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眼中的____(庄子/孟子/墨子)

作者&投稿:俟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眼中的孟子 两千多年前,先秦文坛的重镇——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雄辩的口才雄踞“亚圣”之位,他是一个政治的奇葩,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领袖。 孟子的感情是澎湃的。在《公孙丑》中,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轩昂霸气充满着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且遇到挫折困难,也是人生必经的考验,强调在困难中隐忍,在挫折中崛起,于是便有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开导,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告诫,有了“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上》)的自信。无论哪种形式,都可让我们激情陡增,以满怀的热情投入生活中,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孟子又是勇敢的。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纷乱年代,一般士人为眼前利益奴颜媚骨,常在权贵们之前黑白颠倒,乱说一气,只求为自己的前途铺石拓路,但孟子却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在《滕文公下》中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大声疾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铮铮铁骨闪耀着勇者的坚定,字字珠玑支撑着一代代义士,此时的孟子不再只是一位儒士,而是一位斗士。孟子的勇敢还体现在他的直率上,《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见完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言辞之犀利非常人能受,尤其在回答梁襄王的“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时,他直截了当地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嗜杀者”当然也包括了梁襄王,作为人君,听了此话后当时的难堪可想而知,让读者即使今天看了此文也不禁为之捏汗。孟子的勇敢还体现他的无私上,孔子曾说饭菜不做好就不好吃,衣服裁剪不当就不宜穿。孟子却立于历史之巅,毫不忌讳地提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路有饿殍”“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一针见血点出朝廷的腐败、官员的堕落,只希望能引起有志之士的重视,不在乎传统的师道尊严,更不在乎自己是否还能无忧立足于世,其大气与胸襟令无数人为之慨叹与敬仰,甚至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支柱。 孟子的感情是平等的。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就充满了改革意识,它提出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令专制君主嫉恨恐惧不已的著名思想,而这种平等的君臣观无疑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进步得多,它引起了专制帝王和奴仆们的恐惧和指责,说它大逆不道,违背了伦理纲常,忘掉了君臣大义。当时人们是这么评价的:孔子之道,君君臣臣;孟子之道,人皆可以为君也。孟子提出与先驱相悖的观点是大胆的,这种超前的意识也令无数人骇然失色,可孟子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依然高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更有甚者曰“圣人,与我同类者”。这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平等观念激起的千层浪花竟令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明太祖还在咬牙切齿:“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明史·太祖纪〉〉)并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又大量删削《孟子》一书,足见孟子平等观念的影响之深、影响之远。 孟子又是善良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启迪人们向上的自信,二是鞭策人们向上的努力。孟子在《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都有善心,有善心便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自然可得出人都可成为尧舜的结论,那君主自己可成为“圣君”了,让百姓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鞭策人人都积极努力以“尧舜”为行为准则,共创和平社会。这种善良在政治上体现更为明显,在《梁惠王上》中讲到仁政时,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其实也是希望百姓能真正安居乐业,懂礼知事,虽然这在当时只能说是虚构的,但其善心是日月可照的。几千年来,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的理想被执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所以说,孟子本身是善与真的和谐统一,是“仁义”塑造的君子,是“以德润身”的儒士,人们奉之为浸润了三千年历史的“民族之魂”是理所当然的。 来源:高中生之友·青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