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帝王众多,为什么只有秦始皇一个人被称为“始帝王”?

作者&投稿:蛮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众多帝王之中,为何唯有秦始皇才能被称作千古一帝?~

中华上下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封建社会建立到现在为止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建立封建王朝的这个人,说的就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在现在一直都被人们称作是千古以来的第一皇帝,为什么他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建立了第一个国家。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是由秦始皇创建的,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将地方的权力全部收回中央,方便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还有一方便,他确立了统一的度量衡,统一了货币,这一做法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商业的发展,对经济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另外他还统一了文字-小篆,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修建了许多的知名建筑。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早在1961年的时候就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1991年的时候,甚至是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被定为世界奇迹。
秦始皇陵。说起这个,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兵马俑了,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历时39年才建造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万里长城,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

1首称皇帝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嬴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2.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3.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4.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①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②地方机构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它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⑶秦夺九鼎

秦阳陵虎符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西周公[60]也卷入这次活动。[52]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秦军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61]置九鼎于咸阳(据说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暨寿永昌”
然而东周尚存,周朝尚未彻底灭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与五国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秦始皇灭六国,诚然,秦始皇灭六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秦国上下七代国君(含秦始皇)共同的功绩,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赵国等诸侯国的势力……但秦始皇的功绩最大。
制传国玺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终于销声匿迹。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赵氏,出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嬴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他完成了华夏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嬴政13岁就继位了,虽然年少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这也成为了后续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基础,嬴政39岁时就完成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原都是一些小国家各自盘踞在一方,嬴政扫六合,统一了中原,嬴政的功劳很多,不仅是统一了六国,在统一之后也为我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嬴政在土地归属方面做出了改革,土地全部变成国有制,收回了贵族的土地,因为当时的商鞅变法,只要是有军功的人,不管是不是平民都会得到土地的赏赐,这也导致了土地名义上是国家的,但实际上都在个人的手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土地开始私有,平民和官员,都可以进行土地的买卖。

在制度上嬴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之前没有过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度,把全国分为了46个郡,方便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这一点属于社会发展的极大进步。

嬴政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整顿了交通,修筑了长城,嬴政做到了许多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这就是他被称为始帝王的原因。



秦王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认为应该是称为皇帝,而且觉得自己开创的万世基业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自称始皇帝。

因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六国统一到一起,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管理这么大面积的国土,所以他自认为自己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自封为始皇,加上国号,便是秦始皇。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为即从他开始,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

因为首先是秦始皇将当时分散的天下统一的,也不得不说,君主专政制度也是由秦始皇首先创立的。始帝王这个称号,他其实也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秦始皇的龙袍是黑色?后世大多是黄色?
答:秦始皇统16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1位皇帝,而在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就作出了规定,皇帝要穿黑色的龙袍,但是在后世之中大多数人穿的颜色都是黄色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这一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也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受到了五行的影响,而在中国古代的...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出身于武将的帝王比较多,出身于文官的帝王比较少?
答:再比如刘邦,也是在乱世之中带着部队打天下,最后建立了大汉,再比如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参加义军起义,然后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明朝,成为了开国皇帝。所以在乱世之中,能让人成就一番伟业的只能是武力,只能是有自己的军队,然后才能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才能称雄,所以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开国...

历史上难以抹黑的三个皇帝是谁?为什么,每一个都那么完美?
答:我国历史上的皇帝非常多,但即便是皇帝,也是一个人,有句古话叫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做的绝对的好,所以很多皇帝都是毁誉参半,而且历史上还是有不少黑料的。不过,却有这三位皇帝,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是根本就不可能抹黑的,甚至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秦始皇穿黑龙袍,后世皇帝大多穿黄龙袍?
答: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皇帝,他统治秦国期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势。而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与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所传的龙袍为黑龙袍,之后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穿黄龙袍,这是为何?龙袍 龙袍是皇帝所穿的衣服,一般人是不能穿戴甚至是拥有的,被发现私自制造龙袍一定会是诛...

为什么南方历史上很少出现皇帝?
答:纵观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尽管王朝不断更迭,但是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出自北方,而历史上的宰相大多出自南方。宋太祖赵匡胤是河北人,元朝和清朝的皇帝们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也有皇帝出自南方,但是数量占比却相当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为何皇帝却依旧不敢直接杀权臣?
答:回首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自从秦始皇创立了封建帝制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二百六十多位皇帝。而在众多皇帝当中,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那般有魄力,有些皇帝对权力的把控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些臣子会抓住制度的空隙揽权,久而久之成为权臣,以至于很多皇帝想尽办法去集权,而惯用的手段...

黄帝为什么既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
答:三皇五帝的时代也可以简称为 "三皇五帝"。后世的学者都在谈论三皇五帝,研究和讨论三皇五帝,但很少有人说它是完美的。我们只能从《百家讲坛》、《尚书》、《五帝德》、《帝王姓》、《春秋》、《国语》、《史记》等诸多书籍中看不到完整的历史足迹和当代的原貌。缺失太多,时间有限,我们只能从史料中...

为何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只有明朝没有因为后宫干政而亡?
答:这点家法整个明朝的帝王都做的很好,即便是在明宪宗时期最为得宠的万贵妃,也仅仅是在后宫之中折腾而已,也没有敢把自己的触手伸向前朝,而其他的皇后则更是以身作则,为其他妃嫔都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而朱元璋作为一名草根帝王,在选妃上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要求只能从普通的良家之中选择,杜绝了贵族...

为何君王都想“泰山封禅”?历史上只有六位皇帝获此殊荣是为什么?
答:光武帝刘秀结束了王莽以来的军阀混战局面,大兴儒学教育,东汉也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时代。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老百姓安居乐业。唐玄宗在位时,他先后清除武则天余党,平息卫氏乱政,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创开创了开元盛世。实现了大唐的盛世。这五位帝王被历代皇帝所仰视,称为他们望尘莫及...

历史上为什么北方容易出帝王,南方容易出丞相呢?
答: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北方多出帝王,南方多出相。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就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在宋代以前,南方是一个蛮夷之地,这些地方几乎是不存在大规模战争的,而北方的地方则是各路诸侯帝王增多的区域,谁的地盘大,谁称王称霸的可能性就大,谁就有可能是改朝换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