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向往自由生活,不被世俗困扰的诗句有哪些?

作者&投稿:墨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形容“向往快乐自由生活”的古诗有哪一些?~

“向往快乐自由生活”的古诗有:
1、《归园田居》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夏日登车盖亭》
4、《题红叶》
1、《归园田居》
(1)原文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梦游天姥吟留别》
(1)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3、《夏日登车盖亭》
(1)原文
夏日登车盖亭
宋代: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2)译文
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4、《题红叶》
(1)原文
题红叶
唐代: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2)译文
流水为什么去得这样匆匆,深宫里却整日如此的清闲。
我殷勤地辞别这一片红叶,离开这好去到自由的人家。

1、《归园田居 其一》
晋代 陶渊明
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归园田居 其二》
晋代 陶渊明
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3、《归园田居 其三》
晋代 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归园田居 其四》
晋代 陶渊明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5、《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 李白
原文: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
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1、《归园田居 其一》

晋代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 其二》

晋代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期话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词,可是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它究竟好在哪里。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上,歌手蔡琴改编了李清照的这首小词,她用什么办法将这首词改成优美的流行歌曲呢?

这是电影《七小福》中最让我感慨的画面:七个京剧班出身的少年辞别了师傅余占元,坐上这艘小船,漂流于茫茫大海、滚滚波涛之间。那西沉的斜阳余晖将尽,就像曾经红透半边天的京剧在披头士和时尚交际舞等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只能蜷缩到白发老人的记忆中去一样

七个少年在临别时对余师傅说:

“我们已经决定去拍戏了。”

“拍戏?拍戏有前途吗?”

当师傅下意识地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少年们想到前程,仍是烟水迷茫,只得答道:

“反正都一样,试试嘛。”

而最终的结果,世人都知道,他们成功了。洪金宝、成龙、元彪……,七小福的奋斗足迹几乎填满了一代香港娱乐文化的历史,他们勇敢地放弃了一个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京剧艺术,转而投入现代工业文明下新兴的电影产业,创造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奇迹。可在他们的成功背后,京剧却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其实跟七小福少小学艺的京剧一样,也是属于某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当属于这个时代的页码被翻了过去,文化的辉煌也将注定春水东流,一去不回

作为一个长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学者,我很钦佩甚至感谢像“经典咏流传”这样的文化节目的良苦用心,但实话实说,看过了节目中演绎的许多作品,它们都遗憾地没能给我留下多少印象。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典诗词的节奏、韵律不一定能够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完美配合,削足适履的感觉总在不经意间就跳了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时代和文化的隔膜让我们无法走进古人的生活,所以当我们拿起话筒唱出那些诗句的时候,我们更像是隔着一层去唱别人家的故事,难有感同身受的共鸣体验。

看节目的这种遗憾和失望时常困扰着我,让我感到悲观:可能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唤醒属于唐诗宋词的辉煌记忆了。甚至我们最终可能不得不像七小福对京剧那样,与它相忘于江湖。但是,当蔡琴蔡阿姨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唱起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我才发现,原来枯杨生稊、老树新芽的奇迹是可能的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蔡阿姨说,“李清照的词用字都很白,很简单,但她能写出很高深的境界来”。我不太愿意用“高深”来形容这首词的境界,因为它不像《楚辞·离骚》那样洋洋千言,意象密丽,结构繁复,给你一种不明觉厉的高级感。

《如梦令》的高级感是另外的一种类型。它不是摆在台面上的,而是隐形的。就这么简简单单的40个字,明白如话。可假如你要站在讲台上以这首词为话题坚持讲它10分钟,我相信许多人都会犯难,哪有那么多话可说?这其实就是李清照的高级感——你知道她写得好,但你说不出她究竟哪里好

德京剧作家莱辛曾经写过一本名叫《拉奥孔》的书。书中写道:

艺术家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只能抓住某一顷刻。尤其是画家,他只能从某一观点运用这一顷刻。他的作品却不是过眼烟云,一纵即逝,须耐人长久反复玩味。


——《拉奥孔》

莱辛说,比如一个画家吧,他和观众沟通的媒介是静态的图画。假如画家想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可能需要许多帧胶片的配合才能讲述完整。可是画家在讲故事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胶片”,他必须从这无数连贯的“胶片”中挑选唯一的一帧。这帧图一旦展现在观众面前,便能供观众从此联想开去,补足故事的情节。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画家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手里的那一帧图只能表现故事达到高潮前的那一刻。像古希腊雕塑拉奥孔就是运用这种创作理论的典范。

拉奥孔,这个古希腊传说中的人物因为向特洛伊城的同胞泄露了希腊人在木马中暗藏伏兵的秘密而被希腊保护神阿西娜派出的巨蛇缠绕、绞死。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将雕塑的形象定格在巨蛇刚刚爬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的身子,三人因此发出呻吟微叹的时刻。

这样一来,目睹这尊雕塑的观众会进而联想到巨蛇缠绕上了他们的脖子,令他们发出声嘶力竭的惨叫,并在这个想象中随着人物命运的起伏而臻于情绪最紧张的高潮。也就是说这尊雕塑让所有看过它的人都更兴奋了起来。

可反过来,假设阿格桑德罗斯的雕塑表现的是巨蛇缠上了拉奥孔的脖子,惨叫已经响起,那么观众随之而来的联想就只能指向人物的倒毙、僵硬,这将让他们的情绪随着剧情的落幕而下滑到谷底。情绪在看完这尊雕塑之后随即下行,以至熄灭,观众会认为这样的体验索然无味。

像《如梦令》这类篇幅短促的小令,当词人用它讲故事的时候和画家作画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类似的:词人能使用的画面数量极其有限,而李清照的第一帧画面似乎就选错了。因为她说:“兴尽晚回舟”——《难忘今宵》都响起来了,再往下还让读者看什么呢?

但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一首大师的经典。大师的手笔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当我们误以为一切都已结束的时候,精彩才刚刚开始。女孩子将回家的船误划进了芙蕖丛生的河湾,她迷路了。

“争渡”,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解释说,那就是“怎渡”。该怎么渡出去呢?该怎么渡出去呢?当她一迭声发问的时候,归家的心切、迷路的焦急已经令她五内焦煎。

可她没有想到,迷路的她其实是闯入了“别人的家里”。已经在夕阳下安歇了的鸥鹭被这个莽撞的姑娘吓坏了,嘎嘎叫着,腾身飞了起来。当姑娘看到鸥鹭飞远的时候,她是什么表情?她可能被自己无意间当了这一回不速之客的遭遇逗乐了,于是忘掉紧张,笑出了声来。

我们的联想一旦随着文字的指引抵达了笑声,情绪就会随之达到高潮:这样随兴而至、自由自在的生活该是多么的美好!

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被早起的闹钟、出门时的斑马线和红绿灯、工作间里的小隔板和员工守则约束得死死的。每一条规矩都像一把枷锁,把我们固定在城市里一个不起眼的、逼仄的位置上,难道你不向往像《如梦令》里说的那样,让自由带你去追寻生活的奇遇吗?

在讲台上站了这么多年,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学文学有什么用?我总是对他们说,它能让你在身体被桎梏的时候,至少保留精神和想象的自由。别告诉我说这样的自由“没有用”。如果这没用的话,那二十几个男人在草地上抢一个破皮胆子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我们就那么心甘情愿为梅西的亿万年薪买单?

话题再说回到这首《如梦令》。在大多数人的共识里,这首小词是李清照结婚前后,旅居汴京,回忆故乡生活的作品。一个年轻的女子说起少女时代的快乐生活该是一种什么口吻?它让我想起了1985年齐豫在滚石唱片公司推出的一张名叫《回声·三毛作品第15号》的专辑,其中收录的一首歌——《七点钟》。

作家三毛的填词讲述的是她的初恋:一个慌里慌张的少女,一个初恋的约定,一次两个人的旅行:

是我是我是我
是我是我是我
七点钟 你说七点钟
好好好 我一定早点到
啊 明明站在你的面前
还是害怕这是 一场梦
是真是幻是梦
是真是幻是梦
车厢里面对面坐着
你的眼底 一个惊慌少女的倒影
火车一直往前去啊 我不愿意下车
不管它要带我到什么地方
我的车站 在你身旁……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大学时代。唱片里28岁的齐豫唱起这首歌的时候,那种青春飞扬的唱腔,惊喜和激动的口吻让我在许多个嘈杂的夜晚成功地抵御了室友们无聊的闲谈和闹哄哄的游戏声,带着对校园爱情的憧憬恬然入睡。

2003年的冬天,我在成都小天竺街的盗版碟商店里花了一块钱买了一张齐豫的唱片——那是一年前齐豫在香港红馆举行自己从艺以来的首个个人演唱会的实况录音。45岁的齐豫在红馆又一次唱起了这首《七点钟》。只是曾经那种令人悸动的天真烂漫的唱腔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舒缓而温柔的倾诉。

如果说曾经的齐豫唱出的是一个20岁的少女对生活的憧憬,那么走近知天命的年纪,经历过岁月磨洗、坎坷淬炼的她,面对生活,自然会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只可惜,年轻的我听不懂齐豫这种心境和创作风格上的转变,想当然地误以为是齐姐姐的嗓音退化了。

如果没有当年那个小小的教训,今天听到蔡阿姨唱起李清照的《如梦令》,我或许还会将同样的怪罪错加在蔡阿姨的身上——这首蔡琴版的《如梦令》节奏太过舒缓,词中的少女已经在惊叫“争(怎)渡,争(怎)渡”,蔡阿姨的唱腔仍是一片娓娓而谈的意思。

去年的8月3号,我坐在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听蔡阿姨的“好新琴”演唱会,当蔡阿姨唱起那首邓丽君的名曲《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流水能回头
请你带我走
假如流水能接受
不再烦忧……

我几乎哭了出来。网上有同好说,在其他城市的巡演中,蔡阿姨唱完这首歌曾经失声落泪。或许是歌词触动了她内心深埋的情伤。但是那一天,当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的时候,蔡阿姨却没有哭。她像一个温暖而和蔼的长者娓娓地讲了一个沉淀在回忆里的悲伤的故事。

蔡阿姨曾经说,经历就是艺人的财富。歌声唱出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能少得了哪一种?如果说那首《假如我是真的》唱出的是蔡阿姨的悲怀,那么这首《如梦令》唱出的就是她的快乐,只不过这是一种人到老境、看淡风云的恬然之乐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注意到屏幕上的歌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误会”。李清照原词的第一句,据唐圭璋先生《百家唐宋词新话》说,当作“尝记溪亭日暮”。“尝”也就是偶然的一次回忆。但蔡阿姨的歌词写作了“常”——一遍又一遍,经常地回忆。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错觉,仿佛这首《如梦令》不是易安居士青年时代的手笔,倒更像是老年之后追忆前尘时所作。要是这样,它难道不应该像45岁的齐豫再唱起《七点钟》那样云淡风轻,滤去生活的苦涩,只留下回忆的温暖吗?

李清照给了《如梦令》一帧画面,而蔡阿姨也给了李清照一帧画面。画面里的李清照从青春年少走向桑榆晚景,一千年前的词人好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她就活在那个舞台上……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安闲自在的意思
答:安闲自在,汉语成语,拼音是ān xián zì zài。二、成语出处 明·李贽《焚书·预约·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三、安闲自在的近义词与释义 1、闲云野鹤:形容生活悠闲自得,不受世俗拘束。2、逍遥自在:形容心情愉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3、闲情...

向往自由洒脱唯美句子
答:11、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也就不会向往喧闹的人群。12、我要看江川河流和日照金山,我要真正的爱与自由。13、人生不要犹豫,想去哪里就去哪里。14、我依旧待人真诚,但不寄予厚望。15、祝你,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情绪自由。16、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17、别把青春困在爱里,要永远潇洒...

表达自由快乐随性洒脱的句子
答:2、我的生活没有固定的轨迹,只有随心所欲的自在。我想要飞翔,就张开翅膀;想要休息,就安静地停留。我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决定着每一个方向,享受着每一次的自由自在。3、我向往那无边的天空,那里有我最真挚的梦想。我不愿被束缚,只想追求自由,去那广阔的世界里畅游。我要像风一样洒脱不羁,把...

浪荡不羁的意思是什么
答:浪荡不羁成语应为放荡不羁。放荡不羁,拼音【fàng dàng bù jī】;【解释】: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出处】:《晋书 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解释】:年轻时以才学闻名,而放荡不羁,州府征召他都不去。【语法】:动宾式;作定语、...

随性洒脱的句子八个字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向往这种随性洒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想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不想被繁琐的规矩所限制。他们只想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如,有的艺术家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他们不受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自由地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灵性和创造力,让...

形容一个人放荡不羁是什么意思?(褒义词)大神们帮帮忙
答:不羁是指不受束缚管制。形容一个人放荡不羁,用于褒义的话,那么意思是此人行为举止不受世俗规矩影响,不受任何管理束,活得洒脱自在,只遵从内心的声音,不拘小节。看似玩世不恭,但却有真性情。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这首诗句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意境。孤云和野鹤,两个自然元素的结合,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满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从字面意思上看,孤云和野鹤都是自由自在的象征,它们不受人间的束缚,飘然于天地之间。诗人用...

描写放荡不羁的词语
答:形容宝贵者放荡不羁的生活。 3.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4. 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5. 骄奢淫逸】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关于想摆脱世俗烦扰的诗句
答:2.形容向往自由生活,不被世俗困扰的诗句有哪些 1、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周敦颐《对莲》释义:可笑那些贪图荣华的人,我想对着这些美好的莲花做个出世的仙人。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释义: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3...

向往自由的人不该被世俗牵绊是什么意思
答:不受外界牵绊,坚持自己的原则。朝着自由的勇气的人不应该受到外界的牵绊,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朝着自由的渴望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代表着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