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闻歌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作者&投稿:繁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速求白居易《夜闻歌者》的译文,翻译!谢谢了!~

夜晚在鹦鹉洲停泊靠岸,秋天的月色映得江水分外澄澈。
不远处的船上有人在唱歌,曲调忧伤悲苦之极。
一曲唱毕又传来抽抽噎噎的哭泣声。
循着哭声找去,见到一位肤色雪白的女子。
她独自倚靠在船边,身姿曼妙,大约只有十七八岁。
女子的泪珠落下,象珍珠,又象晶莹皎洁的月亮。
问她是谁家妇人,为什么歌声如此惆怅哭得如此伤心。
那女子听见询问又有泪落下,低头不言不语。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①。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②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③,低眉终不说。
  注释:
  ①秋江月澄澈:一作“江月秋澄澈”。
  ②娉婷:姿容美好。
  ③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沾襟,泪湿衣襟。
  尽在“不言”中
  ——读白居易《夜间歌者》有感
  高三(4)班 张雅琴
  同样以写“歌女”为题材,白居易的《琵琶行》被世人广为传诵,而他的另外一首《夜闻歌者》却鲜为人知,但读过此诗后,我认为它比《琵琶行》更具一番特色。
  有人说,《夜间歌者》语言没有《琵琶行》那样细腻,一些该描绘的地方却没有说,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美就美在这“不言”之处,首先看这第一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是怎样的调?是《霓裳》还是《六幺》?是如何的愁?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作者都没有具体描绘,只是以秋江、明月、江船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然后只是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这三个字,这是第二个“不言”之处,很少有人用“雪”来形容容貌,而此诗中用这个“雪”字却恰好符合了诗间的意境。“雪”无外乎两个特征:一是白,二是冷,所以用在此处,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同时,又能看出诗人是站在远处观望,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最妙的还是这第三处“不言”:“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为了什么呢?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言什么?就是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在被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
  这“不言”的美,就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者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小题1:本诗塑造了一位生活不幸、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2分)
小题1:相同:两首诗都用“秋月”渲染气氛,都显示了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2分)
不同:《琵琶行》运用了比喻、通感等手法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而《夜闻歌着》只
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 (2分)《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只作了概括,而《夜闻歌
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2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
答:①一是因为诗人“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二是因为写得逼真,三是因为富有诗趣,四是因为锤炼功夫十分到家。②诗人来到了萧关,虽然没能马上见到统帅,宣旨慰问,还得再往前走,但诗人心里是很高兴的。这一结尾看似平淡、简单,却很有回味,它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以后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6分)水调歌头叶梦得秋色渐...
答:“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点明住地。简朴的房子,掩映在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这是个幽静偏僻的所在,很适合于过隐居生活,但心情是否闲适呢?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点绛唇(宋)林逋金谷 ① 年年,乱...
答:小题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试题分析:小题1:诗歌主要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和特殊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的层次逐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古歌(汉乐府)秋风萧萧愁杀人...
答:小题1: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离家万里、有家难归的痛苦怀思。(2分)小题2: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答:小题1:雁群、庭树(2分) 孤独(羁旅之苦).思乡(2分)小题2: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通过这一飘忽的问句,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也暗含怨秋的意思,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就化无形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
答:1.诗歌以“尝闻”二字开篇,一反绝句子章叙起的常法,写出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造成紧迫感,烘托了气氛。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西风以人格。表达了诗人焦灼地盼望西风早早回去的悯农心情。 3.首先,“如鹤立”三字描绘老农“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舍身台 [明]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 ...
答:讽刺)(1分)。(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这首诗借写登临舍身台之事,表达了作者舍身为国的壮志,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权贵们进行了严厉斥责。诗的前二句表明作者一贯的志向。“曾作”...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
答: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此题时要通过地白、冷露等意象分析可得知是秋夜,秋夜特有的凄清,而夜半时分诗人久久未眠,心情是孤寂凄凉的。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D。答题时要注意最后的问号,作者通过问来表现自己的乡思,这一问独具特色。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
答:(1)形象:词中诗人是一个生活在山野,却又惦记国家安危,充满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痛苦的隐士形象。(2)(三个示例)①借景抒情。开头四句写秋色加浓,秋霜降临,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折绕弯,营造一种凄美、幽僻的氛围;“徙倚”二句写湖上碧波,天空澄彻,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写出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 ① 闻道...
答: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每问2 分) 小题1:试题分析: “闻道”,知作者未曾涉足其间,下文只是虚写,属想象。接下来以夸张手法极写车马如云,更见士女之众,兴致之高。这里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然后根据景象的特点简要描述。点评:鉴赏诗歌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