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 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

作者&投稿:乐正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一 表示自己有胸怀,有气度 二 自认为是文明的军队,不会无故杀戮不携带武器的人员。 三 军人、武士的尊严:对不携带武器的敌人不会主动进行攻击。 四 只有疯狂且仇恨到极点才会对敌军使者下手。 五 虽然双方在进行战争,但是必要时敌对双方还是需要进行交流、协作和谈判的,杀掉敌军使者,就是断绝了敌我双方的联系。 五 自己也会派遣使者送消息或者礼物给对方,如果斩杀敌人使者,自己方面的使者肯定也会遭敌人斩杀。

采纳哦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此词指的是两军在作战期间,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使”即“使者”。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规矩来源: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后世流传下来的交战规则主要只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舟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9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上一年刚被楚军打败,不敢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国,被郑国抓起来交给楚国。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扬不同意。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可是当解扬来到了望城中的楼车上,就大声疾呼,说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大怒,解扬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他回晋国。长期围困而无战果,楚庄王打算退兵,可申舟的父亲拦在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国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申舟父亲建议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来谈判。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贵军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证做到。第二天报告了楚庄王,楚军真的退30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保证不再互相欺瞒,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到楚国居住。
后世将这一交战规则称之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两国使节以礼相见的故事是“彭城相会”。450年南朝刘宋与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先胜后败,战略据点彭城被包围。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队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举打过长江,派出李孝伯为使节进彭城劝降。刘义恭派了张畅为代表与李孝伯谈判。两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赠送礼品,尽管处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他们在谈判中却仍然是文质彬彬、礼貌周全。这次谈判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可双方的礼节及言辞,一直被后世誉为战场佳话。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这个原因古代两军在交战过程中,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使”即“使者”。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得很少。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像东汉末年,赤壁大战时的曹操,斩杀了吴国的信使;东周春秋末年,吴越大战时,勾践杀了吴国的信使;还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之前,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信使。

靖难之役

所以斩来使一般有以下几点:

1.有可能和强横的敌人作协商,可敌人不识抬举,非要开战。如明朝时期平定四川都掌蛮,都掌蛮倚仗巴蜀天堑为祸,蜀王派人招安,而都掌蛮不识教化斩了来使。

2.表示暴怒,也就是所说的没有回旋的余地,表明决心。

3.彰显国威,以示自己的强大,比如叛军,或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之类的。

作为使者,他来敌营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招降敌人,要么投降敌人。可是不管怎么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量减少伤亡,以最小代价达成意愿。

你想想看,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动刀枪呢?

如果斩了呢?那就那就是没得谈了。

来使

仔细想想就知道,斩了来使就等于跟对方表明了态度:这事儿没得商量,少废话,战场上用刀枪说话。



信使是古代交流的必要条件,如果杀了信使,就没人再派信使去你军中,到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杀了就是不遵守规则 反正也不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