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作者&投稿:隆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认识~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

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作了具体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沿着这条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性和制度科学性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理论引领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道路拓展和理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中介。

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三者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增强道路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同时要根据中国实际,不断深化、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增强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增强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一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构想,又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同时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保障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是指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性,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4、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

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通过改革创新自我完善,焕发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焕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改革也是创新,创新包含改革。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已深深融入广大党员的世界观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意识。尽管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生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内容来源于政治课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找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