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银据说是有印记的,是印上去的还是铸上去的?另外官银一般存放在哪个衙门里?

作者&投稿:雕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为什么要有‘官银’,就是官家的银子低下刻上字~

有区别。

官银是用来入库的。也就是每个省的税收,财政收入。必须刻下官银标志的字样或图案。方便入国库管理。
民间或官员,私人或组织不得私自使用官银,那是杀头的大罪。
官银的主要用途在,军饷,官薪,宫用,各地建设,赈灾等支出。

在官银支出给各地和个人以后,获得官银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将官银再溶化一次,炼出新的银锭或者银块,这就是碎银的主要来源。这个也是一个名词的得来---“火耗”。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或是银锭溶化为碎银的折耗。在明末和清朝。火耗成为了官员和军队将领贪污的主要手段。

民间使用的银锭大多都是军队和官员流传出来的碎银。不过民间通用的货币还是已铜币为主。

以上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

呵呵 我是个历史爱好者。

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
明代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

应该是铸上去的,铸银锭的模子上刻有印记,把化掉的银水倒进模具之后凝结出来的银锭上自然就有印记了,不然银子这么硬应该印不上去吧……
过去府一级的衙门就应该有专门的银曹,不过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分级也比较混乱,具体是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应该是县一及的

古代那么多金子银子都去了哪里呢?
答:金银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开采挖掘,中国地域辽阔,金矿银矿数量都较多。除少数省市外,几乎各省都有金银矿。不仅官府会组织开采这些金银矿,私人也会开采。二是从国外获取,明朝时西方新航线的开辟让美洲大量的白银被开采,又经商人之手流入中国。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金银数量还是十分惊人的。这些数额巨大的...

钱是谁发明的
答:这种郢爰金版形状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上许多印记,计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据说篆体开元通宝为大书法家徐铉书写。 19.中国最早的御书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的钱文有许多都是由皇帝...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古钱图样,下面为“中书省奏准印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