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作者&投稿:豫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是5.5~7千米/秒,横波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而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应用领域

地震、地球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使用地震仪、检波器(Geophone)来纪录地震波,早期的仪器使用钟摆原理和类比信号纪录地震波,近代的仪器则使用压晶体管和数位信号处理地震波。地震波在介质改变时会有不同的传递速度,并在交界面上产生折射、反射等行为,这些特性被用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015年3月,美国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速度绘制的模拟图,揭示地下结构。这幅模拟图展示了太平洋下方的地幔,较慢的地震波呈红色和橙色,较快的地震波呈绿色和蓝色。展现地球内部的3D模拟图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杰罗恩-特鲁普领导的研究小组绘制。他们进行此项研究的目标是在年底前绘制整个地幔的地图。地幔的深度达到1865英里(约合3000公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
  地震波的横纵不同,传播速度不同,具体如下:
  地震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地震波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弹性模量和波速
  均质各向同性的固体可由两个常数:k和μ来描述其弹性,两常数都可表示为单位面积的力。
  密度为ρ的弹性固体内,可以传播两种弹性波。
  P波,速度vP =√(k+4/3μ)/ρ。
  花岗岩:vP=5.5千米/秒;
  水:vP=1.5千米/秒。
  S波,速度vS=√μ/ρ。
  花岗岩:vS=3.0千米/秒;
  水:vS=0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地震图片
  地震波地震共振
  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有时可使地震能量汇集于一地质构造中,如冲积河谷,因为那里在近地表处有较软岩石或土壤。稍后将讨论的1985年墨西哥城和1989年洛马普瑞特地震时严重破坏的特殊分布区可以用此原因解释(图2.7)。其效应与在一个屋子里面声波能被墙多次反射形成回音汇集能量一样。在地震时,P波和S波从远处传来,折射入谷地,它们的速度在刚性小的岩石中减低,它们在谷底下传播直到接近谷边缘时,部分能量折射回到盆地中。这样,波开始往复传播,类似池塘中的水波。不同的P波和S波交织,回转的波峰叠加在射入的波峰上,引起幅度的变化。这时每一叠加波的相位是关键,因为当交切的波位相相同时能量会加强。通过这种“正干涉”,地震能量在某些频率波段汇集起来。如果没有波的几何扩散和摩擦耗散,即振动的岩石和土壤使一些波能转化为热,波的干涉造成的振幅增长真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认识在限定的地质构造中地震波的效应。如同在池塘里看到的交叉水波一样,干涉的地震波可产生驻波,表观上,干涉波似乎站住不动了,地面似乎纯粹作上下震动。同样地,当弦乐器如竖琴的弦被拨动时,也产生驻波。一般来说,地震时,往往在一河谷或类似的构造中激发许多不同频率和振幅的P波和S波,松软土壤能增强在许多频段上的运动,与音乐中的情况一样,产生显着的泛音或高阶振型。如果布设足够的地震波记录仪器,有时能够识别出这种泛音。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地震
  P波和S波的速度
  1989年10月17日当洛马普瑞特地震袭击时,我在伯克利家中突然感到房屋摇动,我开始计时。10秒钟后摇动突然变的特别厉害,这表示S波已经到达。P波总是首先从震源来到,因为它们沿同一路径传播时比S波速度快。利用波的这一特性,我可以计算出这个地震的震源在80多千米以外。
  P波和S波的实际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密度和内在的弹性。对线弹性物质而言,当波与运行方向无关时,波速仅取决于两个弹性性质,称为弹性模量:岩石的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
  当向岩石立方块表面施加一均匀压力时,其体积将减小,其单位体积的体积变化作为所需压力大小的度量,称为体积模量。当P波穿过地球内部传播时发生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变形;因为它只引起体积变化,所以在流体中也可以发生,与在固体中一样。通常体积模量越大,P波的速度就越大。
  第二种变形类型是,在向岩石立方块体两相对的面上施加方向相反的切向力时,这体积方块将受剪切而变形,而没有体积变化。同样,圆柱状岩心两头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扭曲时也发生这种变形。岩石对剪切或扭曲应力的抵抗越大,其刚性就越大。S波通过剪切岩石而传播,剪切模量给出其速度的量度。通常是剪切模量越大,S波速度就越大。
  P波和S波速度的简单公式在下面给出。这些表达式与已经提到的波的重要性质一致:因为流体的剪切模量是0,剪切波在水中的速度为0,因为两个弹性模量总是正的,所以P波比S波传播得快。
  因为地球内部的强大压力,岩石的密度随深度增大。由于密度在P波和S波速度公式中的分母项上,表面看来,波速度应随其在地球的深度增加而减小。然而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随深度而增加,而且比岩石密度增加得更快(但当岩石熔融时,其剪切模量下降至0)。这样,在我们的地球内部P和S地震波速一般是随深度而增加的,在第6章中将进一步讨论。
  虽然某一给定岩石弹性模量是常数,但在一些地质环境里岩石不同方向上的性质可以显著变化。这种情况叫各向异性,这时,P波和S波向不同方位传播时具有不同速度。通过这种各向异性性质的探测,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地质状况的信息,这是当今广泛研究的问题。但在以下的讨论中将限制在各向同性的情况,绝大多数地震运动属于这种情况。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其类型和所在的地壳类型。

地震时由震源同时发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而产生的时间差,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监测网络,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的横波和面波到达目标地之前自动发布警报。

地震波的速度
答:均方根速度主要用于动校正。在实际工作中,叠加速度(包括均方根速度和等效速 度)通过计算速度谱的方法求取。(二)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理论研究和实际观测表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主要受 岩性、岩石孔隙度及孔隙间充填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1.岩性的影响 岩石性质是...

地震波是怎么形成的?
答: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

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答:3.1公里/每秒 沉积岩:1500——6000米/秒 花岗岩:4500——6500米/秒 玄武岩:4500——8000米/秒 变质岩:3500——6500米/秒

为什么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答: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快慢与通过的物质状态有关。如果是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速度就慢;如果在液态物质中传播,速度就快些。据此,科学家判断,在地表33千米以内,一定是固态的物质,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各种各样的岩石,科学家称这一层为“地壳”。由33千米到2900千米,地震波速度与在地壳内的传播速度相比...

地震波 为什么在固态中传播速度比在液态和气态中慢啊?
答: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

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答:(一)地震波传播特点 设均匀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v,由惠更斯原理可知在地面附近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波前以速度v不断向前推进,不同时刻的波前面就是以爆炸点为中心的一簇同心球面,如图1-4-9所示。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波前面半径不断扩大,球面不断扩张。根据费马原理,在均匀...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匀速传播,对吗
答: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匀速传播,是对的。地震波中有横波和纵波,二者在地表附近被认为是匀速传播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有关,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发生改变,地震波的波速也随之变化。

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什么波
答: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纵波。拓展知识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

地震波传播速度是多少
答:纵波先到达,在所有地震波中,纵波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纵波波速快(6-8km/s),横波波速慢(3-5km/s),所以先到的是纵波,会感觉地面上下摇动,过一段时间横波到达,感觉地面左右摇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地震波在哪里传播最快
答:P波(纵波)在地核传播最快,根据PREM模型来看,在6371km深度,其速度能够达到11.2622km/s;S波(横波)在核幔边界达到最值,深度约为2891km,速度达到7.2645k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