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否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作者&投稿:琴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援高中历史老师,有关(历史必修三)朱熹思想的一道选择题~

我不是历史老师,我是教语文的,从语文角度分析一下吧。

首先翻译一下这句话:
一件事情如果不完全弄清楚,则就会不知道这件事所体现的道理。一个事物不去推究原理,则就
会不知道这个事物所体现的道理。

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观点。“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获得知识和道理。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因而要敢于怀疑前人学说是否正确,通过自己的实践认为正确就接受,不正确就改正。这正是“怀疑”的态度。所以选项中③是正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分析这个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也许会让他们理解。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说明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寻求天理,所以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含义,④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所以排除④项答案选A。

  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含的格自然之物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一般的理。还具有格具体的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同时,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朱熹的格自然之物不仅是自然哲学的研究,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样,朱震实际上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
  第一,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
  第二,运用类推,获取新知。朱熹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以类而推”的方法,用已知的东西对自然现象进行类推解释。
  第三,阐发前人的科学成果。

朱熹的知行观和王阳明的知行观有什么区别?正确的知行观是怎样的?
答:然而后来的王阳明也被其观点所误导,所以有了历史上面的“阳明格竹”但是这一格就是七天七夜,没格出什么来,却把自己给格出病了,所以阳明后来对其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后来当无法相信那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时候,无法相信圣人是通过朱熹所提出的方法实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开始反省自己,然后他慢慢的开始...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简单解释格物。通俗一点
答: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格物和致知关系:在朱熹的观点...

阳明心学——格物致知
答:作为晚辈的王阳明也曾深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并与友人一同格竹七日,却一无所获,从而引发了王阳明对于朱熹理论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格物,世间万物要格到什么时候,就算格出了万物的道理,但那只是万物的道理,跟我们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看起来似乎朱熹与王阳明的理论千差万别,也因此引发了后人很大的争论...

宋明理学中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答:格是格杀的意思,物是对金钱财富的物欲.格物就是格杀物欲贪欲.格之于外,远离物欲。物是指人的欲望,包括物欲,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佛家印光大师说: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即革除对外界的一切欲望,仔细思考世界之本源,便可以致知,得到真谛。有点佛家的参悟的意思。闽派–朱熹,学者称之为...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什么?
答:宋儒理学兴起后,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意思
答: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2、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

朱熹理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1、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间至善至真的规律和法则,人欲则是与天理相对立的概念。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去除人欲的干扰,以实现天理的完美体现。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真善美的境界。2、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 朱熹...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
答:A 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即理学和心学。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论,主张以物穷理;陆九渊的观点属主观唯心论,主张以心穷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世界。

古代有个人望竹多日却无所获的人是
答: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主张思想是什么
答:4、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5、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6、“格物致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