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不并入清朝

作者&投稿:茶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缅甸为何不并入清朝?事实上清朝根本吃不掉缅甸。在清朝和缅甸战争的时候,清军在战略上采取了攻势,一度有着战术优势。不过清军在疾病和后勤补给上完全跟不上进度。就连乾隆爷的小舅子都因为无法适应缅甸复杂的气候而病倒了,回京后就归位了。这就足以说明,在未解决疾病和后勤的情况下,清朝是被办法吞并缅甸的。
明朝中前期,缅北地区曾经就是中原王朝的直属地,缅甸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也是明朝册封的宣慰司,名义上是明朝的属地。
不过到了十六世纪,由于缅甸东吁王朝的雄主莽瑞体和莽应龙的横空出世,缅甸中南部地区完成了统一。
当时是大航海时代,缅甸东吁王朝通过跟葡萄牙人做生意、买军火、招揽雇佣军,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实力提升后,缅甸开始对明朝控制的缅北地区进行蚕食。明军和缅军打了两次,结果都太理想。到了明朝灭亡时,缅北地区基本上被缅甸土著蚕食的没有了。
不过由于东吁王朝穷兵黩武,盛极而衰,莽应龙之子莽应里死后,缅甸也没有能力再对缅北进行蚕食。
当时的清朝由于要对付沙俄、蒙古人,整个国家的重心在北面,因此清朝也没有太多的精力管东南亚方向的事情。因此清朝也就跟缅甸达成了默契。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线,大致上就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云南省比现在云南省稍微大一点点)
1752年,随着缅甸贡榜王朝的建立,清朝与缅甸的和平局面被打破。贡榜王朝凭借其雄厚的军力,开始在中缅边境找茬。
当时乾隆皇帝正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顾及南面,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他给云南官员授意,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因此云南地方官府便对此事奉行绥靖政策,对缅甸的找茬不管不问。
贡榜王朝看到清廷方面不管不问,便加大了找茬的力度,开始在中缅边境进行蚕食,降服了很多中缅边境上的土司。(这些土司是清朝实际控制区域外的土司,当时向清廷称臣纳贡)
在对这些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贡榜王朝开始派出小股部队,强迫这些掸族土司向清朝实际控制区域内的内地土司强制勒索贡赋钱粮。这些内地土司有些屈服于兵威,极不情愿的缴纳了保护费;有些不屈服,就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中缅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了自保,通常都会找靠山,向强大的那一方缴纳贡赋)
但前面说了,由于乾隆当时要打准噶尔,所以云南官员当时也就不管这事。
一直到十年后,乾隆从平定准噶尔这一事情脱身后,清朝才开始对缅甸蚕食领土一事采取强硬态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缅甸贡榜王朝再次向云南内地的土司征收贡赋时,乾隆皇帝便下旨,对缅甸开战。
清军的第一战打的不怎么样,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当时缅甸入侵的军队只有一支专门劫掠的小股部队。但清军却让这支缅军小部队在洗劫完云南内地后,偷偷的溜了。
当时的云贵总督刘藻下令追击,结果除擒获五人外,别无战果。(就这五个人还不知道是不是杀良冒功)
过了几个月,缅军小分队再次来袭扰,清军这次又是一毛一样,一个人没抓到。
缅甸人算是看穿了清军的虚弱,于是又在几个月后,派出了一支几千人的大军,直接杀到了云南的思茅县(今天的普洱市)。并且缅军统帅还发布通告,宣布被缅军占领的西双版纳地区脱离清朝,并入缅甸贡榜王朝的领土。
云贵总督刘藻一看,这事闹大了,丢城失地是要掉脑袋的。于是他急忙命令三千绿营兵进行围剿,企图消灭入侵的缅军。但是缅兵采取游动作战,清兵虽然陆续收复了很多失地,却始终无法消灭缅军的主力,使得这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变成了猫捉老鼠。清军这只猫在被缅军这只老鼠耍的团团转后,不仅没有抓到缅军,反倒被缅军在云南内地歼灭了一百多人。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帝闻奏大怒,立即将刘藻革职。随即派遣陕甘总督杨应琚到云南负责追击缅军一事。(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后来因自责而自杀)
杨应琚到任后,缅军主动撤退,清军陆续收复失地。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虽然当时清朝内部也有不少官员反对继续追击,认为缅甸声势浩大,不宜擅开边衅。但杨应琚刚来云南,搞不清楚缅军的情况,认为缅甸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于是在杨应琚的支持下,清军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甸大举进军。(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
连对手的实力如何都不清楚,清军上下天真的以为只凭借云南地方的万余绿营兵即可征服缅甸贡榜王朝,这一战的结果如何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最终,缅军几千人打的清军一万多人想死的心都有。后来还是因为缅甸的主力在南面跟泰国开战,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于是缅军便在屡战屡胜的情况下,以战逼和,卖了清军一个面子,主动向清军求议和。
然而人家给面子,清廷上下却不要,坚决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否则免谈。这么盛气凌人的口气,导致谈判最终破裂。
谈判破裂后,缅军再次发动袭击,绕到了清军主力的背后。清军发现后路被抄,急忙往回撤退。于是缅军又杀进了云南腹地……
清军见缅军又来了,上下集体蒙圈。为了尽快赶走缅军,清军以优势兵力将四千入侵缅军包围。然而缅军硬的跟石头一样,清军想吃掉缅军,结果把牙给磕崩了。(一万多清军全线崩溃,兵员虽然丧失不多,但军械枪炮丢弃了很多)
战后,云贵总督杨应琚害怕担责任,就谎报前线大捷。然而敌人是不会说谎的,杨应琚害怕缅军再来,就主动与缅军议和。这次不要求人家称臣纳贡了,只喜欢缅军赶紧离开云南就好了。缅军一开始就想议和,清军主动议和,缅军自然是全盘答应。
根据议和的结果,双方回到原有国境线。缅军撤出云南。
然而缅军在撤退过程中,又出了幺蛾子。由于清军急于收复失地,便一直紧跟在回撤的缅军后面。缅军以为清军毁约,就前军改后队,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杀死清军一名游击、一名都司、一名守备,以及几十名清兵。杨应琚以为缅军毁约,便调兵万余,进到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军对峙。然后他再次上报,说自己取得大捷。
这三番四次的大捷传到北京,累计杀敌已有万余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发现清缅交战地方几乎都在云南内地,如果是清兵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于是乾隆派人去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前方的捷报全都是假的。于是乾隆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又改派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负责杀出国境,追剿缅军。
然而杨宁也是外来和尚,他也搞清楚云南的具体情况。他负责追剿,情况自然跟杨应琚是一样的了。
清军在杨宁的指挥下,粮道被缅军截断。一万多清军在断粮的情况下,战力崩溃,如溃兵一般的撤回了内地。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是真的怒了。他狠下决心,派满人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而这时,缅甸大军已经打败泰国,缅军的主力也来了。
新任云贵总督明瑞到任后,他认为云南绿营兵打不赢缅军,是绿营太垃圾了,绿营打不赢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于是,明瑞奏请乾隆调八旗兵参战。他认为只要战无不胜的八旗勇士来了,缅军一定会败。
乾隆收到奏报后,在云南五千绿营兵的基础之上,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营兵八千,贵州绿营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县,并未参加远征),合计25000人,兵分两路。直扑缅北地区。
看到了,敌人是什么情况,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一连三任清军统帅都是这副狂妄自大的心态,清军和缅军的第三次大决战,结果能好到哪去?
后来战况的发展果然就是如此,云贵总督明瑞亲率17000兵(内有满洲兵2000),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总计八万头,直扑缅北重镇阿瓦。
起初,由于缅军都是步兵,而且缅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清军一路畅通无阻,并且还逮住了一股缅军一通围殴,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取得了清缅战争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但是,由于清军统帅明瑞本来就轻敌,打赢了之后更加轻敌。于是清军也就不出意外的被缅军包围了。最终,清军后勤被断的情况下。统帅明瑞、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人战死,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只是由于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加上清军本来也擅长逃跑,所以清兵的主力才没被歼灭,大部分逃回了云南。
乾隆听闻明瑞大败、力战而死的讯息后,简直要晕了。在一连处死多名责任人后,乾隆非常的自责。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对的,于是他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决心与缅甸认认真真的打一场。
几个月后,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心腹阿里衮、心腹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心腹鄂宁为云贵总督。从这套阵容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套全满洲人的班子,乾隆一个汉人大臣都没有派。
同时,乾隆还增派了满洲被兵1500人,贵州绿营兵3000人,以加强清军的战力。后来乾隆心里不踏实,又加派了3000满洲兵和2000福建水师。加上之前的兵力,一共三万多人。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率兵出征。临行时,乾隆帝还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恒也表示自己不胜不归,绝不辜负圣恩。
实事求是的说,清军这一次下了真功夫,打出了水平。从头到尾都是攻,压得兵力有优势的缅军只能守。
但是清军能克服自己自大的问题,却克服不了缅甸的瘟疫。清军此次出征三万人,真正战死的才几千,而染病的却高达两万人。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在前线病死,就连统帅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最终也因此病死。
傅恒病倒后,副统帅阿桂认为再打下去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便在没有取得乾隆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与缅军议和停战。(缅军的主帅也没有征得缅王的同意)
至此,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清朝认识到了自己无法打败缅甸,把缅甸纳入大清的版图内,注定只是一场梦。
清军在撤退时,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当时清军为了表示真撤军的诚意,主动把带去的战船烧了。缅军大概觉得船烧得太可惜,就跟清兵要,说你烧了还不如给我。然后清军觉得缅甸人不要脸,就加快焚烧的速度,留了一堆木渣子给缅甸人。
通观整个清缅战争不难发现,清朝时期的缅甸土著王朝,实力并不弱!清军屡次与缅军硬碰硬,实际上没占到什么便宜。如果清军碰上了瘟疫,这仗简直没法打。
虽然说吞并缅甸也不是不可能,但吞并的前提必须是缅甸没有统一的王朝(清朝可以利用缅甸人的内部矛盾逐个击破),如果缅甸一旦形成了统一王朝,并且还是个处于上升期的新兴王朝,那么吞并缅甸,将会毫无胜算可言。

清缅战争清朝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答: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乾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

清缅战争,清朝为什么会输?
答:然而,清缅战争,国力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拥有着纵横天下的八旗劲旅却花费911万两白银,耗费长达六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灭国之战。 反而还以巨大的消耗成功拖垮了缅甸,促成了暹罗的复国,改变了中南半岛的局势,简直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么,纵观清缅之战中满洲八旗拙劣的表现,清军为什么打得如此不堪...

缅甸爆发内战,怎么会牵扯到我国的清朝呢?
答:但是,难民却不肯回去,他们都反对缅甸政府,回去必然会面临死亡。难民坚持不归,缅甸政府只能将过错归结于清政府。这里。我们先来把时间捋一捋。缅甸内战发生在乾隆年间,缅甸政府派遣使臣发生在乾隆十五年,而缅甸王子、王妃要求入境避难,则发生在乾隆二十年。那么,清政府为什么坚持保持中立呢?一方面,...

四次清缅战争,为何看到了清朝的脆弱,康乾盛世的虚假?
答:便马上又发起了驱逐缅甸的最大规模计划,马上集结了各地的军队一共有30000人。最后,福建海军师被缅甸炮兵击退,军队伤亡惨重,只剩下一万人还能战斗。但这次的缅甸也是遭受了严重损耗,不能再战斗了。所以双方交涉下,便同意停战,打了个平手,缅甸也向清朝宣布不再侵犯清朝的边界。在第四次清缅战争中,...

果敢曾有机会从缅甸独立,因为什么被耽误了?
答:有人肯定不服了,缅甸之前还是中国的呢,他们算什么呀,不过弹丸小国而已,敢抢我大中华的地盘!嗯,这样说是没错,当年忽必烈就对缅甸进行过征讨,而且南明的永历皇帝甚至还在缅甸建了一个流亡朝廷。哪怕是到清朝时,缅甸是一直向中国进贡的。可问题是后来英国人将缅甸夺了过去,什么缅甸、越南或者是...

清朝中期时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越南
答: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曾经的大清国一败涂地。清朝的东亚宗藩体系开始崩溃,而清朝根本无力维持。当时,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清朝被暴打之后,英国开始从印度染指缅甸。而法国的动作也不慢,法国开始对越南进行渗透。法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让清朝十分敏感,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列强还都是...

缅甸在历史上是如何脱离中国的管辖完成独立的?
答:可见其对中国宗主地位的不认可。但是奇怪的是元明清三朝都认为缅甸不过是地方土司,到清朝时甚至提出过禁止朝贡作为惩罚手段,可见当时目光的短浅。然而缅甸却是西方世界打给中国的一扇窗,无论是明缅战争还是清缅战争,中国都应该看到对方武器的强大,但是统治者们都选择了闭眼,让人好不唏嘘!

缅甸最鼎盛时期,为何与清朝,进行了长达7年的轮战?
答:因此,对于土司管辖区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数据,朝廷并不十分清楚。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鄂尔泰积极在西南三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但并不彻底。不得不说,这项工作急不来,否则可能会逼反那些土司,例如明朝的播州之乱。截至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在云南与缅甸交界地区,仍然生活了很多土司部落。由于...

关于清朝和缅甸,越南的战争
答:清政府为反击,先后两次调动军队深入缅甸境内。缅甸的中央势力主要是在缅甸南方,清朝军队要长途经过各部族分立布满山林的缅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又没有得到当地部族的足够帮助,两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当时暹罗进攻缅甸,并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缅甸无暇威胁边疆,维持了之后的长时期和平...

乾隆时期清朝远征缅甸,为何最终大败而归?
答:而且明面上看大清失败是因为轻敌,实则不然。当时缅甸的武器其实是比大清先进的,也并不单纯是轻视了敌军,而且敌军确实强大。而且清朝实行不和外界交流的原则让军队发展被大大的限制了,连看不上都小国缅甸都比不上了。闭关锁国,耽误了中国几百年,要是当初像唐朝一样多和外界交流,想必当初中国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