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八贤王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作者&投稿:弋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宋元以来,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小说、戏剧,百花纷呈,争奇斗妍。而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总有一位相貌堂堂、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机智地周旋于皇帝与杨家将之间,往往在皇帝偏袒奸臣的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帮杨家将摆脱困境,或将奸臣绳之以法。

在《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中,八贤王虽只是一个配角,但起的作用却并不小。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那么,这位八贤王是否有历史依据?他是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化身呢?

在小说戏曲中,八贤王首先在宋太宗率军进攻太原时,献上反间计,然后派使者说降了杨业。就是说杨家将由北汉降宋,八贤王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七年后,杨业为奸臣所害,殉国疆场,佘太君或杨延昭到朝廷告御状,要求惩办罪魁,不料奸臣反咬一口,幸亏八贤王在旁相助,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后杨延昭为将,属下小校治事犯法,宋真宗在奸臣挑拨下要严办延昭,八贤王及时赶到,以延昭军功请朝廷从轻发落,终得真宗允准。不久边事告急,八贤王请得赦令,杨六郎重披战袍,招集兵将北上抗辽。最后,六郎率军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并捉得奸臣,又在八王协助下,将奸臣正法。杨延昭病殁于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年间,八贤王时也旧疾复发,病重归天。

许多戏曲小说中,将八贤王的名字记为赵德芳。赵德芳为宋太祖的小儿子,《宋史·宗室传》载,赵德芳为太祖第四子,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诸职。太平兴国六年(981)病故,才二十三岁。

这时杨业归宋只有两年时间,杨延昭也才二十四岁,只是供奉官,随父从军。如果硬要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扯上关系,那最多在太宗进攻北汉时,说是他曾献过反间计以逼降杨业。当然,这也只能是于史无证的猜测。更让人不解的是,宋太宗曾追封德芳歧王,后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此“八贤王”之称呼几乎与赵德芳毫无关系,那为什么戏曲小说中要说赵德芳是八贤王呢?

有人认为,八贤王或许是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的化身。《宋史·宗室传》等史籍载,赵德昭是宋太祖的第二子,由于其兄早夭,所以他曾被认为是皇位继承人。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颇得太祖的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官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职。

太宗抢班即位后,虽封他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大侄子存有戒心,总是找机会进行排斥。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因战败而太宗失踪,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后更为不满,因小事就与德昭发脾气,德昭一气之下,自刎而亡。时杨业刚刚归顺宋朝,德昭应该不会与杨家将发生过什么关系。

不过,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颇感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的八贤王,其有“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的特权,正好用来上惩昏君、下打奸臣。问题是:赵德昭生前为武功郡王,死后曾追封魏王,后又改封燕王,如果以德昭为朝中公正力量的化身,那么为什么要用“八贤王”这个非常不恰当的称呼呢?

也有人认为八贤王当指宋太宗第八子,属元字辈的王族人物,如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的“八王”。史载,宋太宗有九子,其第八子赵元俨确有“八大王”的称号。

宋人笔记《谐史》中称他“生而颖悟,广颡丰颐,凛不可犯,名闻外夷,小儿夜啼,其家必惊之口:‘八大王来也。’”太宗非常溺爱,每朝会宴集,多侍奉左右。真宗即位,封曹国公,进封广陵郡王、荣王。坐侍婢纵火,烧延宫中,降封端王,出居故验马都尉石保吉府第。每见真宗,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任尚书令兼中书令,屡封定王、镇王、孟王、荆王。平生寡嗜欲,惟喜欢读书,好为文章词句,颇善二王书法。问题是翻遍宋代史籍,都找不到这八大王与杨家将有关系的记载。

赵元俨生于雍熙二年(985),病亡于庆历四年(1044)享年六十岁。太宗攻取北汉之际,元俨还没出生,杨业殉国之时他出生才一年,只是个婴儿,怎么可能助杨家一臂之力,以对付奸臣呢?他在杨延昭身后二十年病殁,比杨延昭要小二十七岁,就是和杨文广一个辈分,这无论如何也不符合小说戏曲中八贤王的形象。

史载,仁宗少年即位。章献太后临朝,元俨自以为德高望重,恐为太后所忌,便深自沉晦,阖门不出,不预朝谒,以绝人事。这种做法,似乎也不太像八贤王正气凛然、刚毅直言的性格。可以说,这八大王的生平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也不会是杨家将故事中八贤王的原型。那么他的一些事迹,对构造八贤王这样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是否有影响?也不得而知。

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贺后为宋太祖之皇后,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贺后又携次子德芳上殿,痛骂赵光义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谢罪,赐其尚方宝剑,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贺后母子这才含泪而去。这大概是赵德芳封“八贤王”的由来,人们出于对其孤儿寡母的同情,便将赵德芳虚构为朝中正直力量的化身。

以后又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诸剧,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抗辽事业朕系起来,留传民间,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总之,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他的出现增加了朝廷权力斗争的戏剧性冲突,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完全符合中国王权主义的文化传统。

然而在历史上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事迹、生平相对应、吻合的人物,八贤王是由朝廷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民众的有关情感渲染,再经过剧作家和小说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一个虚构人物。



《杨家将》里的八贤王历史原型是谁
答:许多戏曲小说中,将八贤王的名字记为赵德芳。赵德芳为宋太祖的小儿子,《宋史·宗室传》载,赵德芳为太祖第四子,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诸职。太平兴国六年(981)病故,才二十三岁。这时杨业归宋只有两年时间,杨延昭也才二十四岁,只是供奉官,随父从军。如果硬要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扯上关...

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人
答: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这人吗?庞太师真有庞统这一儿子?
答:有关杨家将或者包青天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贤王也不会是凭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化身呢? 从...

电视剧中的八贤王是宋朝哪一个历史人物?
答:不少人有指出八贤王是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宋太宗赵匡胤去世后,第一皇位继承人本应该是赵德昭,历史上赵德昭不仅为人沉稳,而且文韬武略十分厉害,深受宋太祖偏爱。民间不少人对于赵德昭被宋太宗恐吓而死,深感同情,便将八贤王的名号安在赵德昭身上,《杨家将传》中也明确八贤王便是赵德昭。赵元俨...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吗?
答: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

八贤王:为包拯和杨家将撑腰,但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答:那么八贤王为何是杨家将和包拯的靠山,历史上又是否真有其人,我们来一探究竟。其实答案非常肯定,历史上没有八贤王这个人。八贤王的历史原型在演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八贤王的原名叫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说的话,他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封秦康惠王。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急...

《杨家将》中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答:《杨家将》这部电视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里面的八贤王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而历史上他的原型确实是有这个人的,只是不太确定罢了。八贤王就像是杨家将的福星,每次当杨家将被奸臣诬陷,皇帝差点听信谗言给杨家将治罪的时候,八贤王就像是神兵天降一般,都会来解救他们。八贤王有个法宝就是所谓传说中...

“上殿打昏君,下殿打谗臣”的八贤王,确有其人吗?
答:“上殿打昏君,下殿打谗臣”的八贤王只是在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的戏剧中出现的一个正面角色,八贤王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出现助主角一臂之力,真正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不过八贤王这个角色是有历史原型的。八贤王在戏剧中的名字是赵德芳,这个名字和宋太祖的第四子秦王名字一样,所以人们合理推测...

历史上有八贤王这个人 八贤王又是历史上哪个人物
答:八贤王赵德芳原型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杨老令公杨业还在世,杨六郎杨延晤也还未曾...

历史上真正的八贤王并不是赵德芳,而是宋太宗第八子
答:《杨家将传》、《三侠五义》等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八贤王这个人物。八贤王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在戏剧中是叫赵德芳。实际上真正的八贤王并不是赵德芳,而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因为像《杨家将传》、《万花楼》里的八贤王和赵德昭的生平根本不相符,感觉是在这个人物身上加了很多赵元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