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辨析

作者&投稿:苏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语文词组辨析~

不是 目录是指一本书前面关于每一个小标题的列表。而索引 是指每本书前面的 对这本书的前言,也就是用来为作者阅读这本书做引子,了解背景的作用。就是说,你可以在目录里找你想要读的什么内容,而可以在索引里更了解这本书,就像简介,帮你了解书中内容。引着你阅读。

01、黯然、A
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odo,“报导”读bodǎo.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1)不详细、不清楚;(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D
0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0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0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0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0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别人;后者指*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0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0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0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0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一)意思不同。“有失”的“失”是“失掉”“失去”之意,“有失”即指“失去某物”或“在某方面有所欠缺”,如“有失体面”即“失去体面”,“有失稳妥”即“在稳妥方面有所欠缺”。对于这一点,“失之”则与“有失”不同。“失之”的“失”有两个意思:一是“差错”“错过”,但这个意思并不常用,仅体现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交臂”等成语中;另外一个意思是“缺陷”“欠缺”之意,表达这个意思时,“失之”后面原应有一个“于”字,但现在已习惯将其省略,换言之,“失之某物”即“失之于某物”的省略形式,意指“缺陷在于某方面”。如“失之偏颇”即“缺陷在于偏颇”,“失之盲目”即“缺陷在于盲目”。

(二)结构关系不同。“有失”后面所接的词是“失”的宾语,“有失”所否定的是其宾语的内容,如“有失检点”即“失去检点”。而“失之”后面所接的词则是“失”的补语,其多用来补充说明于哪一方面有所失误,如“失之粗鲁”即“缺陷在于粗鲁”。

(三)习惯搭配不同。“有失”之后多接褒义词(有时中性词亦可),如“公平、公允、慎重、稳重、稳妥、厚道、斯文、体面、风度、检点、缜密、完美”等;“失之”之后则多接贬义词,如“草率、粗鲁、放肆、片面、偏颇、冒失、不当、荒谬、轻浮、仓促”等,习惯搭配方面二者正好相反。

“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失”的意义不一样。“有失”的“失”是当“失掉”、“失去”解释,如“有失公允”即“失去公允”,“有失慎重”即“失去慎重”。“失之”的“失”有两个意思,一是“差错”、“错过”,如“失之毫厘”即“差错在于毫厘”,不过,这个意思只保留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交臂”等少数成语中;二是“缺陷“、“欠缺”,如“失之放肆”即“缺陷在于放肆”,“失之偏颇”即“缺陷在于偏颇”。

从结构关系看,“有失”后面所接的词是“失”的宾语,“有失”否定的是其宾语内容,如“有失完美”即“失去完美”。而“失之”后面所接的词则是“失”的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失误的,如“失之片面”即“失处在于片面”。

从后接成分上看,“有失”后面所接词语一般是褒义的,如“公平、公允、慎重、稳重、稳妥、斯文、体面、风度、检点、缜密、完美”等;“失之”后面所接词语一般是贬义的,如“草率、粗鲁、片面、偏颇、冒失、不当、荒谬、轻浮、仓促”等,两者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有失”都有相反的“失之”对应说法,如“有失公允”即“失之片面”。

(一)意思不同。“有失”的“失”是“失掉”“失去”之意,“有失”即指“失去某物”或“在某方面有所欠缺”,如“有失体面”即“失去体面”,“有失稳妥”即“在稳妥方面有所欠缺”。对于这一点,“失之”则与“有失”不同。“失之”的“失”有两个意思:一是“差错”“错过”,但这个意思并不常用,仅体现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交臂”等成语中;另外一个意思是“缺陷”“欠缺”之意,表达这个意思时,“失之”后面原应有一个“于”字,但现在已习惯将其省略,换言之,“失之某物”即“失之于某物”的省略形式,意指“缺陷在于某方面”。如“失之偏颇”即“缺陷在于偏颇”,“失之盲目”即“缺陷在于盲目”。

(二)结构关系不同。“有失”后面所接的词是“失”的宾语,“有失”所否定的是其宾语的内容,如“有失检点”即“失去检点”。而“失之”后面所接的词则是“失”的补语,其多用来补充说明于哪一方面有所失误,如“失之粗鲁”即“缺陷在于粗鲁”。

(三)习惯搭配不同。“有失”之后多接褒义词(有时中性词亦可),如“公平、公允、慎重、稳重、稳妥、厚道、斯文、体面、风度、检点、缜密、完美”等;“失之”之后则多接贬义词,如“草率、粗鲁、放肆、片面、偏颇、冒失、不当、荒谬、轻浮、仓促”等,习惯搭配方面二者正好相反。

回答者: yuan1234jiawen - 四级 2010-7-10 18:01

“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失”的意义不一样。“有失”的“失”是当“失掉”、“失去”解释,如“有失公允”即“失去公允”,“有失慎重”即“失去慎重”。“失之”的“失”有两个意思,一是“差错”、“错过”,如“失之毫厘”即“差错在于毫厘”,不过,这个意思只保留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交臂”等少数成语中;二是“缺陷“、“欠缺”,如“失之放肆”即“缺陷在于放肆”,“失之偏颇”即“缺陷在于偏颇”。

从结构关系看,“有失”后面所接的词是“失”的宾语,“有失”否定的是其宾语内容,如“有失完美”即“失去完美”。而“失之”后面所接的词则是“失”的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失误的,如“失之片面”即“失处在于片面”。

从后接成分上看,“有失”后面所接词语一般是褒义的,如“公平、公允、慎重、稳重、稳妥、斯文、体面、风度、检点、缜密、完美”等;“失之”后面所接词语一般是贬义的,如“草率、粗鲁、片面、偏颇、冒失、不当、荒谬、轻浮、仓促”等,两者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有失”都有相反的“失之”对应说法,如“有失公允”即“失之片面”。

高中语文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答:一、词义的辨析: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词义辨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例如,“深”这个词语,在“深山”中表示高而陡峭的山,而在“深海”中则表示海洋的深处”。因此,在辨析词义时,我们需要结合...

四年级语文字义辨析有什么快速掌握的方法?
答: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字义辨析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环节。掌握一定的字义辨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一些快速掌握字义辨析的方法:积累词汇量:字义辨析的基础是有足够的词汇量。通过广泛阅读和背诵,增加对不同词语的认识和记忆,为字义辨析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

一对语文成语辨析
答:曾几何时是一文言词语,表示“没过多久”的意思 ,例如: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不久前指过去的时间.

语文近义词辨析题带答案
答:语文近义词辨析题 1.(2012山东)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 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 是非常重要的。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 起来,人们...

高分求语文词语辨析!
答:“启事”和“启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较频繁但又容易混淆的两个词。遗失了东西,写一张“寻物启事”;某单位要招工,贴一份“招聘启事”。但是,上述“启事”却常被人写成“启示”,这类错误甚至见诸报刊上的广告用词,可见对这两个词的构成和它们各自的含义大有辨析的必要。 “启”是个多义字。“启”的甲骨...

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二)
答: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二)  我来答 1个回答 #广告# 华为mate50系列的卫星通信如何使用?优点教育17 2022-07-17 · TA获得超过108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36、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词语辨析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答:词语辨析题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1. 理解词义:首先,要对题目中的词语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它的基本含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如果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其大致含义。2. 对比分析:对于需要辨析的词语,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和比拟
答:二、比喻和比拟的辨析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吗?比喻与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因而,正确地辨析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比拟,把握与区别好比喻与比拟的句子,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

语文词语辨析
答:车水马龙,指马路上车很多。车如流水,马像游龙。用与繁华热闹的景象。川流不息,河流流动不停止。用于行人车马船只。络绎不绝,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用于人车马船。但意境不一样,这用于人少,但不断来。川流不息用于人多像河流一样。

高中语文错句辨析基本有什么题型
答:(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②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六、语意不明 ① 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