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佛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饥卜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才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大团。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滚肢橘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旧说,36是个很不吉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不管黄梅戏是从哪发源的,总之都是在安徽发展壮大的。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四种说法。王兆乾(黄梅说的提出...

去安庆市旅游,有什么风俗习惯需要了解?
答:最后,安庆市的手工艺品也很有特色。如桐城剪纸、潜山竹编、怀宁泥塑等,都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可以购买一些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也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总之,在安庆市旅游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还能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桐城问什么24过小年不是23?
答: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小年时间是有差别的,北方小年一般指腊月23,而南方小年一般指腊月24,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推理如下:1.北方小年时间为2021年2月4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腊月二十三。2.南方小年时间为2021年2月5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腊月二十四。3.台湾地区小年时间为除夕前一天。4.南京地区...

安徽省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答: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安徽安庆潜山的春节习俗,写多点!!!
答:“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二十四放长工假期回家过年的规矩。”,民谚“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财主老板一般也难以更改这条民俗习惯的。此外,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进行“扫扬尘”和剪窗花的活动。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也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到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夜很...

安徽民风民俗资料
答:《歙风俗礼教考》云:“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山越人也在与外来移民的融合中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山越文化也就逐渐纳人汉文化系统之中,使皖南地区“俗益向文雅”。 南朝时期,佛教信仰在南中国大地迅速传播,上至帝王贵戚,下至一般文人知识分子,都为这种包含着深奥而...

安庆市桐城市嬉子湖景区的游玩指南是什么?
答: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其他活动:除了欣赏风景,游客还可以参与一些当地的特色活动,如捕鱼、制作手工艺品等,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总之,嬉子湖景区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的地方,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第一个月是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宵”,第十五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因此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称为元宵节。也称为“上原节”。根据中国民间传统,团圆之初,大地在节日的夜晚恢复活力,天上的月亮高高,地上的人们看着灯笼,猜灯谜,吃元宵节团圆, 玩得开心。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起源于...

元宵节吃元宵是什么风俗习惯?
答:一、元宵节习俗主要有:1、吃元宵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说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元宵即汤圆,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2、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自汉代便已经形成,是有宫廷流...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各地习俗,历史发展和起源故事有什么?
答: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节期与节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