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作者&投稿:谢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唐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隋唐科技十大成果
  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
  第二,隋唐五代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 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隋唐五代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 务在农桑 、 时尚稼穑和 勤于稼穑 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起拨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
  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
  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
  第五,隋唐五代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 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著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
  第六,隋唐五代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g7 T/ ~+ ~. Y, O0 i 第七,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八,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也有一定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对于声、光、热、磁等物理现象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唐代制作的金属鱼洗和龙洗盆,就是运用了固体振动在液体中的传播和干扰的原理,还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鸣的知识和方法。唐代还掌握了人工制造和提取结晶硫酸钾的技术,对于彩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孔颖达关于 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的表述,揭示了彩虹产生的原理,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造虹的试验。 在化学、化工方面,唐代的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记载着水银制造方法。
  炼丹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硫、硝和炭三种物质的结合,可以制成火药,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分,火药的配方转入军事家之手,这一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现。
  第九,隋唐五代的瓷器生产盛况空前,其技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如黄、酱、绿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术飞跃发展, 千峰翠色 的越瓷、莹缜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结着高超技术的珍宝。那绝无仅有的 唐三彩 ,其技术水平至今仍无以迄及。五代连年荒乱,但是勤劳智慧的陶瓷匠师却创造出 雨过天青 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第十,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无论是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属冶炼、造纸、纺织、印染、造船技术的成就,都远远地高出世界各国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现,又是唐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

扩展资料:

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2、《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

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

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3、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 药的方法。唐末,火 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3)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6)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隋唐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

隋唐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 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隋唐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 务在农桑 、 时尚稼穑和 勤于稼穑 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起拨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

隋唐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

隋唐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 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著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

隋唐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隋唐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隋唐科技十大成果
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
第二,隋唐五代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 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隋唐五代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 务在农桑 、 时尚稼穑和 勤于稼穑 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起拨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
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
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

隋朝继承北朝与南朝的科学知识,其科技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博物学、建筑学与医学上。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数学系),专门数学人才的培养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刘焯借由北朝张子信的数据,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604年刘焯制定出《皇极历》,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诸历精密,而且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皇极历》比过去的历法准确,虽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对后世历学提供了新标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刘焯的创见。

隋文帝平定南朝陈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并且命庾季才与南朝周坟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识。隋朝丹元子,按照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浅显,便于传诵。隋末唐初,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隋朝的星官体系十分发达,然而还有两个弱点:当时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在拱极区与黄道间,还有一些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够多。隋廷提倡博物学,在当时出现大量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隋廷明令全国各地推行方志编写,最后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隋炀帝又诏天下诸郡上风俗物产地图,据以编成《物产土俗记》及《区宇图志》。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图经而纂成《隋诸州图经集》二百卷。裴矩于大业时期在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西域商人的言论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而写成《西域图记》。这本书还记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丝路。

建筑学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赵县洨河建造安济桥,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拱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是中国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宇文恺曾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殿下置轮轴,离合便利,可以分开行动,也可以合成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大殿。何稠为隋炀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时,一夜间可以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绿瓷制玻璃,与真玻璃无异。

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大医署。临床医学出现分科的趋势,大医署分为医学、药学两部分教受学生;而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与角法(拔罐)等五个专业。由于南朝医学进步,隋朝时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南方名医许智藏有为隋炀帝治病过。隋朝也译出十余种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知识十分丰富。。隋朝医学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他撰有《诸病源候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中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事实上蛲虫跟癣没有关系。隋炀帝于大业时期敕编《四海类聚方》,全书共2600卷,专述理论,与《诸病源候论》相辅相成。

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显进步。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都诞生于唐朝,即火药和雕版印刷。尊称药王的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和补本《千金翼方》,论及药物之本、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养生之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医书。《新修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铜铸制成黄道游仪与水运浑天仪。他在《大衍历》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内插法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王恂等后人奠定基础。初唐数学家王孝通著于武德九年〔626年〕的《缉古算经》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创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对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李淳风等人修订《算经十书》是唐朝算学的重要成果。

唐初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共550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影响深远。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有唐近邻的数百国家。此外还有李吉甫著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杜佑撰写的政书《州郡典》,樊绰介绍云南南诏国的《蛮书》等。唐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展修建首都长安城,东都洛阳规划同样规划严整,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都城中规划最为严谨端正的两个。长安城在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为后世留下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日本平安京、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大明皇宫占地广大,现今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之多。

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建筑流程进一步定型化,提高施工速度。佛塔形式也融合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在成都和敦煌都发现过雕版印制的《陀罗尼经咒》。雕版印刷为五代以后书籍的大量发行和普及创造条件。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之中传入大食国,之后在12世纪传入西班牙,到13世纪传入意大利,到14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646年,甘蔗熬糖法也从摩揭陀传入唐朝。



主要从以下方面阐述隋唐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1. 隋唐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

  2. 隋唐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 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 隋唐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 务在农桑 、 时尚稼穑和 勤于稼穑 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起拨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

  4. 隋唐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

  5. 隋唐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 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著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

  6. 隋唐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7. 隋唐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

扩展资料:

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2、《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

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

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3、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6)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隋唐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1、我国很早就知道建造石拱桥,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

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13分)
答:【答案】:(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隋朝时期,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3)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印刷的《金刚经》。(4)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

隋唐时期属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三条
答:隋唐时期属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1)隋 李春 赵州桥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石拱桥 ,早于西方700年。(2)隋唐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868年《金刚经》现存世界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印品 (3)唐 僧一行 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经赵县。建于隋朝大业...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1)隋 李春 赵州桥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石拱桥 早于西方700年 (2)隋唐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868年《金刚经》现存世界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印品 (4)唐 僧一行 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 (5)唐贞观年间 政府办分科医学校 早于西方200年 (6)唐高宗时 政府编订药典《唐本草》早于欧洲800多年 (7)唐孙思邈...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主要有 1、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3、唐都长安规划,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不仅布局合理有效,而且拥有完备的给排水及供热系统,对此后周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答: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4、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5、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雕版印刷).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主要有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刘焯制定的皇极历、唐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火药制造与应用、颁行新修本草等。(一)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