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中的”马“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隆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蛛丝马迹”的马是指什么?~

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
(注:此处的“马”并非真正的“马”,而是昆虫中的“灶马”。故蛛丝马迹,也可写作“蛛丝虫迹”。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也有只解释大意,于“蛛丝”“马迹”各自的含义只字不提,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作: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灶马,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灶马在中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灶马作为一种昆虫,在文献中出现最早是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提及,灶马可以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引《山堂肆考》曰:“灶鸡好穴于灶侧,一名灶马,形类促织。促织有翼而黑色,灶鸡无翼而褐色,其声亦曰织织。”而在清朝的文献中,灶马有别的含义,为“灶王爷的马”,是贡品。[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引《东京梦华录_十二月》曰:“二十四日,都人至夜,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清]顾禄《清嘉录》引《东京梦华录》云:“年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醉司命,是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此先不论。

词目 蛛丝马迹

释义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 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马就是指普通的马

此处的“马”并非真正的“马”,而是昆虫中的“灶马”。故蛛丝马迹,也可写作“蛛丝虫迹”。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是一种昆虫叫“灶马”【中文学名】:突灶螽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本种属于大型的种类,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常于夜晚出没、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