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作者&投稿:裴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有哪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
  1Ⅰ-1苗族古歌
  2Ⅰ-2 布洛陀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
  4Ⅰ-4牡帕密帕
  5Ⅰ-5刻道
  6Ⅰ-6白蛇传传说
  7Ⅰ-7梁祝传说
  8Ⅰ-8孟姜女传说
  9Ⅰ-9董永传说
  10Ⅰ-10西施传说
  11Ⅰ-11济公传说
  12Ⅰ-12满族说部
  13Ⅰ-13河西宝卷
  14Ⅰ-14耿村民间故事
  15Ⅰ-15伍家沟民间故事
  16Ⅰ-16下堡坪民间故事
  17Ⅰ-17走马镇民间故事
  18Ⅰ-18古渔雁民间故事
  19Ⅰ-19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20Ⅰ-20谭振山民间故事
  21Ⅰ-21河间歌诗
  22Ⅰ-22吴歌
  23Ⅰ-23刘三姐歌谣
  24Ⅰ-24四季生产调
  25Ⅰ-25玛纳斯
  26Ⅰ-26江格尔
  27Ⅰ-27格萨(斯)尔
  28Ⅰ-28阿诗玛 巢湖民歌
  29Ⅰ-29拉仁布与吉门索
  30Ⅰ-30畲族小说歌
  31Ⅰ-31青林寺谜语
  民间音乐
  32Ⅱ-1左权开花调
  33Ⅱ-2河曲民歌
  34Ⅱ-3蒙古族长调民歌
  35Ⅱ-4蒙古族呼麦
  36Ⅱ-5当涂民歌
  37Ⅱ-6巢湖民歌
  38Ⅱ-7畲族民歌
  39Ⅱ-8兴国山歌
  40Ⅱ-9兴山民歌
  41Ⅱ-10桑植民歌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
  43Ⅱ-12中山咸水歌
  44Ⅱ-13崖州民歌
  45Ⅱ-14儋州调声
  46Ⅱ-15石柱土家啰儿调
  47Ⅱ-16巴山背二歌
  48Ⅱ-17僳僳族民歌
  49Ⅱ-18紫阳民歌
  50Ⅱ-19裕固族民歌
  51Ⅱ-20花儿
  52Ⅱ-21藏族拉伊
  53Ⅱ-22聊斋俚曲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
  55Ⅱ-24川江号子
  56Ⅱ-25南溪号子
  57Ⅱ-26木洞山歌
  58Ⅱ-27川北薅草锣鼓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61Ⅱ-30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62Ⅱ-31彝族海菜腔
  63Ⅱ-32那坡壮族民歌
  64Ⅱ-33澧水船工号子
  65Ⅱ-34古琴艺术
  66Ⅱ-35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乐
  68Ⅱ-37唢呐艺术
  69Ⅱ-38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70Ⅱ-39辽宁鼓乐
  71Ⅱ-40江南丝竹
  72Ⅱ-41海州五大宫调
  73Ⅱ-4嵊州吹打
  74Ⅱ-43舟山锣鼓
  75Ⅱ-44十番音乐
  76Ⅱ-45鲁西南鼓吹乐
  77Ⅱ-46板头曲
  78Ⅱ-47宜昌丝竹
  79Ⅱ-48枝江民间吹打乐
  80Ⅱ-49广东音乐
  81Ⅱ-50潮州音乐
  82Ⅱ-51广东汉乐
  83Ⅱ-52吹打
  84Ⅱ-53梁平癞子锣鼓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
  86Ⅱ-55河北鼓吹乐
  87Ⅱ-56晋南威风锣鼓
  88Ⅱ-57绛州鼓乐
  89Ⅱ-58上党八音会
  90Ⅱ-59冀中笙管乐
  91Ⅱ-60铜鼓十二调
  92Ⅱ-61西安鼓乐
  93Ⅱ-6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94Ⅱ-63回族民间器乐
  95Ⅱ-64文水鈲子
  96Ⅱ-65智化寺京音乐
  97Ⅱ-66五台山佛乐
  98Ⅱ-67千山寺庙音乐
  99Ⅱ-68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100Ⅱ-69武当山宫观道乐
  101Ⅱ-70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102Ⅱ-71南音
  103Ⅱ-72泉州北管
  民间舞蹈
  104Ⅲ-1京西太平鼓
  105Ⅲ-2秧歌
  106Ⅲ-3井陉拉花
  107Ⅲ-4龙舞
  108Ⅲ-5狮舞
  109Ⅲ-6花鼓灯
  110Ⅲ-7傩舞
  111Ⅲ-8英歌
  112Ⅲ-9高跷
  113Ⅲ-10永新盾牌舞
  114Ⅲ-11翼城花鼓
  115Ⅲ-12泉州拍胸舞
  116Ⅲ-13安塞腰鼓
  117Ⅲ-14洛川蹩鼓
  118Ⅲ-15兰州太平鼓
  119Ⅲ-16余杭滚灯
  120Ⅲ-17土家族摆手舞
  121Ⅲ-18土家族撒叶儿嗬
  122Ⅲ-19弦子舞
  123Ⅲ-20锅庄舞
  124Ⅲ-21热巴舞
  125Ⅲ-22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126Ⅲ-23苗族芦笙舞
  127Ⅲ-24朝鲜族农乐舞
  128Ⅲ-25木鼓舞
  129Ⅲ-26铜鼓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
  131Ⅲ-28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
  136Ⅲ-33卡斯达温舞
  137Ⅲ-34㑇舞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
  139Ⅲ-36彝族葫芦笙舞
  140Ⅲ-37彝族烟盒舞
  141Ⅲ-38基诺大鼓舞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
  143Ⅲ-40土族於菟
  144Ⅲ-41塔吉克族鹰舞

  还有好多啊...你自己去看看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

1、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2、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4、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6、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7、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

8、《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扩展资料: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会议上,意大利南部负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萨制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滩头年画

百度百科-江永女书

百度百科-南京云锦

百度百科-西安古乐

百度百科-南音



1、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现喀什市古则尔社区下属的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是世世代代从事土陶作业的地方。这里的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这种粘土制陶,不经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状,再涂以不同颜色,烧成光泽美观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县也是维吾尔族制陶的重要地区,长期以来其制品远销南疆各地。其产品造型精美、古朴,具有典型的维吾尔风格。英吉沙的土陶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类,都以黄泥制坯,素陶是直接烧制的,琉璃陶则成坯施釉后再烧。因釉料有铝、黑铁渣、石英石、红土等不同成分,故烧成后有深绿、浅绿、棕色、白色、土黄、土红、奶黄等颜色。

2、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

3、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 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4、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5、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之上,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

参考资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

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

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2006年5月20日,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



我国有哪些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1、昆曲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起源于14世纪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改良,流行于全国。昆曲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2、皮影戏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百度百科
答:1、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有着3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成熟、活着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2、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昆曲不仅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不仅有文的一面,也有武的一面。它历史悠久,...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1. 昆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形式,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26. 呼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 羌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8.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 京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31. 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

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孟姜女传说...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百度百科
答:1、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2、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昆曲,不只有雅的一面,其实昆曲也有它俗的一面,它不只有文的一面,它也...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了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1.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它通过挑经显纬的技艺,展现了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2006年,苏州缂丝...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1、昆曲,起源于明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唱腔艺术性强,对多种戏剧剧种有着深远影响,包括川剧和京剧。昆曲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元素,成为京剧演员培训的基础。2、铁画,又称铁花,是安徽芜湖独有的工艺品。以低炭钢为原料,通过锻造和焊接技术制作成各种装饰画。铁画结合了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答:作为独奏乐器,古琴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古琴艺术不仅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的独奏形式,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指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