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族的例句和意思

作者&投稿:纳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例句 “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意思、例句~


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中学文言文中“族”字的例句和意思,有以下5种:
1、名词,意思是家族、宗族。例如: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收族:团结宗族。
2、名词,意思是种类。例如: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3、名词,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例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4、动词,意思是灭族。例如: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使秦国灭族。
5、形容词,意思是众多。例如: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族庖:众多的厨师。

◎ 【族】 【zú】〈名〉
(1) (会意。本义:箭头)
(2) 同本义 [arrowhead]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3) 家族,氏族 [clan]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
(5)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 [surname]
亡秦族矣。—— 汉· 贾谊《过秦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 王安石《伤仲永》
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
(6)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7) 民族 [nationality]。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8) 古代百家为一族 [a hundred families]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9) 又如:族长
(10) 品类,种类 [species]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1)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tribe]。如:猫族;玫瑰族
(12)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knot]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 ◎ 【族】 【zú】〈动〉
(1) 灭族。把 [罪犯的]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execute all family members (of a criminal)]
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3) 丛聚 [gather together]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4)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

◎◎ 【族】 【zú】〈形〉
(1) 众多 [multitudinous]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2)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东汉·许慎《说文》。
2.
意思:箭头。
3.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意思:家族,氏族。
5.
亡秦族矣。--汉·贾谊《过秦论》
意思:民族。
6.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王安石《伤仲永》
意思:宗族。
7.
繁衍之族。--清·洪亮吉《治平篇》
意思:家族。
8.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意思:古代百家为一族。
9.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
意思:种类。
10.
莫不族布。--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意思:品类。
11.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意思: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2.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意思: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3.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意思:丛聚。
14.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意思:众多。

1 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2 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
3 古代百家为一族。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4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5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族的文言文
答:意思: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13.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意思:丛聚。14.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意思:众多。2. “族”字的文言例句 族 zú <;名> (会意。本义:箭头)同本义 [arrowhead]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族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问题二:文言文中旧家世族的意思 旧家: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古代有荫封制度,某人有了功勋功劳,或者官职够大,朝廷封一个相应的“位”,其后代如果不出大问题,能继承享受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这样的家庭叫“旧家”,比如《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出生在这样的家族的男子,叫“旧家子”。

家族的文言文
答:意思: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2.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意思: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3.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意思:丛聚。 14.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意思:众多。 2. 有关家的古文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原...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谁有?急求!
答: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答: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是虚词共150个快!全!要例句是初中的内容!谢谢!上限50分追加!实词:::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 是虚词 共150个快!全!要例句 是初中的内容!谢谢!上限50分追加!实词:::拔、拜、...

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用作名词,宗:祖宗;宗庙。例句——《尚书.大禹谟》:“受命于神宗。”2、用作名词,宗:祖宗;祖先。例句——《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3、用作名词,宗:宗族。例句——《叔向贺贫》:“其宗灭于绛。”4、用作动词,宗:祭祀。例句——...

初一文言文古今异义
答: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

文言文戚的意思
答:1. 戚 在高中文言文中的意思意思 基本解释: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外~。~族。~友。 忧愁,悲哀:~然。凄~。哀~。休~。 古代兵器,像斧。 姓。 祥细解释: 〈名〉 (形声。从戉,尗声。戉:( yuè),斧子。本义:古兵器名,斧的一种) 同本义。亦用为舞具 [a kind of axe] 戚,戉也。——《说文》...

谁能告诉我文言文的多义词和活用词?最好有例句!
答:谁能告诉我文言文的多义词和活用词?最好有例句!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慧慧0316 2010-12-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 爱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答:者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用的古代汉字,通常用作标点符号,用以引出或表示前面的内容是某个动作、情况、事物的说明或解释。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逗号、破折号或冒号的功能。意思:引出前述内容,作为说明或解释。例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令人愉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