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地球化学

作者&投稿:芮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典型金—钼—铜—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胶东地区金矿床的主要围岩蚀变表现出与钼、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相似的特点。热液蚀变分带规律明显,不同期次的热液流体活动造成了各种蚀变的叠加,为成矿物质聚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尚家庄钼矿和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石英ΣREE均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68×10-6和1.32×10-6。稀土配分型式显示所有样品均呈右倾曲线,即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不一。尚家庄钼矿石石英稀土配分型式具有明显的正铕异常,说明成矿时体系处在氧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大邓格金多金属矿石英稀土配分型式显示成矿时体系受到强烈的热液蚀变,经历了由强氧化性环境到强还原性环境的转变。
焦家深部金矿石中的石英稀土元素含量表明: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Ⅰ号矿体)稀土总量最高,ΣREE为11.73×10-6~42.57×10-6,平均为27.15×10-6;其次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包括Ⅱ号矿体),为2.03×10-6~10.33×10-6,平均为5.43×10-6;二长花岗岩最低,为0.69×10-6~2.38×10-6,平均为1.48×10-6。稀土配分型式显示所有样品均呈右倾曲线,即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不一。
焦家深部金矿床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稀土配分型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其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对主矿体石英、全岩的稀土配分型式与伟德山花岗岩的稀土配分型式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说明伟德山岩体为成矿提供了含矿热液流体。

表7-1 胶东地区有色金属矿典型矿床主要特征表


续表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Ⅰ号矿体)ΣREE最高,为3.27×10-6~38.48×10-6,平均为14.62×10-6;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Ⅱ号矿体)ΣREE为0.85×10-6~3.38×10-6,平均为2.12×10-6;二长花岗岩 ΣREE 为1.1×10-6,与石英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相同。
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显示成矿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变化的和不均匀的。蚀变花岗质碎裂岩(Ⅱ号矿体)与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现出明显的正铕异常,说明Ⅱ号矿体的成矿物质与二长花岗岩(玲珑花岗岩)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碎裂岩(Ⅰ号矿体)的黄铁矿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负铕异常,与伟德山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说明成矿时伟德山岩体的热液活动直接或间接提供了成矿物质。
2.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尚家庄钼矿矿石石英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表明:Mo与Ba、Cr、Ni为一组,说明其来源一致,为容矿围岩伟德山花岗闪长岩。Q型聚类分析表明:钼矿成矿具有多阶段特点,结合成矿期次和矿化阶段,可知样品90 ZK1-1、96 ZK3、100 ZK1-3、96 ZK085、90 ZK1-2相关性较好,矿化类型一致,均为陡倾裂隙控矿,为第一矿化阶段产物;样品98 ZK3单独为一组,黄铜矿化较强,由一组缓倾裂隙控矿,为第二矿化阶段产物。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矿石石英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表明:在演化过程中铅受到不同程度的混染,铅的来源十分复杂。铜与钼的相关系数为0.98,表明二者同源,可能来自壳幔混合岩浆同化熔融壳源物质形成的荣成片麻岩套,同时二者与锌聚类也较近,说明元素在运移、演化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Q型聚类分析表明:除围岩全岩(样品ZK801-2)外,四件矿石样品整体聚类关系较近,说明应为同一矿化阶段的产物,为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焦家深部金矿床矿石石英单矿物和黄铁矿单矿物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均表明:金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不高,说明其在演化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金与铷的相关系数为0.56、与铌、钽的相关系数为0.51,与其他元素均为负相关。铷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活泼,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活动;铌、钽为高场强元素,性质相对稳定,代表了原始围岩的成分,即胶东变质岩系,可见金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继承原始地层成矿物质的基础上又接受了热液改造。
3.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对比几个矿床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发现,由焦家浅部金矿、焦家深部金矿、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到尚家庄钼矿,硫同位素组成逐渐降低。焦家金矿床浅部硫同位素组成平均为10.06‰(28件样品),焦家深部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平均为8.6‰,尚家庄钼矿床硫同位素平均组成为4.4‰,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平均组成为7.05‰。普遍认为,焦家金矿床较高的硫同位素组成应属混合硫,胶西北金矿集中区δ34SV-CDT值自西向东呈递减变化。作者在对比焦家深部金矿床和胶东其他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后,认为焦家深部金矿床硫源主要为花岗岩类,壳源物质参与了胶东金矿的成矿作用。尚家庄钼矿较低的硫同位素组成说明硫的来源中有较多地幔硫。由此分析,从金矿到多金属矿(铅锌矿)再到钼矿,地幔硫逐渐增多,成矿深度渐趋增大。
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蚀变岩型焦家、三山岛金矿的 δ34S 值分别为 + 8.7‰~+11.84‰、+11.0‰~+12.6‰,石英脉型玲珑金矿的δ34S值为+4.9‰~+8.5‰(王铁军等,2002),栖霞香夼铅锌铜矿矿石硫化物δ34S值为-1.1‰~+4.9‰(孔庆友等,2006),尚家庄钼矿矿石δ34S平均值为+4.4‰,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矿石δ34S平均值为+7.05‰。可见,斑岩-矽卡岩型钼矿、铅锌铜矿的δ34S值较低,相似于地幔硫特征,指示有较多地幔物质参与;石英脉型金矿与脉状多金属矿δ34S值中等;蚀变岩型金矿δ34S值较高。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均显示了混合硫特征,可能蚀变岩型金矿在成矿时与围岩中的硫发生了更多的同位素交换(毛景文等,2005)。这说明,从蚀变岩型到脉状再到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深度渐趋增大。
4.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对比焦家深部与浅部铅同位素组成发现,二者铅同位素组成相差不大,但焦家深部铅同位素特征值μ和Th/U值更趋稳定,变化率也较小,说明焦家深、浅部矿床铅同位素来源应是相同的,但深部铅同位素来源更趋简单,可能直接来源于容矿围岩。
焦家深部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投点均落在造山带演化线和幔源演化线之间,浅部样品除个别点落在下地壳演化线附近外,其余也均落在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表明焦家深部和浅部矿石铅来源具有相似性,其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与胶东变质岩群及玲珑花岗岩有直接关系,但初始来源可能与上地幔有关。
尚家庄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投点落在地幔演化线附近,部分靠近造山带演化线一侧,部分表现出受到下地壳的混染,说明铅的来源为混合源,但主要以幔源为主,即与壳幔混合成因的伟德山花岗岩演化密切相关。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投点落在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表现出造山带的特征,说明铅的来源与造山活动有关,可能来自经受多期改造的荣成片麻岩套。
将焦家深部金矿床、尚家庄钼矿床、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参数与卡纳谢维奇定义的正常铅标准(李士先等,2007)相比较,μ值均超出8.686~9.238的范围,ω值也均远远超出35.55±0.59的范围,Th/U值也超出3.92±0.09的范围,计算出的模式年龄与金、钼矿的形成年龄(120Ma左右)也相差很大,所以焦家深部金矿床、尚家庄钼矿床、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的铅均不属于正常铅类型,应属于古老的异常铅,结合成矿物质的来源可知铅的来源十分复杂。
铅同位素研究表明,胶东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属于异常铅,显示“非今非古”的多来源混合型铅的特征(李士先等,2007)。胶东地区典型金、钼及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表7-2),其206Pb/204Pb、208Pb/204Pb、Th/U值偏低,与栖霞石英脉型金矿接近;模式年龄较大。在Δγ-Δβ图解(图7-1)中金矿主要投点于地幔源铅中,其次有与海洋喷气作用有关的铅、造山带壳幔混合铅、冒地槽型壳幔混合铅等,有色金属矿的数据均投点于地幔铅中。在铅构造模式图(图7-2)中,有色金属矿投点于金矿数据的左侧,投点数据构成穿切四个铅源区增长曲线的近垂直线型排列,多数投点数据落入地幔和造山带增长曲线之间。这说明,金及有色金属矿以地幔源铅为主,受造山带作用影响形成多来源混合铅,多金属矿显示更好的地幔源铅特点。

表7-2 胶东地区典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特征参数

注:莱州、栖霞、乳山地区金矿数据引自李士先等(2007)。

图7-1 胶东地区典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铅同位素Δβ-Δγ成因分类图解

(据朱炳泉等,1998)
1—地幔源铅;2—上地壳源铅;3—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铅(3a—岩浆作用;3b—沉积作用);4—化学沉积型铅;5—海底热水作用铅;6—中变质作用铅;7—变质作用下地壳铅;8—造山带铅;9—古老页岩上地壳铅;10—退变质铅

图7-2 胶东地区典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图解

(底图据Doe & Zartman,1979)
伟德山花岗岩系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列侵入岩,广泛分布于鲁东地区,总面积达2600km2,岩石化学成分显示I型花岗岩特点和钙碱性岩演化特征,稀土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微量元素属高钡花岗岩类。δ18O 在+1.3‰~+8‰之间,属低—正常类型δ18O花岗岩类。花岗岩中普遍发育指示地幔来源的暗色包裹体(宋明春等,2003)。因此,伟德山花岗岩具有幔源成因和壳源成因的双重特点。
总之,胶东地区金及有色金属矿与伟德山花岗岩均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点。
5.成矿时代及成因机制
尚家庄钼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为(116.4±1.6)Ma,冷家钼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为(113.5±1.6)Ma,香夼岩体年龄为120.6~127.6Ma,大邓格金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为113Ma左右,其他几个矿床的控矿构造或侵入岩体也显示胶东地区有色金属矿的成矿时代是一致的,都集中在中生代白垩纪早期,与金矿大规模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21.3~113.5Ma之间)一致。
中生代晚期中国东部进入统一的以拉张为主的动力学背景,胶东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折,总体表现为陆内伸展和与地幔隆起相伴的大规模岩石圈减薄,造成古老结晶基底变质岩系在一定深度内被迅速加热,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浆,发生大规模强烈的岩浆作用。可见这一时期的成矿作用都是在相同的构造体制下发生的,成矿所需的热量来自于与成矿时代同期的伟德山花岗岩的侵位。

该矿床是进行1:5万比例尺水系沉积测量,发现金元素异常后,通过对金元素异常进行检查发现的原生金矿床。发现原生金矿后,在矿区外围及区域大范围作了1:2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扫面。
1:2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扫面结果,金元素异常较弱,在矿区内金元素异常为(2—3)×10-9,北部异常较高,异常强度最高为5.2×10-9。异常范围小。推断主要原因是该区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地表覆盖较大,致使水系沉积物测量区域金元素异常不甚明显(图4-2)。

图4-2 多拉纳萨依金矿1∶20万区域化探Au元素地球化学图(据国家三〇五项目办公室)

1—金矿
1:5万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元素异常呈近南北向分布,长7—8km,宽2—3km,分布面积约16km2,等值线形态大体成脉状,南宽北窄。有两个浓集中心,一个在别列兹河北,一个在别列兹河南。北部异常弱,南部异常强,异常最高达390×10-9,一般3—12×10-9。异常编号为Au-7号异常(图4-1)。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为了探讨阿希(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在阿希矿区系统地采集了微量元素化学分析样品98件,其中包括金矿石(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样品33件、黄铁绢英岩(近矿强蚀变岩)样品53件和安山岩、英安岩(远离矿体的轻蚀变或未蚀变岩)样品12件,并对它们进行了定量分析(表4-15)。其中Au、Ag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Cu、Pb、Zn、Co、Ni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s、Sb、Bi、Hg、Se用原子荧光法,W、Mo用极谱法,F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B、Sn用发射光谱法。

上述元素最低检出限分别Au为0.2×10-9,Ag为0.02×10-6,Cu为1.0×10-6,Pb为3.0×10-6,Zn为5.0×10-6,As为1×10-6,Sb为0.1×10-6,Sn为0.5×10-6,B为3.0×10-6,Mo为0.3×10-6,W为0.3×10-6,F为100×10-6,Se为0.01×10-6,Hg为2×10-9,Bi为0.05×10-6,Co为1×10-6,Ni为1×10-6

(1)金矿床成矿晕的基本特点

含金成矿热液在沿断裂构造带上升、充填、渗流、扩散过程中,随着物化环境和热液成分的不断变化,由于各元素迁移形式和沉淀条件不同,导致Au及其伴生元素在沉淀时间上有先有后,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因而在宏观上表现为矿物分带,在微观上表现为元素分带。

从表4-15可见,在阿希矿区远离矿体的安山岩、英安岩(轻蚀变)中Au、Ag、As、Sb、Bi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地壳丰度,浓集系数(K=地质体中元素平均值/地壳克拉克值)分别为4.23、6.13、17.09、8.87、14.65,相反Cu、Pb、Zn、Mo、Hg、F等元素显示亏损特征。表明,阿希矿区安山岩、英安岩具有较高的Au、Ag、As、Sb、Bi等元素背景场。

为了研究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规律,以远离矿体的轻蚀变的安山岩、英安岩作为参照系,可以看出,随矿化蚀变的增强,即轻蚀变安山岩、英安岩→黄铁绢英岩,Au、Ag、As、Sb、Se、Bi等元素明显富集,浓集系数(K)分别Au 为4.23→165.39,Ag为6.13→39.47,As为17.09→384.10,Sb为8.87→43.26,Se为0.97→6.23,Bi为14.65→21.86;黄铁绢英岩中的区域背景浓集率(K'=地质体中元素平均值/矿区背景平均值)分别Au为39.11,Ag为6.43,As为22.48,Sb为4.48,Se为6.42,Bi为1.49,其中Au、Ag、As、Sb、Se、Hg、Bi等元素随矿化蚀变加强而更加富集;在矿石(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岩)中,Au、Ag、As、Sb、Se、Mo等元素更为明显富集,其中Au、Ag含量分别较地壳丰度高 2328.42 和 284.93 倍,As、Sb、Se则分别为 1464、143.61 和15.07倍。

从以上可以看出,阿希矿区金矿石、黄铁绢英岩及轻度蚀变的安山岩、英安岩中微量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如下:3种类型岩(矿)石均含较高的Au、Ag、As、Sb、Se、Bi等元素,表明成矿作用与原生晕异常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蚀变安山岩→黄铁绢英岩→含金石英脉,Au、Ag、As、Sb、Se、Hg等元素含量明显增高,Cu、Sn含量明显降低,而Pb、Zn、Co、W、F、B等元素含量变化不定,说明Au、Ag、As、Sb、Se、Hg等元素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Hg、Se等元素在蚀变安山岩中含量较低,低于克拉克值(K值分别为0.28和0.97),但黄铁绢英岩中含量明显增高。表明,这些元素是矿体外围或前缘富集元素。

表4-15 阿希金矿区矿石及围岩微量元素含量表

续表

(2)指示元素的垂直分带特征

通过24线、40线勘探线剖面的原生晕研究,确定了Au、Ag、As、Sb、Se、Hg等元素可作为该区金矿的指示元素。下面简要地叙述这些指示元素在矿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垂直分带特征。

1)不同标高矿体中元素含量变化

阿希金矿表现出多期次成矿特征,因而它们所表现的元素分带结构,也绝不像典型的单阶段矿床那样标准,但总体上体现出一定的规律。现将阿希金矿床成矿晕的垂直分带叙述如下:

24勘探线剖面:从图4-14可见,阿希主矿体标高1530 m(矿体厚度为30 m)处为富含Au、Ag、Hg、Sb 等元素;标高1410 m(矿体厚度变窄,仅为8 m)处,Au、Ag、Hg、Sb等元素相对变贫,而Pb、Zn、Co、Ni含量增加;标高1345 m(矿体变厚,厚度为22~30 m)处,Au、Ag、Hg、Sb等元素相对富集,而Zn、Cu、Co、Ni等元素相对变贫;标高1230 m(矿尾部位,厚度仅为2.5 m)处,Mo、W、Pb、Co、Ni、Cu等元素相对富集。

图4-14 24线原生晕的理想模式

40勘探线剖面:从图4-15 可见,矿体形态比较规整,上宽下窄,由标高1530 m(矿体中、上部)→标高1430 m(矿体中部)→标高1200 m(矿体尾部),Au、Ag、As、Hg、Se、Sb、Bi、F递减,而W、Mo、Sn、Pb、Cu元素含量递增。

2)不同标高近矿围岩(黄铁绢英岩)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从24、40线原生晕理想模式图(图4-14、4-15)看,不同标高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与上述矿体中的变化具有相似性,即在矿体中、上部近矿围岩中 Au、Ag、As、Sb、Se、Hg、Bi元素富集,而矿体尾部近矿围岩中Sn、Pb、Cu等元素富集。

图4-15 40线原生晕的理想模式

从以上的元素垂直分带规律中可以总结出,阿希金矿床原生晕分带“模型”及其分带序列(由上而下)为:(Hg、Se、Sb、Bi)→(Au、Ag、As)→(W、Mo、Sn、Zn、Pb、Cu、Co)。标高1530 m以上矿体及其近矿围岩中Au、Ag、As、Se、Sb、Bi、Hg等元素含量较高,标高1245 m以下的矿体及其近矿围岩中相对富集W、Mo、Sn、Zn、Pb、Cu、Co、Ni等元素。

综合上述,阿希金矿微量元素变化有规律性,矿体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不同:Hg、Se、Sb、Bi为矿体前缘指示元素;Au、Ag、As为“矿头”“矿中”指示元素;W、Sn、Zn、Pb、Cu、Co、Ni为矿体尾部指示元素。

2.隐伏区深穿透化探方法应用

如前所述,阿希金矿受控于阿希古火山机构火山口缘环状、放射状断裂系统,目前通过阿希金矿矿区及外围化探等找矿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找矿成果。但阿希破火山口所处位置,大部分为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厚度较大的碎屑岩建造覆盖,如何利用经济、有效的“深穿透”方法,提取相关找矿信息,以实现对隐伏区找矿和预测工作,尚未获得解决。笔者等在工作中,曾引用谢学锦、伍宗华等所倡导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目的是对隐伏区(包括有断裂显示的和无断裂显示的)直接提取深部金矿化信息。

我们应用的方法称为“地气测量法”,其原理的基础是地球深部存在上升的气流,气体成分主要是烃类气体、He、CO2、N2、O2、Ar等,当上升气流经过矿体或成矿元素高含量地球化学块体时,将把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的活动态部分(纳米级颗粒、胶体、离子和各种络合物)捕获到微气泡表面,或超微细金属颗粒呈弥散形式吸附在气体中形成气溶胶并随气体一起运移到达地表。由于金属随气体一起迁移,具有沿微通道(岩石裂隙、矿物间隙、大分子间隙等)垂直向上迁移特点,通过测量气体及其中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提取隐伏区可能存在的成矿信息,间接指导找矿工作。

图4-16 阿希金矿环状构造及地气测量工作布置示意图

阿希金矿主矿体北部(64线以北)及环状构造的东缘隐伏区有无新的含金地质体,是很吸引人和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主矿体北部已被厚达100~300 m的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凝灰质砂岩、灰岩所覆盖,如此厚大的岩层底下寻找隐伏控矿构造和圈定含金地质体,用常规的化探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壤中气汞测量方法追索控矿构造,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地气测量),圈定金的赋存地段。工作部署上,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在阿希金矿0线(已知矿体上方)附近进行壤中气汞测量和地气测量试验研究工作,了解已知矿体上方Hg气和地气(Au、Ag、As)异常的分布特征,以指导阿希主矿体北部(72线以北)及环状构造(火山机构)东缘进行剖面性壤中汞气测量和地气测量工作(伍宗华等,2000)(图4-16)。

(1)阿希金矿S1 剖面(大致位于0勘探线)(图4-17)

该剖面为矿体上部的先验剖面,目的在于确认本方法在本矿区的有效性。测量结果,剖面上有明显的汞异常,Au异常的强度和规模相对较小,说明控矿构造是存在的。Au异常之所以相对较小,可能是由于基岩已裸露,缺乏必要的土壤覆盖而该地段地气的保存较差所致。

(2)阿希金矿主矿脉北部(72勘探线以北)剖面

两条剖面(N1、N2)(图4-18、4-19)位于阿希主矿脉北段,间距100 m。测量该剖面的目的是为确定72线以北主矿脉在深部是否仍在延伸,测量结果如下:

图4-17 阿希金矿S1(0勘探线)线地气测量剖面

在N1 剖面(图4-18)上,汞异常分两段出现:第一异常段出现在100~102号点之间,强度为210 ng/m3 ,第二异常段出现在108点上,有较强的汞异常显示(>520 ng/m3 ),Au异常仅在第二个汞异常段才有出现,第一个汞异常段没有检测到Au。初步推断,N1 剖面108号点的汞异常和112点的Au异常(1.2 ng)反映了已知矿的控矿构造和金矿化体;100~102 号点之间的汞异常可能反映已知矿化体(Ⅰ号矿体)西侧还有尚未被发现的新的含矿构造。

图4-18 阿希金矿北段N1线地气测量剖面图

图4-19 阿希金矿北段N2地气测量剖面图

N2剖面(图4-19)位于N1剖面北约100 m(图4-16),地表多为广厚的第四系覆盖,该剖面的114点上有强的汞异常显示(>520 ng/m3);110号点上有弱的金异常(0.6 ng),推断这一组合异常是由已知矿化带(Ⅰ号矿体)向北延伸部分,金矿化明显减弱。

综合上述测量结果,可以推测,阿希已知矿化体向北金异常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但含矿构造继续向北延伸,新的隐伏矿体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3)阿希火山机构(环状构造)东缘剖面

在阿希火山机构东缘择地布置测量两条剖面(E1、E2)(图4-16),相隔100 m。测量该剖面的主要目的是在火山机构东缘寻找新的矿(化)体,测定结果:

在E1剖面上(图4-20),从110~120点间有连续的汞异常,宽约80 m,在汞异常的尾部有强度达3.8 ng的金异常。推断该异常反映的破碎带规模大,金矿化较强。

图4-20 阿希金矿东部E1线地气测量剖面图

E2剖面(图4-21),位于E1剖面北100 m(图4-16),E2剖面108号点有弱的汞异常,106号点有较强的Au异常(3.6 ng),该异常段与E1线的异常位置相对应,E2剖面116~122点间有强的汞异常(306.8 ng/m3),而无明显的Au异常与之对应。

综合上述,阿希主矿脉向北有较强的汞异常存在,说明控矿构造(F2断裂)已延伸至N2线,但Au异常逐渐降低,表明阿希主矿脉N2线以北的掩盖区发现工业矿体的可能性不大;阿希火山机构东缘发现明显的Au地气异常,深部未能揭露验证,可以继续开展评价工作。



矿床构造叠加晕总体特征
答:含金成矿热液在沿构造带上升充填、渗滤扩散过程中,随着物化环境和成矿溶液成分性质的不断变化,由于各元素迁移形式和沉淀条件的差异导致了金及伴生元素沉淀时间上有先后、在空间上有分带的特点。研究和发现金矿床地球化学轴(垂)向分带,是预测盲矿和判别金矿剥蚀程度的重要依据。 1.原生晕中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的...

金矿床(体)原生晕—原生叠加晕—构造叠加晕的发展与创新
答:发表论文已有百余篇,特别是1990~1998年9年间出版了多部专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990年由欧阳宗圻、李惠、刘汉忠编著的《典型有色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专著;1991年由李惠编著的《石英脉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张本仁、孙...

金属矿床时空分布特点
答:另外,系统的地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各主要金属矿床(点)无论是在产出环境和区域分布规律方面,还是在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均可与南蒙古构造-岩浆岩带内的同类金属矿床(点)相对比,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蒙边境多金属成矿带。这些金属矿床(点)所具有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与其所处...

模型四十二 俄罗斯苏霍依洛格式贵金属矿床找矿模型
答:5) 在苏霍依洛格矿床中出现钠云母和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为镁菱铁矿 - 铁白云石,而矿床外围为多硅白云母和白云母,碳酸盐矿物主要是方解石。 ( 3)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矿化的形成与花岗岩类岩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出现负重力异常,则表明在大约 2 ~3km 深处可能埋藏有花岗岩类岩体。 ( 4)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1) ...

...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答:(5)矿区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为一个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带。平面形态受近EW—NE向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不规则状沿矿体前缘和地表脉状金矿(化)体分布。剖面上,围绕矿体以各自不同的扩散晕分布。 3.矿床地质 (1)矿床规模及矿床特征 老湾矿床目前控制的黄金储量已超过大型规模,其中:老湾矿段:有五个金矿化带,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朱拉扎嘎金矿床
答:邵和明.1999.内蒙古中、上元古界地层的找金远景.内蒙古地质,(1):1~5 王文成,雷时斌,张北廷等.2000.山西大同大吴窑-堡子湾矿区赋矿规律与找矿远景评价.河北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王秀璋,程景平,张宝贵等.1992.中国改造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62~163 王秀璋,程景平,梁华英等.1995.变质碎屑岩...

矿床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答:区域成矿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成矿背景,阐释成矿作用演化和矿床分布规律。还有矿床地球化学是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的边缘学科,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把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矿床研究以来,显著地扩展了矿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矿床研究工作一般是结合着矿床的发现、勘查与开采过程而进行的。研究一个具体矿床的工作内容...

巴里坤县双峰山金矿
答:可见双峰山金矿床地球化学元素组合为Au,Cu,Ag,As,Sb等一套低温元素组合。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其次是网脉状构造和少量晶洞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3种,且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常具有分带特征(2号矿体尤为明显),表现为矿体中心向外侧围岩,依次为角砾状矿石、网脉状矿石、...

沉积变质岩型矿床——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
答: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7.A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7.B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7.C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7.7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表7.A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简...

主要类型金铜铅锌矿的找矿勘查模型
答:从巴彦哈尔金矿来看,地表出露低温热液含金硅质体及伴随较大面积的含金蚀变带,据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围绕燕山期石英斑岩体外接触带绿片岩及低温热液含金硅质体(含Au:0.5×10-6~4.5×10-6)分布地段圈定出长约3500m、宽300~500m的半环状Au-Ag-As-Sb组合异常。已知金矿体就处于该异常带的中部地段。反映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