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称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
  (2)主观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历史条件:汉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为推行和巩固大一统准备了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推行和巩固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思想上: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

  1、措施:① 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②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③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意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

  历史影响:汉武帝吸取了前几代皇帝执政的经验教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兴建功业”,多方建树,合理适时地调整了统治政策,西汉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最早的故事,还要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说起,从政治体制上来讲,从秦到西汉是一种倒退,秦始皇在国家政治体制上有很多的变革都很超前,刘邦的“汉承秦制”只是继承了部分秦的改革措施而没有通盘接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秦会迅速灭亡和他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这一点刘邦是有所认识的。

汉高祖刘邦能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他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他联合天下各方势力共同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而登顶,但这时候他并不是说一不二的独裁者,只不过是合伙创业的发起人。
权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他这个皇帝手中,而是有异姓诸侯、功臣集团、谋臣集团,外戚等诸多势力。为了稳固刘氏的大汉天下,刘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他已经年纪太大,无法完成所有的目标,只能寄希望于后人。

因此,很多人问刘邦为什么在临终前不诛杀吕雉,我的答案是如果刘邦诛杀吕雉,恐怕同时会亲手葬送大汉天下,因为吕雉是刘邦最合适的接班人,也是他唯一的选择,只有吕雉才能保证自己制定的基本国策的执行,以及刘氏天下的稳固。孝惠帝刘盈可以安稳的站在朝堂之上,那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势力作为支撑,这个人就是刘吕之盟的继任者吕雉。
朝堂上的三方势力:异姓诸侯、功臣集团、谋臣集团。很多人认为刘邦在得天下之后所说的“汉初三杰”,是他的真情流露,但在我看来刘邦所说的“汉初三杰”,实际上是和自己合作得到天下的三派势力代表人物。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其中萧何是丰沛功臣集团的老大;韩信则是异姓诸侯王的代表是;而张良则是谋臣集团的领袖。刘邦言谈话语之中高度褒扬“汉初三杰”,实际上是安抚三派势力,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忘了旧情,不会忘了旧恩,尽管做了皇帝也不会翻脸无情,有酒有肉大家共享,我刘邦虽然是天子,但会与天下有功之人共利。

在国家制度上“汉承秦制”,其他方面要做的就是平衡各方势力,刘邦要想实现皇权的巩固,就要一步步把影响自己集权的势力削弱,从哪里下手呢?他决定从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下手,这些人有能力、有兵权,他们是最有可能效仿自己,搞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异姓诸侯里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就是韩信,尽管自己一直在削弱韩信的兵权,让他从王变成了侯,但是韩信的能力实在是太突出了,不解决韩信,恐怕自己百年之后,无人可以制约他。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去平定陈豨叛乱,临行之前让吕雉和萧何留守,就在这个阶段,刚毅能断的吕雉和萧何联手,除掉了韩信。对于韩信被杀这件事,刘邦听到禀报后,脸上的反应是“既喜且怜”,他高兴的是除掉了心腹之患,惋惜的是韩信的将帅之才。

同样作为丰沛功臣集团首领的萧何,也要捶打捶打,不然这些人一旦骄纵任性起来,也是要搞出事情来的。萧何和吕雉一起干掉韩信,不是因为忠诚而是为了自保,更是代表丰沛功臣集团的立场,我们跟着您混,为您马首是瞻。刘邦囚禁萧何,并不是真的要杀萧何,只是要丰沛功臣集团知道自己的态度,萧何我也可以杀,你们这些人最好都不要妄动,老老实实做我的忠顺之臣。

对于谋臣集团,刘邦是较为放心的,因为谋臣无法单独成势,他们必须依附于实权派才行,因此他们属于随风倒,张良也好,陈平也罢,只要皇权稳固,就不用担心他们会有什么异心。
这里插一句关于刘盈的问题,刘盈继位的确定不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而是因为刘邦意识到除了自己之外,所有势力都站在了刘盈一边,立刘如意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最后他选择了放弃,只求能保住刘如意的性命,让他做个诸侯。

刘邦选择把江山托付给吕雉,但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他又搞了个“非刘氏不能为王”的把戏,这么做就叫做即用且防,在皇权没有彻底巩固前,让各方权力制衡,才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吕雉: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妥协,对诸侯势力的打压。刘邦之后的吕雉作为女性政治家,已经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如果没有吕雉,朝堂之上的刘盈又能有何作为呢?丞相萧何去世前,刘盈前去探望,并问谁可以继任相国之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丞相这个位置谁来做不是刘盈说了算,而是要看丰沛功臣集团的老大萧何怎样安排,这是个利益集团,萧何只不过是他们的代言人而已。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记·萧丞相世家》

当刘盈说出曹参的名字的时候,萧何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刘盈的表现代表了吕雉的态度,萧何知道自己可以安心了,曹参也早有准备,他从齐国出发回到京城做相国,这是吕雉对丰沛功臣集团的妥协和让步。

刘邦在世时,吕雉配合刘邦除掉了异姓诸侯,刘邦去世以后,吕雉辅助刘盈打击诸侯的势力,杀死刘如意、刘友,并不是什么狭隘的私仇旧恨,而是巩固皇权的需要,但在很多人眼里,吕雉却成了那个毒如蛇蝎、心肠狠毒的女人。丰沛功臣集团也好,实力雄厚的诸侯也罢,吕雉在世时,他们都不敢擅动,那是因为权力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吕后自己手里,太尉周勃不过是摆设,虚其位削其权,架空这位将军,陈平纵有妙计,也无处可用只好隐藏行迹,依附于吕雉,做了个大隐隐于朝。

随着吕雉的去世,蠢蠢欲动的功臣,野心勃勃的诸侯们联合起来,一场所谓的“诸吕之乱”被镇压了,功臣集团和诸侯们夺权成功,老谋深算的功臣集团在谋臣陈平的帮助下,利用年少气盛的齐王刘襄作为外援,刘章和刘兴居居内充当了刽子手。
削藩、弱相:刘恒和刘启父子二人的不懈努力。吕氏一族被连根拔起,刘盈莫血脉也被诛杀殆尽,难怪刘恒进京时小心谨慎,因为他生怕功臣们的屠刀会砍到自己的头上。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史记·孝文本纪》

继位后的刘恒,首先控制了兵权,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后对这些功臣们大加封赏。汉文帝刘恒首先和功臣们联手,解决了刘襄、刘章和刘兴居三兄弟的威胁,这是第一步,随后刘恒要解决功臣们的问题,陈平、周勃先后主动退位,而周勃由于不开窍,差点被仁厚的刘恒要了性命。但是功臣集团人数众多、盘根错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因此,刘恒还得用其中之人担任丞相之位,申屠嘉能做丞相,就和他功臣出身有很大关系。

刘恒在检阅部队时,被周亚夫拒之门外的细柳营故事,出了体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之外,还可以看出这些功臣之后又多么嚣张,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刘恒临终时对儿子刘启所说的话意味深长,他说周亚夫是个帅才,到了国家危难时可以启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好管控,平时不要轻易使用。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有人说汉景帝对周亚夫太无情,诚然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有功,但是他多次反对汉景帝的决策,平定叛乱的时候,还自作主张让梁王刘武做牺牲品,这种主意自己都能做的了主,还有什么是周亚夫不敢做的事情呢?因此,汉景帝刘启才会说周亚夫不是社稷之臣,这样的功臣能力虽然强,但是不好管控,留下来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并不是好事。

汉景帝的步子迈的太快,削藩推行的太急而不注重策略,这是决策者的失误,也是晁错这个智囊的无能。汉景帝是不过想在登顶之路上再向前多走几步,这样一来刘彻的担子就会轻松一点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在工商业方面,文帝“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对于能捐献粮食并运送到边境粮库的,国家按照捐献数额的不同赐予不同爵位,还可以赎罪.这样,边防要塞的粮食储备迅速充足了,接下来又进一步充实各郡县的储备.只要郡县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田租.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鉴于秦朝极端专制之弊,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最初对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汉初的财政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汉初期的修养生息政策使被破坏的经济迅速发展了起来,为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任用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著名将领。

汉武帝实现大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答:主观: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客观;经济发达,军事上能够用人,创造了安定的环境:思想上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大统一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原因 (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2)主观上:汗...

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
答: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4)开发边疆: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总之,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
答: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 我来答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1928232250907044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4个回答 #热议# 茅台真假怎么辨别?假标是什么样的?不朽且纯朴丶小猫7 2020-11-29 · TA获得超过6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57 我也去...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主要原因
答:原因 (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2)主观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昰什么
答: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原因 (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2)主观上:...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措施和意义是什么?不要太多,只 ...
答: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上:推行儒家教育,设立太学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统一 意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局面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文景之治那一段 主观原因:汉武帝...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目的是什么
答: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么回事?说明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指他在位时期推行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集中统 一措施,以加强中 央集 权、削弱封国势力、实现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具体来说,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政 治上:设立中朝,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层官 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中朝...

在历史上,人们常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秦皇”当然是指秦始皇...
答:(1)原因:西汉初期六七十年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大一统的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则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2)大一统的措施:推恩削藩,削弱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