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知识

作者&投稿:阿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1)20200203

1.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5.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6. 《孙权劝学》有哪些通假字?
7. 《孙权劝学》有哪些古今异义的字词?
8. 《孙权劝学》有哪些一字多义的字词?
9. 请归纳《孙权劝学》所涉及的作者的简介。
10. 《孙权劝学》一文的主要内容内容和主旨分别是什么?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无标点。标点为后人加上。)
[编辑本段]二、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初:当初,当时。
3、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6、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7、辞:推辞。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经书。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11、博士:古代学官名。
14、涉猎:泛览。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
19、及:等到
2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1、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2、非复:不再是
23、更:重新
24、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25、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6、见事:认清事物。见:认识、认清。
27、但:只,仅
28、孰若:哪个像
29、谓:对……说
30、就:从事
31、遂:于是,就
3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
33、何:为什么
3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5、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6,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7,何:为什么
乃:于是,就
始:开始
与:和
论:讨论
议: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复:再
即:就
何:为什么
拜:拜见
遂:于是,就
就:靠近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3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及:等到......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本文第一个见:了解
第二个见:认清事物
过:到,经过
[编辑本段]三、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很多事务来推辞孙权的劝说。孙权说:“又不是想让你成为有学问的学者,只不过应当广泛阅览,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军中事务多,那个像我一样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自己有很多收益。”于是吕蒙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是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就更加另眼相看,长兄看到事物的变化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告别。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学参考

1、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3、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编辑本段]六、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编辑本段]八、关于当涂的解释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我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司马光用字,极其精炼。不会多用一个字的。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应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道理
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意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无标点。标点为后人加上。)
[编辑本段]二、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初:当初,当时。
3、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6、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7、辞:推辞。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经书。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11、博士:古代学官名。
14、涉猎:泛览。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
19、及:等到
2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1、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2、非复:不再是
23、更:重新
24、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25、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6、见事:认清事物。见:认识、认清。
27、但:只,仅
28、孰若:哪个像
29、谓:对……说
30、就:从事
31、遂:于是,就
3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
33、何:为什么
3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5、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6,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7,何:为什么
乃:于是,就
始:开始
与:和
论:讨论
议: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复:再
即:就
何:为什么
拜:拜见
遂:于是,就
就:靠近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3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及:等到......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本文第一个见:了解
第二个见:认清事物
过:到,经过
[编辑本段]三、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很多事务来推辞孙权的劝说。孙权说:“又不是想让你成为有学问的学者,只不过应当广泛阅览,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军中事务多,那个像我一样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自己有很多收益。”于是吕蒙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是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就更加另眼相看,长兄看到事物的变化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告别。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学参考

1、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3、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编辑本段]六、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编辑本段]八、关于当涂的解释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我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司马光用字,极其精炼。不会多用一个字的。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道理
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意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回答的已经很完整了,你也可以自己去查一下,最好是自己思考一下。

[编辑本段]一、原文
(原文无标点。标点为后人加上。)
[编辑本段]二、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初:当初,当时。
3、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6、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7、辞:推辞。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经书。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11、博士:古代学官名。
14、涉猎:泛览。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
19、及:等到
2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1、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2、非复:不再是
23、更:重新
24、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25、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6、见事:认清事物。见:认识、认清。
27、但:只,仅
28、孰若:哪个像
29、谓:对……说
30、就:从事
31、遂:于是,就
3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
33、何:为什么
3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5、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6,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7,何:为什么
乃:于是,就
始:开始
与:和
论:讨论
议: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复:再
即:就
何:为什么
拜:拜见
遂:于是,就
就:靠近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3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及:等到......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本文第一个见:了解
第二个见:认清事物
过:到,经过
[编辑本段]三、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很多事务来推辞孙权的劝说。孙权说:“又不是想让你成为有学问的学者,只不过应当广泛阅览,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军中事务多,那个像我一样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自己有很多收益。”于是吕蒙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是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就更加另眼相看,长兄看到事物的变化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告别。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学参考

1、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3、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编辑本段]六、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编辑本段]八、关于当涂的解释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我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司马光用字,极其精炼。不会多用一个字的。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应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道理
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意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既然你有翻译,那我就把一些理解性的东西讲一下

1.孙权的特点:善于劝说,关心下属,平易近人
吕蒙的特点: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会学习,且进步很快
鲁肃的特点:爱才、敬才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孙权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希望爱将提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孙权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说明吕蒙对鲁肃的赞赏觉得当之无愧,坦然接受,自豪自得。
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句话说明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他深交,表明鲁肃的爱才敬才,从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
6.吕蒙的变化的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待,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7.文中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意思
刮目相待: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的人

我可是把老师讲过的重点全都打印下来了,要是要应付考试的话,还要在注意课文下的注释,字词解释当然要熟练,还要记住作者是司马光选自“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编年体通史,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还要记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样好记些,书上写的太难记)

好了,真是怀念啊.......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答: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孙权劝学讲了哪些知识?
答:《孙权劝学》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卿今当涂掌事。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二、词类活用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三、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答: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是什么?
答:孙权:善于劝学,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礼贤下士,现身说法,既对属下严格要求,又含有殷切的期盼,不失人主身份。吕蒙:聪明好学,知错就改,进步快,说话幽默。鲁肃:敬才爱才。5、文中蕴含的道理:①开卷有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③要...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整理
答:2.孙权劝学 文言知识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

<<孙权劝学>>笔记
答: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 的将领。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6.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7....

孙权劝学重点字词翻译
答:孙权劝学1:初2,权谓3吕蒙4曰:“卿5今当涂6掌事7,不可不学!”蒙辞8以军中多务。权曰:“孤9岂欲卿治经10为博士11邪12?但13当涉猎14,见往事15耳16。卿言多务,孰若17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18。及19鲁肃过寻阳20,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21才略22,非...

司马光 撰《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孙权劝学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卿今当涂掌事。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知识点有哪些?
答:孙权劝学知识点如下: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2、文章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3、“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答: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