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什么是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作者&投稿:终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与它有什么关系?~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商品经济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是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次,二者又是矛盾的,表现在: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对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交换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就是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价值是基础,是内容,而价格是形式。

(三)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抛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劳动过程或两次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的凝结,是质与量的统一。个别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变化;其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第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所决定。劳动熟练程度是由劳动经验和劳动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所决定的。

3�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5�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它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与单位的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表现在:一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的私事;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卖出一部分,或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私人劳动就会有一部分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另一种商品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作为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对立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互相依存和互为条件的;另一方面,二者又是互相对立和互相排斥的。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与之相交换的商品上,这一系列商品就是特殊等价物。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在某一种与它们相交换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在价值形式(如1只羊=2把石斧)中处在等号右边充当另一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即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如2把石斧,称做等价物,而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本质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它与一般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有:

1�价值尺度

(1)含义。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和价格标准。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多种商品大小不同的价值量,在技术上就需要用一定量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并把它分为若干等份。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被称为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作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出现了新的形式 ——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商品流通。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从而促进了铸币和纸币的产生。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3)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3�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购买任何商品,因而货币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商品赊购到期偿还货款,以及支付租金、工资、利息、税款时,货币所起的作用。

5�世界货币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三、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概括地说,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但受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影响,当供>求时,价格<价值;当供<求时,价格>价值。

(二)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同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表现在: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二)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

1�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1)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价值规律(law of valu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特点及本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
  (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

三、客观要求及其表现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不等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不等量的个别价值。但是,商品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对于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只承认同一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各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从个别的商品交换来看,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恰好相等,它们的价格恰好都与其价值相符,是不常见的。但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商品交换必然趋向于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必然趋向于与其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中自发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并不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生产同类商品,不知道有多少同类商品进入市场,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多少。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多数的情况是商品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卖出自己手中的商品,不得不削价竞争,导致商品的价格跌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那种商品,也不得不互相竞争,在市场上抬价收购,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到价值以上。但是,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都是不能持久的。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必然导致那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逐渐与价值接近。同样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获利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必然导致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促使价格回升,逐渐与价值接近。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这种现象正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时说:“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四、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价值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只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当商品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以后,人们才有可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逐步地发现价值规律。
  第一个对价值规律作出比较系统的论述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的第1篇第7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论述了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指出市场价格会受供求影响而上下波动,但自然价格起着“中心价格” 的作用。各种意外的因素会把商品的市场价格抬到自然价格以上或强抑到自然价格以下,但不管有什么障碍,市场价格终究会被吸引趋向于接近自然价格。斯密的这些论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他的自然价格虽然实际指的是价值,但在说明自然价格时,却离开了劳动价值论,不用劳动耗费来说明,而认为由生产费用所决定,即由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所决定。所以,斯密并没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弄清楚价值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对价值规律作出科学的阐述。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章《论价值》中说:“商品的价值或这个商品所能交换的任何其它商品的量,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必要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一劳动的报酬多少。” 他否定了斯密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的错误观点,坚持商品价值仅仅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原理,并且第一个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但是,李嘉图不能明确分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并且错误地把社会必要劳动量说成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所以他不能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怎样能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继承、批判和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理论。他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论证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他研究了商品价值量形成的规律,对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作了精确的论证,并且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如同万有引力一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表现形式。他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深刻地研究和周密地阐明了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并且研究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化形态,揭示出: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也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总之,有关价值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最终地确立的。


五、作用
  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筛子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商品是指:劳动产品,其可以用来进行交换,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交换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具有物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收入。

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关系。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货币符号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什么是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产生的必然性?3、什么是货币?本质...
答:”这些定义都没有科学地抓住货币的本质,但对于货币经济分析也有一定的可用之处。不同的学说虽有其合理内涵,但都没能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概括货币,从而导致在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着“货币拜物教”。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从多角度定义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及资本拜物教观点。_百度...
答:【答案】:答案:(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2)货币拜物教是指人们把货币当作神来祟拜的一种原始的宗教迷信。...

马克思是如何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起源的?
答:关于货币起源和本质的理论,在《资本论》第1卷中得到了完整、准确而集中的阐释。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商品及其二重性,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于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又是由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正是通过对...

在马经中为什么商品用W表示,货币用G表示
答:因为马经指的是德国的卡尔-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所以在德语中,W指的是Waren,意思是商品,G指的是gold,意思是金子,指代货币。相关介绍: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

价值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这种观点中的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表现。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马克思还...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答:从起源上看,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经济范畴,至今已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马克思说,“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我们要想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就必须弄清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商品怎样成为货币...

小王花了5元买了一瓶水,得到了商品的价值吗
答:小王花了5元买了一瓶水,得到了商品的价值。小王买了一瓶水,付了5元钱,在这一过程中,5元钱执行了货币的职能。商品价值,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时,一定商品量交换货币的多少。单位商品量交换货币的多少是单位价值(单价),非单位数量交换货币的多少是总价值(总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单价)是...

货币的价值是什么
答: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

什么是价值形式,马克思为何论述价值形式
答:麻布的价值得到表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上衣则用自己的使用价值表现麻布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价值形式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马克思为何论述价值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

名词解释什么是价值和价格?
答:在用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如果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同等程度地降低,则价格不会变化;如果商品价值下降的幅度小于金属货币价值下降的幅度,则价格会提高。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这里所说的价值量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