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的科教文卫

作者&投稿:娄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省邵阳县有哪些高中?~

截止2020年8月,湖南省邵阳县高中详细介绍如下:
1、邵阳县一中
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校园坐落在县城,其前身为1912年创建的武东中学,1938年至1939年,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之托曾在此主办过“塘田战时讲学院”,1958年定名为“湖南省邵阳县第一中学”。
2、邵阳县第二中学
坐落在南路重镇五峰铺,地处三县三市交界的中心区域。邵阳市至永州、邵阳县至衡阳的两条省道在这里交汇。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秀出,屏障于学校东南。清幽的檀江水悠悠南来,绕经学校后,逶迤西北而去。

3、邵阳县七中
邵阳县第七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址在梽木山完小,因完小校舍太挤,1959年上期,搬到梽木山公社秋田大队(现长阳铺镇秋田村)湘贤祠,1960年夏季学校第一栋教学楼基本竣工,校址搬迁到梽木山公社老院子。因学校规模扩大,1986年春搬迁到长阳铺镇荷叶村。
4、石齐学校
邵阳县石齐学校是2004年12月3日湖南丰都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石齐先生与邵阳县签订《新建邵阳县石齐学校合同书》后独资新建的一所高规格、高档次的全日制民办学校。
5、邵阳县十一中
一所市直完全中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硬件设施一流,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高档电脑房,完善的理、化、生实验室,装修一新的学生食堂、宿舍。

你是什么卡?要是普通卡就是长途加漫游 3G卡就是和你在家里的消费是一样的.移动是神州行长途加漫游接听0.6元每分钟,全球通0.25元每分钟。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楚文化便流传境内,并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邵州州学始创于州治之左,以后各县县学相继创办,兴儒重教,弦歌相继,世代传承。
1313年(元皇庆二年),苗酋杨再成捐资创办城步儒林书院,为境内书院之始,后有宝庆濂溪书院等相继兴办,“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香绵延,文明演进,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催化、弘扬了地方文化。至清代,境内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兴未艾,民间艺术亦大放异彩。清初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是家喻户晓的声律学启蒙教材,风行全国。乾隆年间,邵阳西乡滩头的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老鼠嫁女》、《和气致祥》、《年年发财》等作品流布川、黔、滇、桂10余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魏源既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代诗雄,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共领风骚。著名方志学家、近代舆地学家邹汉勋,诗宗汉魏,与魏源和道州何绍基被誉为“湘中三杰”。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邑人视界渐开。不仅邓辅纶、邓绎等文人,敢于正视外患内忧的现实,其诗作充满忧时忧国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先进思想,在教育界亦得到弘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武冈鳌山等3所书院转重实学;在邵阳县城创办的滕氏女塾,则为新式学堂之雏型。此后,境内一些义学、书院渐次改为小学堂,并应时创办宝庆府中学堂,新式学堂逐步取代旧式儒学教育,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乃告结束。
中华民国初年,境内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贴近时政,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民众教育。“五四”运动后,境内书肆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书籍,文明戏、自由体诗和白话小说、散文相继兴起,促使邵阳现代文化汇入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的大潮。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湖南省工委创办的《观察日报》等一批进步报纸和学校迁邵,吕振羽、王西彦、艾青、张天翼、蒋牧良等文化名人都在境内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由《观察日报》、《力报》、《真报》等报纸掀起的抗战文学热潮,既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也造就一批文艺、新闻人才。此期间的教育事业亦有发展,实行按乡、保设学的制度,即乡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
至1941年(民国30年),境内乡国民中心小学达156所,保国民小学达170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48%。以后由于日军犯境及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境内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社会文化团体和设施,或因战乱停业,或为战火所毁,学校教育亦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据民国37年邵阳、武冈、新宁、城步和新化、绥宁6县统计,在336万总人口中,青壮年文盲为121万,占人口总数的36%,占青壮年人口数的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化、教育及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广播等社会事业均有长足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广泛劝导鼓励工农子弟入学,同时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扬,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剧院、影院、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等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呈现齐头并进之势。《打鸟》、《昭君出塞》等花鼓戏、祁剧的优秀传统剧目得到挖掘和整理,推陈出新。李岸、谢璞和陈白一等一批作家、艺术家,以其具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登上文坛艺苑。广播事业的从无到有,多种报刊的普遍发行,日渐丰富、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一些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极大地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左”的伤害,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各级中共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在此期间,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以普通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文化事业重放异彩,文艺界的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者脱颖而出,文学社团和创作群体相继涌现,创作日渐繁荣,每年都有新著出版。山歌剧《相亲亭》、摄影作品《大地》、《山花》等荣获国家级或国际奖励。艺术教育和研究得到发展,成果丰硕。电视、音像事业兴起并较快普及城乡。《邵阳日报》、《新花》、《中小学音乐报》等一批报刊杂志,异彩纷呈,发行遍及城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共有778项成果获得市级奖励,146 项获得省级奖励,32项获得国家奖励。一大批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兴建,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创造了条件。
1990年,全市建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技工学校9所,农村职业中学59所,普通中学669所,普通小学4692所。在校大学生有3719人,在校中学生29.26万人,小学生81.96万人。有科研机构9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7个,企业自办20个。各类科技人员共94106人。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90个,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3座;体育馆2个,体育场10处。医疗卫生机构923个,其中医院461所,病床12126张。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三率全部达标。大中专院校建设获得新发展,邵阳学院申硕成功。完成学校建设项目712个,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市区祥凤学校即将竣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13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3家企业纳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6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专利授权55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33%。“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正式启动。乡镇文化站101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农家书屋达到3935个,覆盖全市行政村的71%。城步吊龙、武冈丝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大,文化监管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广播和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2%和92.2%。全市文化产业收入达到26亿多元,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了一批县乡医院,药物制度全面覆盖。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开展,开办新农合普惠安全工程和双十等便民惠民行动。
2013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生2.71万人,毕业生0.8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4万人,下降4.5%,在校生6.71万人,毕业生2.4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11万人,下降1.9%,在校生11.56万人,毕业生3.37万人。初中和小学共招生20.88万人,下降3.8%,在校生88.12万人,毕业生17.6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06万人,在校生0.2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2万人,增长9.2%。各类民办学校60所,在校学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



新窑镇的科教文卫事业
答: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0所,其中:中学2所,示范小学2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6个,共设75个教学班。有教职工107名,其中:代课教师8名,公派教师99名。有在校学生2086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698人,小学在校学生1388人。人口出生率维持在4.3‰左右,计生率达到86%,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之内;全镇有...

甘堰土家族乡科教文卫
答:甘堰土家族乡的教育设施完善,拥有中学一所,目前在职教师为47名,学生总数达到835人。学校体系中还包括中心完小一所,村小11所,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共有49人,学生人数合计为1046人。幼儿园方面,该乡设有8所,幼儿园教师12名,共有151名幼儿在园接受教育。总体而言,全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032名,涵盖...

思林镇的科教文卫
答:全镇有2所初级中学, 23 所小学, 7 个教学点。有2所文化站。有2所卫生院, 思林镇中心卫生院是全县乡镇级规模最大、设施较完备的卫生院。2005年, 3 至6 周岁儿童入园﹝班﹞562 人,占53.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1%, 初中毛入学率103.1% , 有7076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55.5%; ...

草沟镇的科教文卫
答:草沟镇卫生院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始建于1952年,原院部(位于街中心)相对较陈旧,2008年底迁至新址。新院部占地8645平方米,目前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业务用房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医院配备小型救护车1辆,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泌尿科、骨科、肛肠科、放射科、B超、彩超、心电图等...

蒙山县的科教文卫
答:唐朝建孔夫子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置永安州,建学宫。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书院,名为“众春书院”。十一年,再建明论堂,改善州内的书院堂舍设施。十八年,改“众春书院”为仕优园。四十七年,创复义塾为书院,名“湄江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湄江书院”。同治五年(1866年...

龙田镇的科教文卫
答:1994年5月开展“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掀起捐资办学热潮,中、小学校全面进行危房改造,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入学率98.9%,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龙田卫生院为地段中心卫生院。1989年旅港乡贤吴志忠先生等捐资46万元,兴建了其文命名的“清贵...

天池镇的科教文卫
答:科技:镇有科委、科协领导组织。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烟办、蔬菜办等技术推广机构。各村均建有农民技术夜校,科普阅览室等活动阵地。村级成立村级科普协会12个,成员达850人。建成以烟叶、蔬菜、养鸡为对象的农民技术研究会15个,建成科技示范村3个,现有农民技术员职称67人,取得绿色证书的450人。...

界石铺镇的科教文卫
答:学校总数27所,在校学生总数7121人,教师总数320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26人,病床 27张。最大的高级中学为静宁县界石铺中学。界石铺中学(原名高界中学)是一所县办农村完全中学。创建于1958年8月,时为高界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60年5月,因自然灾害,学校撤并,教师调离。1968年2月,又恢复戴...

苏溪镇的科教文卫
答:苏溪镇每年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6次以上,参加市级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据统计:2004年10月止,苏溪镇有灯光球场42个,普通球场18个,乒乓球室26个,排球场5个,门球场3个,溜冰场2个,台球厅18家(经营性),田径场5个,健身馆7个。200...

蓬壶的科教文卫事业
答:全镇文教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境内现有三所中学(永春三中、蓬壶中学、汤城中学)、21所小学。永春三中是省一级达标中学;蓬壶中心小学是省级文明学校、农村示范小学;在美中村建立中心幼儿园;以镇文体中心为核心的群众文化艺术,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丰富活跃,传统的南少林武术、高甲戏、木偶戏历久不衰;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