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 田) 勘查史

作者&投稿:林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矿田的研究历史~

冷水坑矿田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银矿田,在国内及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几十年来先后接待了大批领导和专家学者来矿田参观考察: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温家宝曾于1985年4月8日来冷水坑矿田视察工作(图1.2)。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图1.3)、宋瑞祥(图1.4),江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图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院士(图1.6)、吴淦国教授(图1.7),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图1.8)、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图1.9)等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先后来矿区参观考察。

图1.2 1985年4月8日,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温家宝来队视察


图1.3 2009年9月2日,全国政协原常委、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前左二)来队考察


图1.4 1998年1月11日,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右四)来队视察


图1.5 2008年8月26日,江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中)到贵溪冷水坑银海矿业公司考察


图1.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瞿裕生院士(前右)在刘建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前左)陪同下进行野外典型矿床研究


图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教授(右)与912队徐贻赣队长(左)在井下研究矿床构造


图1.8 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左一)带领研究团队在井下进行矿体构造研究


图1.9 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右)在矿区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级地勘队伍对冷水坑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活动,冷水坑矿田历经近50年的地质找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勘查成果(图1.10 至图1.13)。自1966年秋,原地质部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现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以下简称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以来,一直在矿田进行勘查工作,同时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春地质学院、江西省地质局调研大队及实验测试中心、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力学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912队所属地质科综合组、912队典型矿床研究室及区划组、物化探分队、区调分队等单位,在矿田内、外开展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手段的大量地质工作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冷水坑矿山作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先后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1.14,图1.15)、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同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图1.10 20世纪80年代的912队“三八”女子钻机组


图1.11 1990年,《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承包矿段银(铅锌)矿勘察报告》通过储委评审


图1.12 物化探分队职工正在进行野外电法测量


图1.13 912队历年矿产勘查获奖成果


图1.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左)、张达(右)教授与912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细荣(中)在矿区调研


图1.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明跃教授带领研究生与912队董光裕副队长及技术人员交流

1966年起至今,912队一直在矿田及外围进行勘查工作。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对银路岭一带铅锌矿开展普查找矿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银路岭—银珠山一带发现了多处采矿古老窿、废石堆、加工场地及古炼渣等采矿冶矿遗迹。随后发现了含铅锌矿的破碎带及铅锌矿脉。
1969年1月—1970年年底,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了普查。
1971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971)获得铅锌金属储量9万t,伴生银220t,并提出银路岭铅锌矿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1973年,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1:20万“光泽幅”区域地质调查、土壤、水系重砂、航磁测量,提供了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1974年,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在冷水坑地区内具有寻找斑岩型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1975年夏,912队再到该区开展找矿工作,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
1975~1984年,找矿工作重点从以寻找脉状铅锌矿转为以寻找斑岩型铅锌银矿为主,逐步对近2km2范围的冷水坑矿田开展勘查工作。
1978~1988年,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中心对矿田矿床物质组分及矿石技术加工选冶性能等,分阶段进行了初步及详细研究。并结合矿田的勘查工作,在矿田及其外围开展了一些物化探工作。
1978~1983年,912队物探分队在冷水坑矿田及外围完成了1:5万“湖石幅”(912队,1978~1983)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重砂测量等工作。配合该图幅的区调进行的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出了重砂扩散晕64处,地磁异常7处,土壤化探异常8处。在此期间,在区内还开展了1:1万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定了地磁(ΔZ)异常3处,土壤化探异常4处。这些基础地质工作不仅为研究矿田区域地质背景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同时据此进行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初步总结和研究;对矿田及外围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79~1982年,由912队与长春地质学院合作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912队,1982),总结了矿区地球化学规律,为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及矿体连接对比提供了依据。
1982~1984年,912队专题组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地区银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区划(1:5万)研究》(912队,1984)。
1984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912队,1984),获铅锌矿金属储量465万t,伴生银近6000t,其中获得D级+地质储量铅186万t,其中D级150万t;锌279万t,其中 D 级224万t;伴生银6397t,镉15793t、金49.52t。初步证实了冷水坑矿田为一特大型中低品位、矿化均匀、变化稳定、埋深较浅、易采易选的斑岩型铅锌矿床。
1983~1992年,查证了下鲍、营林、银坑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层控热液型银矿床(伴生金、银、硫,具中型远景)。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相继发现了下鲍、营林菱铁矿型银铅锌矿床,进而根据有用矿物不同组合及不同矿床类型将矿田划分为鲍家斑岩型银铅锌矿区、银路岭斑岩型及脉型银铅锌矿区、银珠山斑岩型及脉型硅化破碎带型金银多金属矿区、营林碳酸盐型银铅锌矿区,组成了多位一体的特大型冷水坑贵金属有色金属矿田。
1985年5月,地质矿产部在冷水坑矿田组织召开了全国火山岩型金、银矿经验交流会议,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先生主持会议。
1985~198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技术经济研究室联合组成专题组,对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进行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工作,提交了《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报告》(912队,1979~1982),肯定了银(铅锌)矿的经济价值。
1988年,912队提交了《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987),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C+D级银金属量664t、铅+锌金属量13.42万t;并提交了银路岭矿区103~112线0m标高以上勘探报告,获得C+D级储量银664t,铅53 412t,锌80 847t;伴生银53t,镉550.4t。同时完成了《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912队,1986~1988)研究报告。
1990年,912队提交了《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1990),经赣地发[1990]095号文批准C+D级银金属量3336t,其中C级2033t,共生铅锌143万t。
1990年5月,912队对鲍家矿区100~108线+180m标高以上,120~130线+50m标高以上范围银矿承包矿段进行了勘探。
1990年6月~1994年7月,912队矿研室对冷水坑矿田进行典型矿床研究。1992年提交了《冷水坑银矿地质研究报告》(912队,1992);1994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912队,1994),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B+C+D级银金属量806t,其中B级25t,共生铅锌B+C+D级铅金属量35 644t,锌53 223t;表外银矿C+D级银金属量143t,共生铅锌C+D级铅金属量10 349t,锌15 562t,伴生金525 kg,伴生硫21.51万t。铅+锌金属量20.37万t。
1994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金溪枫山埠-贵溪冷水坑多金属成矿区划报告》(912队,1994)。
在开展冷水坑矿田勘查工作期间,912队对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陆续开展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土壤测量、磁法测量、槽探、钻探等工作,1990~1991年对该区开展了普查工作,主要对矿区东部斑岩型矿体进行探索,获得银(铅锌)D+E级银金属量26.6t、铅637.22t、锌175.73t。
1995年,912队内部编制了《江西省贵溪县下鲍矿区银铅锌普查报告》获 D+E 级银金属量1585t。
2000~2001年,该区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江西贵溪银坑-金溪饶家山银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调查评价”范围,通过大量调查工作,在冷水坑矿田及外围圈出了麻地(AP1)、碧溪北(AP2)和冷水坑矿田(AP3)、小源(AP4)4个综合化探异常,并圈出了阳泗坂、银珠山、麻地、碧溪、银坑等5个地磁低缓正异常。AP3异常为冷水坑矿田分布范围,阳泗坂地磁低缓正异常与下鲍矿区主矿体重叠较好。勘查区内麻地(AP1)、碧溪北(AP2)综合异常与冷水坑矿田(AP3)综合异常相似,具有各元素重合性好、强度大、峰值高等特点,另外麻地地磁低缓正异常与AP1异常呈重叠之势,上述异常显示了区内具有良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2000年,进一步加强了对F2推覆构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 F2推覆构造不是向北西凸出的“弓”形,而是继续向北延伸,并在距离矿田北面20 多千米的“鬼谷子洞”发现F2推覆构造,冷水坑矿田向北东方向寻找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的构想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翟裕生院士来912队指导找矿工作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认为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寻找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有较好的前景。2005年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冷水河以北的小源村西施工了ZK13906 探索钻孔,2005年5月设计批准实施,该孔于2005年11月26日终孔,在穿过F2推覆构造后,在下侏罗统火山岩中见有两层厚度较大、品位较富的层控热液型铅锌银矿体,矿石类型与下鲍矿区相类似。该孔的施工及见矿,为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1~2003年,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下鲍矿区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勘查取得了重大成果。探获资源/储量122 b+333银金属量1182t,其中122 b基础储量688t;低品位银(333)81t,伴生银(333)84t。共生铅锌金属量:银矿石中共生铅82 447t、锌107 900t;低品位银矿石中共生铅14 891t,锌26 435t;铅锌矿石中铅62 842t,锌83 426t。伴(共)生金属量2931 kg,共生铁锰矿石量1010.62万t,以及伴生硫466 906t,镉1415t。
2002年,912队对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开展了详查工作,进一步扩大了银铅锌的储量,而且在矿区首次发现了金矿体,为矿区乃至整个矿田的找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03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采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3),经赣地矿办发[2003]35号文、赣国土资认储字[2003]113号文批准资源/储量(122b+333)银金属量640t,铅+锌金属量35.70万t。
2004年,912队完成了《下鲍银铅锌矿详查报告》(912队,2004)和《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 线详查报告》(912队,2004),2006年由江西银海矿业公司建成日处理矿石量1000t的采矿厂,开发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这也是目前的主要开采矿区。
2003~2006年,银珠山矿区铅锌银(金)矿详查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由912队组织实施,并于2003年7月申报立项。野外工作于2004年初启动,2006年3月结束。2006年年初,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野外验收,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成果给予了好级评价。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以赣国土地勘函[2009]11号文印发《“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中间报告”评审意见》予以通过。
2005年8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5)。
2006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6),经赣国土资储备字[2006]005号文、赣金林储审字[2006]005 号文批准资源/储量(333)铅+锌金属量5.07万t,伴生银金属量69t。
2006年6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银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通过综合研究在区内首次发现了厚度较大并与下鲍矿区相似的银铅锌矿体,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对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为在冷水坑矿田(老矿区)部署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及外围找矿方向工作汇报》(912队,2008)和《冷水坑银矿田地质介绍》(912队,2008)。
2006~2009年,912队与江西省三明市天潭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对银珠山矿区内的北部(小源矿区)进行了详查。200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2009年7月22日以赣金林储审字[2009]033号文对该报告的资源储量给予了备案。同年还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
2007年,912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任务为以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田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该矿田成矿的三维成矿模式,在综合物、化、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该区的找矿模型,用以指导冷水坑矿田隐伏矿床(体)预测和区域上的找矿工作。
2011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储量汇总》(912队,2011)。
目前,912队对冷水坑矿区外围成矿预测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首批圈定麻地-燕山、五里山-东岗山、闽坑-岭西、熊家山4个主要银铅锌矿成矿预测区。经过钻孔验证,在冷水坑矿区东北部的麻地地区初步发现一大型银铅锌矿床,为冷水坑矿区查找后续资源,扩大矿产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冷水坑矿田的发现到现今,历经“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找矿阶段。
(1)“脉带型”铅锌矿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主要成果为《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银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1971)。
(2)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
1975年,912队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并于1982年结束铅锌矿详查。主要成果有《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84),《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1982),《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 《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1990),《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1994),《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2005)。
同时,层控热液型找矿工作亦有所进展。
(3)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
1983年开展银矿普查,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截至2002年,除已知矿区外,区内普查找矿的新进展、新发现不断涌现。查证了下鲍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铅锌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营林层控热液型银矿床,新发现银坑层控热液型富铅锌矿床,伴生银、金等,具中型规模远景。
主要成果有《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1986~1988),《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采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2003),《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2006),《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2006),《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2007),《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2009),《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2009)。

冷水坑矿田的开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民间根据铅锌矿的野外露头进行小规模的地表开采和冶炼活动,在银珠山的南侧山坡面上至今仍然保留有古代的矿洞遗址(见图1.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进行,为大规模开发冷水坑矿田奠定了基础。
1989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南昌公司与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合建国营贵溪银矿,一期工程开采对象为银路岭矿区。矿山于1991年正式投产,1995年形成日处理矿石500t,年处理矿石16.5万t的贵金属采选能力。
1998年,成立了股份制贵溪冷水镇铅锌矿,开采对象为银珠山矿区,于2004年正式投产,年产矿石量3.0万t。
2004年,在原国营贵溪银矿的基础上,改制成立了贵溪鲍家矿业公司,承接原贵溪银矿部分业务,开采鲍家矿区,日处理矿石500t。
2003年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深圳瀚尔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贵溪银海矿业公司,开采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下鲍矿区矿石储量660多万t,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为20多年。矿石全部由井下开采,矿山2003年年底完成了土地征用、矿山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估、安全生产预评估等前期工作,2004年年初开始进行矿山基建,截至2006年年底,矿山基建工作基本结束,矿山竖井提升系统、斜井通风系统、矿山破碎磨浮系统、尾矿库与循环水利工程正常运行。选厂一系列生产线(500t)于2005年10月验收投产,二系列生产线于2006年年底安装验收试生产。目前日处理矿石1000t,年采选矿石33万t,为冷水坑矿田的主要中大型有色金属矿山,这也是目前的主要开采矿区。(图1.16至图1.22)。

图1.16 江西银海矿业公司下鲍矿区外景图


图1.17 下鲍矿区主矿井


图1.18 下鲍矿区井下160m运输巷道


图1.19 下鲍矿区选矿厂粗磨车间


图1.20 下鲍矿区选矿厂球磨车间


图1.21 下鲍矿区选采车间


图1.22 下鲍矿区尾砂库

花牛山铅锌矿是一个老矿山。明代、清代以来,一直作为银矿开采,是一个具一定规模的矿山。新中国成立后,曾三度在该区开展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

1955 ~ 1958 年甘肃省地矿局花牛山地质队对铅锌矿床进行了普查勘探。普查工作主要集中于花牛山铅锌矿一矿区二、三、四矿带和三矿区。以 80m ×40m 勘探网度对一矿区三、四矿带、三矿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普查勘探,9 ~21 线矿化集中地段加密至 40m ×40m。对一矿区二矿带和二矿区东端地表矿化显著地段亦进行了较详细的评价,但控制范围十分有限。本阶段通过详细普查勘探和补充勘探,共获得 C + D 级表内储量: 铅 188496t、锌84726t、银 565t。

1983 ~ 1987 年,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队对花牛山矿田进行了普查工作,重点对花牛山铅锌矿三矿区和花西山金矿点进行了详细的普查与评价工作,同时,对一、二矿区中深部含矿性进行了了解。通过工作,在三矿区新增 D 级储量铅 13275. 9t、锌 9258t、银 88523. 5kg、金195. 7kg。但由于三矿区矿体规模较小,延伸不稳定,勘探工程网度无法对矿体进行有效控制,探求的储量级别与实际差别较大,如第 4 勘探线 6 号矿体,地表因第四系覆盖较厚,探槽未揭露到基岩,深部有2 个钻孔控制见矿,在圈连矿体时,参考东侧走向方向200m 地表有氧化矿体露头,直接连到地表,该矿体原圈定17 万 t 铅锌矿石量,采矿时仅采出不足 2 万 t。一、二矿区施工的10 余个中深钻孔见矿均不佳,由此得出“一、二矿区铅锌矿化向深部减弱,成矿条件不利,400m 以下出现重要工业铅锌矿体的可能性很小,扩大矿床远景无新进展”的结论。

1988 ~ 1989 年甘肃省地矿局酒泉地质调查队对第二轮普查期间发现的花牛山金矿点、花西山金矿点和花黑滩钼矿进行了以金、钼为主的详查工作,圈出金银矿体 37 个,求得 C +D 级储量: 金 882. 57kg、伴生银 2501. 8kg,钼 2. 43 万 t。由于工程控制不够,所求得的储量均未获得批准。

近几年,矿山企业亦投入了一定的深部探矿工程,获得了部分新增资源量。各阶段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见表 2 -1。

矿山数十年的开采结果表明,各勘查阶段基本上对第一矿区的二、三、四矿带铅锌赋含情况,对第二矿区东端地表矿化显著地段储量大体搞清,提交的储量可靠性较高,达到了当时普查或勘探工作任务要求。但对三矿区的铅锌矿、花黑滩钼矿、花西山金矿和花牛山金矿虽做了应有的控制,但由于投入力度所限,勘查深度及外围工作显得较薄弱。同时,由于受矿床成因认识所限,各矿床( 点) 提交的储量与矿田内远景储量相比就显得有些保守。近年来,矿区边采边探不断有新增储量可证实这一点。

表 2-1 量往地勘工作主要实物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一览表

正如各勘查阶段提交的地质报告中所指出的,花牛山铅锌矿、花黑滩钼矿和花牛山金矿勘探工作尚存在着一些不足( 详见后) 。

对于花牛山矿床及其矿田的针对性科研工作以往甚少,成果寥寥。然而在此须提及的是甘肃地矿局研究所于 1985 年开展的《花牛山有色金属矿床及其外围找矿方向》专题研究。

关于矿床成因,该报告是这样描述的: “花牛山铅锌矿是在中奥陶统沉积时,由火山作用( 喷溢为主) 从深源带来一些物质,在生物硫和铅的参与下,形成矿源层。其后在华力西期,由于大规模同熔型花岗岩浆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热源,又带来新的物质,由岩浆水和渗流的雨水混和形成高盐度的成矿溶液对矿源层进行改造,使铅锌等活化迁移,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成为火山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层控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同时在华力西晚期钾长花岗岩侵位时,在其外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化、铁铜矿化以及热液型金矿化等,从而构成花牛山地区多矿种、多成因的成矿系列”。进而指出该带是一个寻找花牛山式火山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远景区( 带) 。并提出了 6个找矿预测区。从上述可以看出,该研究成果对于花牛山铅锌矿床的成因虽关注到同生阶段含矿坯胎( 矿源层) 的形成,但仍过分强调了后期岩浆热液改造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