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赏析》诗词鉴赏方法

作者&投稿:尾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赏析

在孔子时代,诗的作用原是很大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它不仅有审美兴发之作用,还有很强的传授知识和政治教化功用,是学习博物知识与外交辞令的工具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分工的细密,诗的作用就远不那样宽泛。对于今日的读者,学诗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欣赏。马克思认为产品只在使用中得到最后实现,鉴赏对于文艺作品——包括诗,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鉴赏的作用,举其荦荦大端有三
一是美育的作用,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美的鉴赏力两个方面。
美的情操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脱离短浅的现实功利的纠缠。而欣赏文艺作品,在这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很大的。不能想像,一个“抗尘容而走俗状”,连起码意义的文艺作品都不能欣赏的人,可臻于心灵美的境地。黄庭坚有句名言,说士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东轩笔录》)其原因就在于此。而诗歌这种较纯粹精微的文学种类,对于陶冶性情,增进美育,效果尤大。“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类的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卢梅坡《雪梅》诗云: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就是诗歌陶情愉性作用的一个最为形像的写照。
对于现代人才,审美鉴赏力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文艺欣赏更需要这种鉴赏力。“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文心雕龙·知音》)“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它,音乐并不是一个对象。”(马克思《1848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但这种知音的能力亦即鉴赏能力,并不全然是天生的,很大程度得靠后天的学习,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审美欣赏之实践。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单靠书本一样,提高鉴赏力也不能仅凭读点文艺理论可以奏效,具体的阅读和欣赏才是不二法门。因而诗歌欣赏本身,也就造就着具有诗美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主体。
二是对于写作技巧,可以提供有益借鉴。
搞文艺创作,生活基础、思想修养和写作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而学习写作技巧又不能指望任何《写作指南》,有效的办法仍是向典范的作品学习,向古典作家学习。韩愈以“沈浸郁,含英咀华”为“作为文章”之前提(《进学解》)。况周颐《蕙风词话》论作词云:

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畅矣。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
两宋人词宜多读、多看,潜心体会。

作为一种写作学习方法,这里讲的又不局限于填词一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近体诗,说:“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那香菱照着办,很快作诗就上路了。鲁迅也说过,大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告诉着我们怎样写。所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话是不会过时的。
三、诗词鉴赏对于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的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
如前所述,中国古典文学最发达最辉煌的是偏重表现的、抒情的诗歌和散文。所以不少美学家认为,搞美学的人于中国文学应该首先熟悉古典诗词。
文学研究尤其文学批评,欣赏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但这一点似乎并非毫无疑义,三十年代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便将鉴赏与研究作了截然的划分。他在对古代鉴赏者、评点派和诗话著者作了一番揶揄的描绘后,断然地说:

原来鉴赏与研究之间,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
鉴赏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这首诗好,说那部小说是劣下的,说这句话说得如何的漂亮,说那一个字用得如何的新奇与恰当;也许第二个鉴赏者要整个地驳翻了他也难说。研究者却不能随随便便的说话;他要先经过严密的考察和研究,才能下一个定论,才能有一个意见。譬如有人说,《西游记》是丘处机做的,他便去找去考,终于找出关于丘处机的《西游记》乃是《长春真人西游记》,并不是叙说三藏取经,大圣闹天空的《西游记》。那末这部《西游记》是谁做的呢?于是他便再进一步,在某书某书中找出许多旁证,证明这部《西游记》乃是吴承恩做的,于是再进一步,而研究吴承恩的时代,生平与他的思想及著作。于是乃下一个定论道:“今本《西游记》是某时的一个吴承恩做的。”这个定论便成了一个确切不移的定论。这便是研究!

其实西谛先生那时的所谓“研究”,是极狭义的一种,即专指考据,并不包含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考据仅仅是奠定基石,考据的目的在于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而由考据到批评,鉴赏实为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这其间并不存在“绝深绝崭的鸿沟”。为什么“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鲁迅《诗歌之敌》)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并不能鉴赏,而用了对待科学的方法对待诗歌,等同于“一个植物学家”、“一个地质学家”、“把文学当做一株树,一块矿石一样的研究的资料的”(均见郑振铎文)。同时,鉴赏力还是文学研究者必备的一种功力,缺乏这种功力,甚而致有“文盲”之讥。“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做文盲。”“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他的考订。朴学者的霸道是可怕的。圣佩韦在《月曜论文新编》第六册里说,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不幸得很,最招惹不得的是丫头,你一抬举她,她就想盖过了千金小姐。有多少丫头不想学花袭人呢?”(钱钟书《释文盲》)
那么,欣赏或鉴赏何以能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中间环节呢,根本一点在于,欣赏或鉴赏虽然带有很强的情感的因素,在这方面它近于创作;同时也并未排除知解和评判的成份,这一方面又近于批评。那末,考据、欣赏、批评三者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为了省词,这里先引用行家的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准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只是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了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朱光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那里,不但说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那里。这样才够得上称得上文艺鉴赏。(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从程度上说,鉴赏是批评的第一阶段,鉴赏在认识过程上比较批评的程度浅,我们考察一种艺术品时,必然是由鉴赏才精于批评的。……一个艺术爱好者,绝不应该止于鉴赏,应该作进一步的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认识艺术的真面目,才能对艺术有正确的评价。(征农《批评和鉴赏的区别是怎样的》)

再概括起来便是:考据是了解的基础;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品味作品,进入鉴赏;进一步便是作出“好”与“不好”的评判,探究其所以好、所以不好的缘由,这便进入批评。所以,考据——鉴赏——批评,实为文艺研究的三个层次。鉴赏是其间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鉴赏与批评虽然是两码事,但二者并无截然的鸿沟。甚至可以说,无批评的鉴赏和无鉴赏的批评一样是不可思议的。“赏析”一辞之所以广泛得以应用,正在于它于此有所发明。究其出处,乃在陶渊明诗。《移居》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约而言之曰“赏奇析疑”,曰“赏析”。可知“赏”与“析”原为二事,赏即欣赏,是感性直观的、审美的,析即评判,是理性分析的、思辨的,但二者又可互相渗透融合无间。“赏析”一辞较之通常所谓的欣赏、鉴赏,在揭示欣赏与批评之关系上,似乎更加深刻,更能显示欣赏活动的此项本质特征。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答: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

对于诗词的赏析有什么技巧呢?
答: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启发学生思考,分别举例说明。 a....

结合具体实际论述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答: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第三篇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第一节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

怎样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答: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4 借古抒情--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如何赏析诗歌?
答: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怎样鉴赏诗歌?
答:从诗人的不同的情感的表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们不同的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可以见到诗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最后一点,在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时要分析其写法。诗词的创作有“构思”和“章法”上的区分。在构思上,怀古咏史的诗词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光彩。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由...

古诗鉴赏的方法
答:(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

语文鉴赏诗词方法!高中!
答: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

诗词赏析一般要点是什么、各位朋友帮帮忙!
答:(章碣《焚书坑》)3.找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