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刁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只是在知识的累积,相差太远。
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é wù ,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扩展资料:
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
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扩展资料: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对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教育学范畴,历史上诸家训释聚讼纷纭,却未能刨根问底,彻底诠释,正如北宋司马光所批评的“未尽古人之意”。

先秦时代,“格物致知”这句话大概并非特别深奥的语言,故而用不着什么解释。但汉代以降,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人们对它的解释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对“格物”解释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本。)

这种把“格”字训为“来”,将“格物”训为“来善物”、“来恶物”的解释,是有悖于《大学》作者原意的。对此,章太炎曾尖锐地指出,若遵循郑注,则“因果相倒”,因为《大学》本文的顺序是“物格而后知至”,而郑注以为“知于善深则来善物,知于恶深则来恶物”,将“致知”置于“格物”之先,不合经典原义。

司马光在《致知在格物》一文中阐释“格物致知”之义时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他以“捍”、“御”训“格”,认为人只有捍御外物之扰,然后才能认识大道。在致知思路上明显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司马光认定“格”字的意思好象“御”字,而没有解释为什么“格”字会有这种意思。由于缺乏文字学方面的考据,该说略显突兀。他自己不同意郑玄的解释,认为郑说没有彻底弄明白古人的意思,究其实,司马光的解释也并非《大学》本义。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程、朱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亦并没有交待训“格”为“穷”的原委。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同上)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皆纯属内省的功夫。

清初颜元将“格物”之“格”当作“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习斋记余》卷六),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活动,其目的是务期实用。

王夫之认为,最切近格物本义的当属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他说:“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iii][iii]关于质测之学,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iv][iv]方以智“质测”的特点在于,重视实地考究、分类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熊十力在《原儒》中论及格物学时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

统观前贤对于“格物”的诠释,训“格”为“来”、“捍”、“御”、“穷”、“正”等等,一定程度上皆属于猜测,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刨根问底的考据,尚未达诂。唯有被王夫之所推崇的方以智的“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的质测学方法,近于《大学》“格物”本义。熊十力的“分门别类穷其理”的训释也比较接近经文原义。

但是王夫之和熊十力都没有进一步阐明何以“格物”当作此训。看来,要逼近《大学》“格物”之义的本原,还“格物”本来之面目,可以转换研究视角,寻找新的证据。在这方面,小学“右文说”为真正了解“格”字本义,进而把握《大学》“格物”的原貌提供了可能。

是非浅见:《尚书》在前,大学在后。格物关键在格之意,由《尧典》知格者意思为到、充满也后来引申出纵观全貌,宏观总览,细节具知谓穷究之意。在先秦时代,《书》经都通,故无疑问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

参考资料:格物_百度百科



格物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或 纠正人的行为。

格物:[ gé wù ] 

详细解释

1. 推究事物之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 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 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拓展资料: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

2、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3、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也。

4、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5、朱子的格物观最为精义,主要是通过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广到未知领域,达到宇宙界与人生界豁然贯通的理想境界。



宋明理学家对宇宙与人生作哲学关照时,他们的焦点是人的伦理与道德性存在,而不是脱离于在他们看来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之外的事物,他们的认识论严格说来是道德的认识论,而不是对宇宙万物特别是自然对象作冷静观察和探究的认识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两句,可以看做是对道学道德认识论观点的集中概括。它一方面要求以“居敬”、“存诚”的工夫涵养道德认识主体,另一方面则强调通过“致知格物”的手段去获取对于道德天理的认识。最后的目标是达到“豁然贯通”的“合内外之理”的境界,获得关于儒家伦理绝对性的认识,从而把道德认识主体引向道德实践的自愿自觉。这个道德认识论的工夫,也就是格物穷理的工夫,它是道德修养的认识论前提。

(一)格物

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朱子十分强调《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而在为学宗旨上又都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认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朱子的看法,《大学》本文提出的八条目中,对于“诚意”以下各章都有说明,惟独对于“格物致知” 未作解释。朱子认为此处乃系阙文,于是根据“程子之意”和自己的理解,为其作了《补传》,这个补传可以看做是朱子对于格物致知的概括总结,也还可以看作是理学中道学一系思想进路的总结。今录原文如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格物”的概念,朱子的解释同程子一致,都是指“格物穷理”。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二十五)。面对不可胜数的天地万物,既要看到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穷理必然有其“积习”阶段。若不“理会”这一草一木,也就缺了这一草一木的道理。但是,如果醉心于具体的草木器用而望有所收获,朱子强调,这就如同炒沙而欲成饭一样,完全是徒劳。格物之要,在于就待人接物的具体人事中,体认其中蕴含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在这里,理一分殊的本体论架构,为实现这种超越提供了可能。因为不同事物之理都有着共性,一件事物如果能认识透,其他则可以类推:“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大学或问》卷二)例如,就像孔子所说的,在家能够尽考,出门自然会忠君,事兄自然能悌。如此的类推,正是从理一出发的。故而,从“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的前提出发,通过“即物穷理”的工夫,辅之以“用力之久”的长期积累,经过“豁然贯通” 的飞跃,最终达到“致知”的目的。

(二)致知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朱子分别二者时说,“一事上穷尽”属于格物,“其他可以类推”则归于致知。格物要求的是认识的深度,致知则讲的是认识的广度。在此意义上,致知是格物的后续的工夫。知之对象,则是内在于人心的天赋,即道德天理,故“致知乃本心之知” (《朱子语类》卷十五),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不假闻见”的“德性之知”。人之不知只是被物欲蒙蔽,格物的任务也就不是从外物获得知识,而是如同把“昏翳” 的镜子磨而复明一样,打通物欲对本心的蒙蔽,实现本心之理与外物的相互映照而无处不明。朱子称这一过程为“合内外之理”,它标志着格物致知认识活动的最后完成。

(三)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虽是为学的基础,但对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实际上在于为诚意正心提供手段和前提。有学者问二程“进修之术何先?”二程回答说:“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遗书》卷十八)致知格物是诚意的具体落实。在《大学章句》末尾,朱子明确把格物致知作为“明善之要”,而把诚意作为“诚身之本”,并强调说“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明善”即明天理,诚身则是通过实际的道德修练,即“居敬”、“存诚”的工夫而使内在之善充实无欺。

居敬、存诚,也可称之为操存工夫。“操存”,取孟子“操则存”之意,即通过随时体验本心的修养方法而使其不失。在字义上,“敬”的含义就是“主一无适”。要做到“主一”,在学习的态度上就要“整齐严肃”,亦即居敬。具体而言,就是要持“中”(《中庸》“喜努哀乐之谓发之谓中”和“发而皆中节之谓和”)和 “直内”(《周易》“敬以直内”)。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南宋朱熹将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到客观事物的本身中去研究,通过实践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格物是什么意思
答:因此,“格物”的表面意思是面对万物的“制心之态”,引申义是“守性、无心、无欲”。可见,这个词既不是一种人心的体会(阅历),也不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感悟)。2、儒家经典的“格物”是其“人性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人彻悟与天地(自然)本性相连的方法,是人正心、正性、正行之后,成贤成圣的...

格物的意思是什么
答:格物 [gé wù][释义] 1.穷究事物的道理 2.纠正人的行为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

格物是什么意思
答:◎ 【格物】读音【gé wù】解释:1. 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2. 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

什么是格物的真正含义
答:格物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或 纠正人的行为。格物:[ gé wù ]详细解释 1. 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2. 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

格物的正确解释
答:格物,汉语词语,拼音是gé wù ,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道理。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而...

《大学》里的格物是什么意思
答:格物géwù 1:穷究事物的道理 例:格物致知 2:纠正人的行为 --- 格”,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格,长条儿”,树木的长枝条,所以,从“木”,“各”声,由此派生出多义:1)“到”、“至”之意;2)因“到”、“至”而“感通”;3)“纠正”;4)“穷究”,此义即是“格物”之本义,...

王守仁心学中的“格物”是什么意思大神们帮帮忙
答: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武 宪邦。”《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

格物的意思
答: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宋朝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很有学问,他就认为格物就是用强力手段抵御外物;而宋代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就是追根溯源穷尽根本,是磨砺心智的方法论。朱熹认为格物范围太广,天空大地、小桥流水、坐轿与骑马以及人的心灵道德等等,都需要格物方法论。

请问:“格物”是什么意思?
答:格物是和致知连在一起的。意思是通过接触新的事物来增长自己的知识。

格物是什么意思啊
答:具体来说,格物是指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深入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进而穷极万物之理,达到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说法,意思是说,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客观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格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在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