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光荣”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者&投稿:宗政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任领导~

孙中义 党委书记  基本情况 :男,中共党员,安徽省池州市人,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  工作简历: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安徽地矿局332地质队、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工作;1989年10月调入安徽地矿局开发处,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1998年6月任安徽省地质矿产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9年11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常务副校长;2004年1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合肥工业技术学校校长,主持党政全面工作;2007年2月起任现职。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地勘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课题组长)或参加研究课题20多项,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主编多部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其中《经济法》被评定为省级规划教材。  学术兼职:国家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国土资源部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成员,《安徽地质》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陈小军 院 长、党委副书记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  工作简历:1996年3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合肥工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书记。2001年6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2007年3月起任现职。  主要成果:主持、参加研究课题1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术兼职: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矿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职工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孔全义 院党委委员、合肥工业技术学校 校长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安徽铜陵人,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  工作简历:1977.10—1984.8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工作;1984.9—1986.7河北地质学院学习;1986.8—2007.2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工作,历任科员、副科长、队长助理、总会计师、副队长等职;2007.3—2013.3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工作,任队长;现任院党委委员、合肥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赵建刚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南京大学矿物岩石专业本科学历,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工作简历:1973年3月至1997年9月先后在安徽地质实验研究所、安徽地矿局区调队工作,1993年任安徽省地质科研所副所长;1997年9月起先后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现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科研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经验丰富,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宝石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课程负责人。先后主编出版《宝石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结晶学与矿物学基础》等教材。  学术兼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等。   崔景茂 副院长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安徽怀远人,副教授。  工作简历: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安徽大学哲学系“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进修结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安徽地质职工大学教师、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教务科长,2007年12月任教务处处长(副处级),2010年9月任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2013年3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主要成果: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主编出版《新编公共关系教程教程》、《大学美育》、《大学生必读》3部教材,参编教材8部,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2009年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010年荣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称号;2008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术兼职:安徽省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论证审核委员会委员。   周和平 副院长、工会主席   基本情况:女,中共党员,安徽枞阳人,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历,高级讲师、高级政工师。  工作简历:1996年8月起任合肥工业技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7月起历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党办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外事办主任、党委委员。2013年3月起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会主席。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发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等论文10余篇。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面对形势的变化,地勘系统或地勘单位如何因势而动,主动作为?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地质找矿工作具有超前性,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但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从矿产勘查方面来看,应当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油气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

  近两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对于地勘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对地质找矿前景不看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矿业出现大幅调整,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目标矿投入生产,少则七八年,多则二三十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那将来就无矿可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持续供给,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尤其是提供油气资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虽然目前油价等一些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久持续。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实际上,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领导介绍,尽管近几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矿业形势的变化,社会资本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有所减少,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从总体上说始终没有缩减。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但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旨在推动能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于去年出台,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比如,我国的能源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力度。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现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例如,发改委明确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严格控制煤炭勘查项目的数量;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因此,从矿产勘查来说,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

  其次,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服务民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长,这些都拉动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财政地矿专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相对于矿产勘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的始终,而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前几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质工作体制及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除了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将地勘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看中的正是他们可以充当政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的技术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这种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出“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梦”建设、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事实上,从最近各省相继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来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克服困难、做大做强的好点子。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实施“两大工程”,做好“六项服务”,即实施好资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质环境安全两大工程,积极做好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术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为民生服务。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线路勘察)四大支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以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质量效益型、智能专业型转轨来提升竞争能力;以追求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红利来打造适应新的支撑发展动力;以借助改革开放、倚重市场机制的手段来激发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矿局则提出,除了继续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外,要加强旅游地质,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辟新的战略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什么有利于单位创业、职工增收就发展什么”等等。

  第四,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的风险很大。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再加上95%的高风险,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的。通过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找矿企业(或叫初级勘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也分摊了风险。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风险勘查融资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找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针对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产勘查面前,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的情况,作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的情况下的一种补位,国家和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解决地勘投资不足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风险勘查融资已向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我国地勘单位事业改革即将完成,转企的地勘单位已经明确并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同时,熟悉矿产勘查规律、善于风险管理的矿产勘查公司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比如,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师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探索建设我国的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风险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如期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地勘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要系统地收集、总结与提炼近年来各地地勘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对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勘单位事业改革的进程、效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就地勘单位改革进行过一些调研,并设计过一些整体的方案,提出过诸如探者有其权、探矿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对实施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采取各种鼓励与优惠政策。但囿于地勘单位早已实施属地化管理,各地难以形成共识,加之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非一个部门所能包揽,最终难以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同样是事业单位,但与一般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相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另一方面,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应当多借鉴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但我们不仅要让地质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应当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激励,努力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矿行业职工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沟野外、戈壁沙漠,不仅找到了一座座大矿富矿,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即使是在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业举步维艰的那段岁月里,地勘人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一路蹒跚地走了过来。实践证明,正是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地矿文化发生了作用,并且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矿人,并且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地质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比如,地勘行业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他们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比如,我们行业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丰富其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只单纯地讲精神而不讲物质显然是片面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社会的和谐梦,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梦。对于地矿行业来说,弘扬“三光荣”或“四特别”精神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广大地质工作者永远忍受“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贫与无奈,而是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实现找到大矿的梦,实现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梦,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实现地质职工家庭和个人幸福的梦。

  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肯定年轻一代对于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物质财富的基本要求与正当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通过政策设计、做大做强地勘经济等办法来增强地勘行业的经济实力,改善地质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提高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家属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让地质工作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第七,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地勘行业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宣传报道自身的优势,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动为自己赢得市场和机会。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长期处在“国家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面下达地质工作任务,地勘单位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撰写地质报告交给国家,整个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很有一番“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勘行业都觉得无需宣传与推广自己,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即需求驱动。地质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为需求者或客户服务的,并从客户那里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补偿,然后实现再投入,从而保证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之后,根据“两个更加”即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地勘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地勘行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实力比拼,并逐步意识到,要在市场中克敌制胜,除了吃苦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外,还要重视塑造本行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年来,地勘行业和媒体密切配合,发现并树立了一批英雄集体、先进典型与典型人物,像全国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七队,还有物探专家杨衍忠、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等等。通过宣传报道,进一步弘扬了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地勘职工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孤独、勇于牺牲的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尽管如此,我们也毋须讳言,与其他行业或产业比较,地勘行业的宣传报道与品牌推广意识还有很大的距离。有不少地勘单位的领导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单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诀就是埋头苦干、只干不说或多干少说;有些人则认为,单位搞宣传报道无非就是为某些领导脸上贴金,是哗众取宠;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本来安安静静的,虽不是太富余,但小日子也过得去,经媒体一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注意,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可能也有极少数单位的领导心里本来有个“小九九”,干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儿,你一宣传报道,岂不把他们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说不准就把工商、税务、审计、纪检都引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业特点与实际的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法规、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财经纪律会进一步严格,靠“低调”与沉默恐怕会无济与事,而且可能因为宣传、推广缺位,无法互通互联而错失很多发展的良机。我们认为,地勘行业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勘单位,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精神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面宣传报道地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观念前卫、思想解放、技术精良、业务精湛、熟悉市场、热爱生活等风貌,塑造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现代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增强单位的品牌意识或广告意识,从品牌和广告中推销自己,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

刘澜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阐述了 “三光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地质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建设途径。

关键词 “三光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更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在地质行业形成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三光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质事业的体现

1.1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铸造人们的精神支柱,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因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必须牢牢把握,大力培育和弘扬。

1.2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的优良传统,“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内涵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升华,在地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200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永恒的精神追求。

1.3 “三光荣”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光荣”精神强调为社会主义地质事业无私献身、艰苦创业、开拓实践、建功立业的道德品质,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奋发有为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质事业的具体体现。“三光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是相一致的。对于地质行业来说,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就是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深刻认识 “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意义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地矿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地质系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应对困难与挑战的需要

当前地矿行业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困难越来越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地矿经济的发展凝聚力量。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宣传教育,深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的形势判断和科学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地矿队伍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需要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意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广大地矿队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

2.2 融入地质建设的需要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地质行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地质事业新辉煌,需要全体地矿员工的共识共为。这就需要大力建设精神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质事业的全发展过程,继承和弘扬“三光荣”优良传统,大力发扬敢拼会赢、敢闯敢试的精神,以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态度,以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作为、突破重点求作为、艰苦奋斗求作为的主动作为的精神风貌,不断开创地矿事业生机勃勃发展的新局面。

2.3 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地质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地质队伍的生存发展越来越趋于社会化和市场化,由此带来了经济利益调整、思想道德观念、职业价值取向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事事计较、牢骚抱怨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了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广大地质员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顾全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尤其需要用“三光荣”精神来增强地质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地质工作的光荣价值,推动地质事业的科学发展。

2.4 引领地质行业思想主流、精神动力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上存在否定精神文明价值的倾向,地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存在着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也会上去的“自然论”;生产好、收益好就一切都好了,这是“代替论”;要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必然带来思想滑坡的“代价论”;集中精力先发展经济,待物质文明搞上去后,再回过头来抓精神文明的“先后论”。这些认识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也导致了职业道德水准的波动。甚至在不少领导者的视野中,职业道德的作用被严重忽视,日益向“被遗忘的角落”退缩。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加强地质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必须贯穿于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引领道德风尚、增强精神力量、构筑精神家园,使“找矿立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地质行业的思想主流和精神动力。

3 探索 “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3.1 充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学习贯彻落实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要遵循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明确要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打铁还要自身硬。领导干部只有自身行得端、走得正,才会有“向我看齐”的底气,才会有“上行下效”的效果。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

3.2 加强学习宣传

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要进一步推进“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习和宣传普及,把学习“三光荣”精神与学习“奉献、牺牲,责任、担当,效能、效率,先行、创新”的时代内涵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理解,明确要求,自觉遵守奉行。要加强集中性学习。把“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地质行业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党员教育、职工培训的重要教材,在加强学习中形成时时谨记“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连续性宣传。要发挥单位简报、局域网络和宣传栏等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形成长期宣传的舆论声势。要加强主题性教育。以庆祝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突出主题,把“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其中,在吸引地质员工广泛参与中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3 加强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调查,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我们才能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深入研究我国处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探索,从而达到理论不断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4 重视引领好各类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3.5 坚持典型带动

先进典型是弘扬“三光荣”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对广大地质员工有着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要注重发挥老典型的精神感染作用。在地质事业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三光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质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然令人感动和崇敬。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要注重发挥新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地质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更需要发现、挖掘和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成果,让广大地质员工学习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要坚持在地质行业开展“模范职工”、“十佳青年”等评选活动,让更多优秀人物和先进集体脱颖而出,推动队伍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

3.6 建立激励机制

机制是保障。要把倡导“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地质行业的分内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主流价值,使符合“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奖励。要建立找矿激励机制。多找矿、找好矿是地质行业的重要职责,在绩效考核中向野外勘探人员倾斜,适当增加野外勘探一线员工的奖金福利待遇,加大考核提拔力度,进一步激发一线员工找矿立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和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要建立创评激励机制。要把“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创建、企业文化建设等先进单位创建评比活动中,激励各单位、各党支部争先创优、争创佳绩,形成共同追求“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

加强地质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本单位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推动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不断开创地质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地质“三光荣”精神.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97401.htm

继承弘扬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老秘网http://www.caiye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68,发表于200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