便死在了魏国。

至于范雎,在任期间深受秦昭王喜爱,但盛衰无常,他在郑安平攻赵投降这件事情上深感恐惧,最终听燕国人蔡泽之言,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就病死了。

关于吕不韦之死,他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却因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的牵连,于是被罢免相国之位,全家流放蜀郡,途中,吕不韦饮鸩自尽,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

秦国拜相者,在特定的时期总是备受宠信,但当他们的时代过去,他们也只能无奈接受最残酷的现实,来自新任君王的忌惮,往往会让他们难以善终。毕竟王权与相权,本就是矛盾的关系。

秦国四大权臣,商鞅、张仪、吕不韦都不算善终,唯有范雎一人,勉强算是善终,最终全身而退。



历史是变动的,却又是不变的。变动的是时间,随着时间的进行,朝代在不断地更新替换,都是如此。而不变的却是规律,比如说国家的最后一个皇帝一般都是昏君,开国时期的功臣,往往等到国家建立以后,就只能够悲惨赴死了。

虽然说也有例外,但是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有这样的现象,一旦臣子们的功绩太高,很容易就会出现功高盖主的现象。而就算是臣子再忠诚,皇帝恐怕也是不愿意多信的,能够相信的,恐怕就只有死人了吧。

所以功臣才往往得不到善终,今天我们要说到的六位名将,他们中的大多数,结局都是非常悲惨。第一位就是白起,作为四大名将之中毫无疑问的第一人,白起的故事我们听得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给秦国效力了三十多年。

一生之中,攻破的城池大大小小的估计也要有七十多座了,真的要是算一算杀敌的数目,那恐怕也要有百万人之多。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由无数敌人的尸骨和数不清的功勋熔铸而成,正是因为这么巨大的功劳,也引起来了有心人的注意。

借助白起在长平之战之后不愿意出战的事情,范雎可算是抓到了白起的把柄,秦王终究是听信了谗言,将这位为秦国奉献了一生的老将军刺死,不知道帝王是不是都这么狠心,为自己付出了一生的老将,也是说杀就杀。

第二位也是文仲,勾践我们都知道,但是如果没有范蠡还有文仲二人的帮助,就算是勾践吃上一辈子的苦胆,他也成功不了。但是,正是在功成之后,范蠡来到了山林之中,修身养性,而文仲还不太愿意放弃官禄,在称病不上朝的时候,就被勾践给猜忌了,也是因此而死。

第三位是韩信,作为西汉能够建立起来最大的功臣,他死的似乎也是最为悲哀的,无论是汉初三杰还是三大名将中都有着他的身影。但是,正是因为才能太强,才会让人猜忌。大半个国家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刘邦又怎么能够放心让他拿着兵权呢?官位一步步下降,最后还被刘邦和吕雉联手杀害。

第四个就是岳飞了,他的故事我们也是听过太多,也说过太多了,他的死亡和前面几位还都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建国后,皇帝容不下他们了,所以拜杀了他们。但是岳飞这个时候却是国家危亡,但是统治者愚昧,生怕自己的皇位被夺,这才使得岳飞惨死。

第五位就是李靖了,就是那个哪吒的爸爸,不过那是神话,历史里面的李靖可以说是唐朝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位的将军,有着骑兵之神的美誉。只是,在唐朝建立啦之后,他立马就归隐了,那么,为什么他能够得到善终呢,原因也就是那两个字,不过归隐罢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文武将相层出不穷,四大名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脱颖而出。长平之战后,白起更是名声显赫,被誉为“战神”。白起一生担任秦军主帅几十年,攻下城座近八十,歼灭敌军近百万。

但就是这个曾为秦国征战沙场,屡建战功的名将,最后,却落了个被赐死的下场,令人可悲可叹。比起白起来说,大将王翦的结局就要好一些,同样作为秦国的主帅,他展现了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被秦始皇称为帝师,得以安度晚年,活到终老。

试问,自古以来功高盖主的功臣大将,得以善终的又有几何?

王翦,秦国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以“战国四大名将”著称,战争中可谓是勇猛无敌,百战不殆,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战国争霸时期,英雄辈出,赵国的李牧和楚国的项燕是两个最难降服的猛将,但是,最后都被王翦给攻克了。

我们先来看赵国的李牧,他曾被称为“赵国最坚强的后盾”,坚不可破。他斩杀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连放牧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他重创秦军,让秦始皇束手无策,秦军更是四处逃散。实打实来,王翦也不见的能拿下李牧,硬的不行就改变策略。

王翦和秦始皇私下里商量对策,想出一招离间计。他们收买了曾经陷害廉颇的赵王亲信郭开,让他故伎重施再来诬陷李牧。赵王听信郭开,果真中计,李牧最终被斩杀。李牧死后,赵国再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勇将,王翦率领秦军乘机直取,赵国很快灭亡。

楚国也是战国时期实力较强的国家,项燕是楚国赫赫有名的战将,能征善战,所向披靡,也是王翦强有力的对手之一,令秦始皇绞尽脑汁。当秦始皇询问大将们攻打楚国的意见时,年轻气盛的李信满怀信心地说:“只需二十万兵马足以攻下楚国。”

而王翦却觉得不够,二十万兵马就想攻下楚国,只不过是白日做梦。李信也是秦国年轻有为的大将,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深受秦始皇赏识。在秦始皇看来,李信是年轻有魄力,而王翦则是老了底气不足了。

于是,下令让李信、蒙恬率领兵马二十万,前去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杀得狼狈而归。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重请王翦出战。起初王翦拒绝复出,在秦始皇多次请求下,王翦才同意重新挂帅,但有一点,就是坚持还要六十万兵马。

这是秦国当时全部的家当了,秦始皇已经是倾其老底了,如果全盘皆输,秦国将会荡然无存。王翦深知秦始皇生性猜忌多疑,心狠手辣,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在出征前多次向秦始皇请求赐予田宅,就是想迷惑秦始皇,自己建立战功只是因为贪图荣华富贵,没有其他非分之想。

于是,秦始皇放心让王翦率领六十万兵马浩荡出征。

消除秦始皇疑虑的王翦倾全力来攻打楚国,和楚国猛将项燕斗智斗勇,终于,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最终胜利,项燕兵败自杀,楚国灭亡。

在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中,王翦和其儿子王贲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役,消灭韩国以外的五个国家都是其父子的功劳。大将王翦不仅胆识过人,而且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让他名垂青史。并且,还能在秦始皇残暴的统治下得以养老善终,实为幸哉。

在王翦的心中也许只有一个意愿,那就是和老百姓一样渴望天下统一,不再有战争苦难,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平定天下后,王翦能够审时度势,很快请求告老还乡,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埋没自己的野心,抽身而退,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也许就是他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吧。

王翦战争前勇猛无敌,战争后适时而退,让秦始皇非常尊重,称他为:“帝师”。他曾辅佐四朝皇帝,是智慧和谋略并存的大家,在秦朝的统一大业中,功不可没。他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权势野心,没有居功自傲,得到了帝王的尊重,活到九十而终。

这个结局,对于血战沙场,功高盖主的战神来说,实属罕见。

王翦帮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始皇认为其千秋基业可以永传万代。但是,没想到由于奸臣当道,秦王暴政,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因此,后世就有人把责任推到了王翦身上,说他:“虽立下赫赫功劳,但却选择独善其身,没有尽到辅佐秦王治理江山的义务。”

秦王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赋税繁重,刑法残酷,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如果,把这结局归咎于王翦身上,恐怕有些牵强,王翦一生为秦征战四方,固然有权进谏,但也左右不了秦王的施政手段,所以,就不要以圣人的标准来强求这位老将。

王翦墓位于富平县东北20千米处得到贤乡巨贤村北。王翦墓为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高9米,顶部平坦,在墓的西北200米处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传为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现六冢已平,仅留遗迹。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这是君用臣之理。“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这是臣子事君父之理。秦国君臣无不遵从此理。

1

先说孝公与商鞅变法。秦自穆公称霸之后,内乱不断,国势逐渐衰微,秦孝公继位之后,秦国领土被晋国不断侵夺,东方六国根本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会盟都不让秦国参与,自尊心极强的秦孝公说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种悲叹。发誓招揽人才,商鞅变法成功,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受封商於之地号称商君,理想实现,可以说君臣之间都达到了目的。孝公不再需要商君了,商君也不需要孝公了,商君退,既可保全富贵,孝公也可解除威胁,获得安全感,可是商鞅贪恋权位,功成不知身退,再加上变法树敌太多,最终被秦惠王车裂。

2

第二个是张仪。他是惠王的宰相,在位期间利用杰出的外交才能,为秦国夺取到了楚国的汉中丹阳等地,对于这样朝秦暮楚的纵横家,唯利是图,没有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君王对他们一直都是既利用又严加防范,所谓“君疑臣则臣必死”,最终不被秦国信任死于魏国。

3

第三位是魏冉。他是秦昭王的舅舅,在秦昭王刚刚继位,政权不稳的形式下,稳固了秦国的内政,让秦昭王站稳了脚跟,自己也做到了宰相,但是他贪心不足蛇吞象,不想归政于早已老练政事的外甥秦昭王,最终因专权擅政,被自己的外甥干掉了。

4

第四位是范雎。他是秦昭王后期的宰相,主张远交近攻,让秦国蚕食了六国,使得秦国在统一六国的实力上处于压倒性对比。但是范雎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功成身退,结局不算太惨。另一位就是接替范雎的蔡泽,他是对范雎“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知己,在位时没有多大作为,取得了宰相之位后,就立马隐退,是秦国宰相里面最聪明的一位,投资最少,发迹最快,回报最高,风险最小的一位。



在封建社会时期,王权和相权竞争十分激烈,在最开始的时候,相权几乎与王权相差无几,但随着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一代代帝王的不懈努力,王权逐渐超越了相权。但在早期时,权臣还是有很多的;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但仍然无法避免权臣的产生,所以这里就来看看秦国历史上的四位权臣,看看都有谁吧。

第一位:商鞅



商鞅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秦孝公一心想让秦国重新强大起来,所以在得到商鞅后,为了让商鞅充分发挥才能,为了变法成功,所以给了商鞅极大的权力;这权力到底有多大呢?秦孝公的儿子嬴驷(秦惠文王)犯了法,商鞅不能对储君施刑,但却处罚了嬴驷的老师公子虞,这公子虞乃是秦孝公的哥哥,由于是庶出,所以不能继承王位。

但秦孝公和公子虞的关系极好,而且公子虞和嬴驷的关系也极好,但商鞅为了维护变法,于是就对公子虞施以劓刑,而嬴驷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则被施以黥刑;变法的成功,让商鞅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却也给商鞅埋下了祸根。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对商鞅本就很不满,加上商鞅的声望对自己是一个威胁,所以就设计让公子虞指控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车裂,而且全家都被杀了。

第二位:魏冉



魏冉是商鞅之后的又一位权臣;魏冉是秦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这姐弟俩关系很好。当然,魏冉自身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凭借战功在秦孝公和秦武王时期成了身居高位的武将;在秦武王去世后,有几个王子在竞争秦王之位,结果嬴稷靠舅舅魏冉的支持,夺得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而魏冉凭借拥立之功,成为一代权臣。

当然,魏冉作为权臣,还是很有能力的,他提拔了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白起;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而且还率先实行“远交近攻”之策,欲与齐国并称帝,并联合五国攻赵;要不是苏代横空出世的话,说不定魏冉的计策就成功了;要不是后来范雎入秦的话,说不定秦国会更强大,但至少,秦昭襄王顾念亲戚之情,只是罢了魏冉的官,后魏冉忧愤而亡。

第三位:吕不韦



秦国历史上的第三位权臣是吕不韦,据说吕不韦是姜子牙的23世孙,时代以经商为业,据说在吕不韦时,吕家已是富可敌国,乃是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贾;但吕不韦并不甘于只当一个富豪,因为当时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吕不韦一直在处心积虑的想要重现祖先姜子牙的光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国时,他结识了被当做质子的异人,而且还给异人送了个老婆,也就是赵姬。

也不知是吕不韦操作的好,还是这嬴异人运气好,总之,后来这嬴异人就回了秦国,而且最终还当上了秦王,是为秦庄襄王;而劳苦功高的吕不韦自然也得到了该有的封赏,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后吕不韦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秦始皇刚继位时,被尊为“仲父”,权倾天下;但后因受到嫪毐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服毒自尽。

第四位:赵高



秦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权臣,应该就是赵高了;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凭着勤奋和刻苦,逐渐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后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而且秦始皇还让赵高教自己的儿子胡亥学判案断狱。但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所展示出来的谄媚和谦卑都是伪装出来的,因为他还是怕秦始皇的。

但在秦始皇去世后,赵高的大胆和野心就展现了出来,他先是说服李斯,一起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不仅立胡亥为帝,还赐死了扶苏;后一步步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害死了曾经的盟友李斯;后更是成为宰相,公然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如果要说赵高有什么功劳,那只能是加速了秦国的衰亡,但在子婴继任秦王后,赵高就被恨透了他的子婴设计所灭,并夷三族。



自古权臣少有能善终的,商鞅之死毫不意外,他为了变法,得罪的人太多了,而且声望也太高了;吕不韦其实有机会躲过一劫的,而且他也一直在做,但奈何,被嫪毐牵连,并在途中被秦始皇赐毒酒;至于赵高,可能他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复仇,所以一切并不意外;最幸运的,可能就是魏冉了,秦昭襄王终究念及功劳和亲戚身份,没有杀他,而且还保留了他的荣华富贵,只可惜自己看不开,忧愤而亡。



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秦惠文王赢驷、秦始皇嬴政,谁功劳最大...
答:嬴驷在位时间虽不长,但是他凭借张仪的连横之策,一步步蚕食魏国。在外夺回了被魏国侵略多年的土地,在内消灭了甘龙、杜挚等三朝权臣,让秦国的变法没有了任何阻碍,嬴驷是秦国中兴期间一位重要的君主,他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正是他在位的时间,让秦国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军队得到了很大的...

秦国的历代国君是哪些?
答:秦国历代国君及姓名如下:秦非子,嬴非(秦嬴);秦侯,未详其名;秦公伯,嬴公伯;秦仲,嬴秦仲;秦庄公,嬴其;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秦文公,名未详;秦静公(秦竫公)秦宪公(秦宁公),嬴立;秦出子,嬴;秦武公, 嬴说;秦德公,嬴嘉;秦宣公,嬴恬;秦成公,嬴载;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

秦始皇善待功臣,却为何独独逼死有恩于其父子的吕不韦?
答:你看看与赵姬有染的嫪毐最终是一个什么下场,吕不韦到秦国之后与秦始皇母亲赵姬到底还有没有关系不好说,但以前肯定是有关系的,而且还以“仲父”自居,你觉得自视甚高的秦始皇能够忍受他吗?而且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这个传闻出来之后,吕不韦就必死了。留着吕不韦善待他不是坐实这个传闻,所以当这个传言出来...

在秦国崛起路上的功臣,他们的结局有多大反差?
答:商鞅死前,其变法已经深入人心,无论商鞅是否存活,他都无关紧要。因为商鞅的功劳太大,所以秦惠文王就有必要将其诛杀。孝公有能力制止商鞅专政,而惠文王恐怕没有这样的魄力。对于君主来说,谁会容许一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存在。张仪也是同理,秦武王驱逐张仪并非是个人原因素,而是秦国政治之需要。秦国...

西汉宣帝之前有哪些未得善终的权臣?
答:这个太多了吧秦朝都不是善终,秦国大部分不是

秦始皇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善良,最纯净的人?
答:秦始皇在历史上对于人民是最善良的,才会得到人民拥护,最终一统天下。只有大公无私,才能让所有人佩服,才能成为天下第一人,因此是最纯净的人。

大秦赋:老将蒙骜,横扫韩赵魏的四朝元老,到死都在力挺吕不韦
答:据《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记载: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在秦昭襄王时期,蒙骜在秦国就已经官至上卿,而在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被任命为相邦主政,从商人一夜之间成为秦国权臣,虽然有庄襄王异人的大力支持,但是若想要真正掌权,就必须得到朝堂上重要人物...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
答: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君介绍
答:《史记》载,秦人后人“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详细] 17、秦非子 [西周] 秦国开国君王(?~前858) 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赵氏 ,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大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王,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勤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夸奖,获封...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答:刘禅称帝之后,再加益州牧,蜀汉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处理,这个时候诸葛亮已不仅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换主了。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他是一个忠心的权臣,自然不会像曹操与司马懿,去抢刘备的江山,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终。二,王翦,王翦是秦国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