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请问

作者&投稿:郗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敦煌这个城市因何而得名?~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 ;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关于“敦煌”名字的含义,一直众说纷纭。
《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
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等多种说法。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的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敦煌的由来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圣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相传,远古的敦煌,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是由一块绿色宝石变来的。汉唐以前,中国西部的匈奴,屡犯中原,而汉族统治者,为了避免战争,便采取“和亲”政策,以求睦邻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远嫁了。临行时,皇帝给她金银绸缎、茶酒马匹无数,她皆拒收,说:“此行千里,一去难归,我只要皇上后花园里的那颗绿色宝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绿色宝石交给了公主。但他却派了两个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盗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时时提防。当护送公主的大队人马快到匈奴地界时,公主便把绿色宝石悄悄塞进皇母给她的那只仙鹤嘴里。第二天仙鹤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鹤埋进深沙里,同时告诉大家:“昨夜仙鹤被人害死,绿色宝石也被盗了。”武士们吓得失魂落魄,那两个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报信。从此,与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没过多年,埋了仙鹤的地方,却出现一片绿洲,往来宾客商队,称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绿色宝石。这地方就是现在的敦煌。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武威、张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义,独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来何也?这却给历史留下了悬案。

史书记载:敦煌古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窜三苗于三危”。春秋战国时,“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汉初为月氏、乌孙牧地。汉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单于杀月氏君长,敦煌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属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书·西域传》载:“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东汉著作家应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县志》解释为“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古时候取盛大辉煌之意,指这个地方对开发西域有很重要的意义。西汉王朝经营西域,开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据两关”,“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关系全局的战略要地,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从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华戎杂处”的一个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于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语”。

《吉林社会科学》1988年1、2期刊载宫玉海文章说:战国和秦时,敦煌至祁连山之间一直居住着塞种人、乌孙人和月氏人。月氏驱逐了塞种人(部分并入月氏和乌孙),乌孙人又征服了月氏;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把乌孙和月氏驱向西边(今天山一带)。敦煌既是乌孙故地,名称由来乌孙语最有可能。敦,英语(乌孙语今读)dune,意为(风吹积成的)沙丘;煌,英语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块的意思。两词连起来,就是一大片沙丘。这符合敦煌一带的自然地理条件。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英两国是亲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汉时与乌孙通婚的事。汉武帝元封年间,曾以细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乌孙与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尔士,现仍和英国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宝库中有宝库,明珠中有明珠”,奇迹不断出现。莫高窟宝库中的彩塑又堪称为世界彩塑大宝库;敦煌壁画和藏经洞这个奇迹已被发现,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画有的有三层,一、二层是什么?藏经洞的遗书多为残卷,正本又在哪里?等等。所有这些犹如明珠还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誉为“大漠瑰宝”。在敦煌这座大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也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 “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历史:
在中国的大西北,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敦煌,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古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曾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

“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位置: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是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处。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