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作者&投稿:孔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理解:这里又出现了对老子《道德经》的一些曲解和误会,大小书籍里面都记载了这样的言论,认为他是在春秋时期帮助统治阶级愚民统治的工具,其实是我们后人真的没有理解和读懂这部经典。古代的人都尊贤用能,这个贤一般指的是品德高尚的,能一般是说的做具体事务能力强的,所以这里说的不“尚贤”实际上说的是不刻意人为塑造人类精神世界的贤者,目的是不要让争端出现,因为最终尚贤会让民众为了贤而去做贤者,其本意不是内心使然,而是为了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价值观去做(为了被尊贤而去做贤),这背离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点。

      同理,难得之货其实就是指的人类文明所认知的利益,他勾起了民众的盗窃之心,也有为自然的规律。不要刻意彰显那些容易勾起人们欲望的东西,扰乱原本平静的心态,因为人类的原始欲望是无法消灭的,只能够利用环境去减轻伤害。

        所以懂得利用规律的人(圣人)治理国家是:

      虚其心:减少民众的欲望之心。

  实其腹:填饱民众的肚子。

  弱其志:减弱民众去施展个人的念头。

  强其骨:使民众的身体强壮。

常使民众保持没有知见障和没有私欲的状态(这里的知和欲都是指的人本身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和本能,都不是自然规律),从而使得智慧的人无从利用民众这些人性的弱点来造事(智者治国,以知欲惑乱天下,而利己,国之贼也。)。所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让民众做出自然的反应,这样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被治理的了。

实际应用: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情况可以看到老子《道德经》的验证,从个人修身层面来看:

人性本身的弱点确实是难以规避,人性的弱点原本就是天生存在,所以知道和认识他们很重要,我们推动自己成长的原动力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上进心,而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给与的名誉头衔,这样才能拥有“工匠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天生就会对利益比较敏感,对一些我们不能抵制的诱惑难以做到免疫,好像酒色财气这些东西,如果难以避免,那么就要尽量改变环境,自己选择好的环境减少对自己的诱惑和刺激,减少犯错的机会。

齐家:家庭里面教育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要形成比较竞争关系去处理孩子不愿学习的状态,很多孩子并非发自内心快乐的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这也是我们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悲哀。而且还给孩子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诱惑,孩子天然本性更加难以用自己的意志克服,所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难以改变的坏习惯,到时候就很难改变了。

治国:这里说的治国其实就是企业,单位里面争先创优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很多的员工却并不是为了发自内心的奉献和服务,而是为了形式上的满足,很多的拍照炫耀减弱了这种内容的实质,形式上的东西占了主流,这样也使得原本没有这种想法的员工被逼无奈,不得不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虽然有服务统治阶级之嫌,但是的确说的是要遵循道的规律,规避人为的机巧还有无法规避的人性欲望和弱点,尽量让民众在一种自然的氛围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去做事,这样国家才会治理好。其实从修身齐家治国几个维度来看老子的这种思想,都是非常有收获的,我们不要再误会经典了,如果你还觉得《道德经》是一部主张愚民和消极避世的书籍,那么很有可能你真的没有读懂他的内涵。

     

《道德经》民篇第三章(原第十二章)
答: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解】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多种颜色。2、目盲:比喻眼花缭乱,这里引申为神被外在牵引。3、五音:...

为什么不尚贤,能使民不争
答:《酷说老子》第三章(1)眼镜蛇效应:为什么竞争会成为男性的天赋本能? 《道德经》第三章【第一句】: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 1、 先讲一个“眼镜蛇效应”的故事,是印度阿尔伯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维卡斯•梅赫罗特拉所撰写的: 在上个世纪的印度德里市,当时印...

《道德经》正文
答: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最后一句
答: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

什么叫“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答:《酷说老子》第三章(3)挑战人性:道德高尚的人也会偷窃贪污吗?《道德经》第三章【第三句】:㊣原文: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1、所谓“见”,通“现”,即是“显露”的意思。估计有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坚决反对。以前的我也...

不见可欲 则心不乱 的意思
答:《酷说老子》第三章(3)挑战人性:道德高尚的人也会偷窃贪污吗?《道德经》第三章【第三句】:㊣原文: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1、所谓“见”,通“现”,即是“显露”的意思。估计有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坚决反对。以前的我也...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答:《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又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启人无数;闲暇之时,捧读此书,心有所感,惶惶然诉诸文字,乃一己之得,属自乐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出自于《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什么意思
答:【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解释】(1)不尚贤,使民不争:"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竟相"成名",它促使社会人群分化...

《道德经》第三章读后感
答: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weí)无为(weí),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是什么
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章节可能非老子本人写的,后人加的。其中“为无为”应作“为而无为”才是正道!行善不着,犹如莲花不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