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课文第十二课《池上》《小池》全诗教材解释

作者&投稿:裔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诗二首》是一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第十二课。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小池》一诗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捕捉到景物稍纵即逝的变化,极富情趣。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课文插图
文中的两幅中国画分别与两首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课文插图

小学古诗《池上》课后反思
答:《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 篇课文。下面是关于小学古诗《池上》课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池上》课后反思之一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录音朗读等形式,使学生...

《池上》说课稿+评课稿
答:《池上》说课稿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小艇是什么意思
答:问题一:小艇是什么意思 小艇――其实就是指小船,不过,从现在的角度上来讲,小艇为机动船。问题二:白居易的《池上》中踪迹,小艇,浮萍,采分别是什么意思 全诗如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艇的意思是小船,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采是动词,采摘的意思,踪迹是指行踪...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两首》补充习题答案
答:【答案】: 一、按要求填空。 1.从《池上》中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可以体会出儿童的天真调皮。 2.从《小儿垂钓》中的“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知道”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原因。 3. 这两首诗都刻画了充满童趣的乡村儿童的形象。其中《池上》的作者白居易,...

《池上》说课稿
答: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

《小池》教学设计
答: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1.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池上》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

二年级下册必背课文有哪些?
答:二年级下册必背课文有如下: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

池上和小池两首诗的手抄报 古诗的手抄报
答:一年级课文小池的手抄报一年级手抄报 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手抄报一年级下册手抄报 池上古诗配画图片手抄报古诗配画手抄报 古诗小池手抄报 古诗手抄报 简单又漂亮的古诗配画手抄报 古诗配画手抄报 小池的古诗配画怎么画《小学生小池古诗配画》小池小池古诗配画手抄报 美达菲小学部一年一班同学制作古诗《小池...

《池上》教学设计「」
答: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

小学古诗《池上》教学反思?
答:小学古诗《池上》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出示前两行诗句,并且把“小娃撑小艇”的两个“小”变为红色,引导学生重读,进而体会娃娃的弱小、天真,然后再理解“偷”字,学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为“偷窃”,而应是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