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产业扩张论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年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边际产业扩张论的理论意义~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一种符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典范,它来源于当时高速发展的日本跨国经营实际状况,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很快的日本即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稳步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很好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行业特点,弥补了原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的状况,对我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在区位选择上,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应该选择与该国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这样容易在海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占领当地市常按照这一理论,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常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开拓这一领域,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轻工业、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尤其成熟产品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提供发挥相对优势的广阔市场[2]。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并转移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必须注意。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取我国经济现代化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经济发展短缺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和其它经营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带来的机会,是我国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利益最大,因此应成为今后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向。总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为基本取向,以加快发展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为主导方向。

。“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主张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作边际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

近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悄然发生演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亚洲的投资,依然遵循着“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对华投资亦是如此。“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主张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作边际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

因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强化,日本对华投资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投资模式。

比如,日本在华机械类生产全面增加,特别是运输机械生产迅速增长,这意味着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和电气机械依然是日本的主导产业。它们中的主体部分还处于比较优势阶段。日本对华投资中机械工业生产占到41.6%,说明了边际产业对外投资理论已经不符合当今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

配套生产基地和市场型投资渐占上风

在日本对华投资的初期,日本的大企业主要是把中国作为组装生产的出口加工基地进行投资,其结果是在华企业成为日本母公司的组装车间和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加工厂。但从1999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由单纯的组装工厂到配套生产基地的建立。

可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为组装工厂提供配套的“原材料及二次加工部门”开始大量投资中国,并在中国形成了日本式的配套生产基地。

这一点可以引用日本学者关满博的论述来说明。关满博根据大量实证认为,在80年代,日本投资亚洲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进入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亚洲各国的特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为“出口加工基地”提供配套的“原材料及二次加工部门”企业开始直接到这些国家去投资设厂。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深圳等地,以及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周边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相当特色和实力的配套加工生产基地。

第二,由“生产重视型”到“生产与市场并重型”的全方位投资。

为开拓巨大的中国潜在市场,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

“生产与市场重视型”投资与过去日本传统的“生产重视型”投资不同,它必须符合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产业政策、满足这些国家主导产业的国产化政策以及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如果只是一成不变地用一些所谓边际产业是无法换取(开拓)东道国市场的。上世纪90年代,欧美汽车厂商的成功和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的挫折是最好的案例。根据丰田汽车投资、日本企业在钢铁(宝钢二期)以及重型电机(三峡项目)招标失败案例分析,日本学者关满博曾经提出了“MadeinMarket”观点,也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论。

投资技术含量逐渐提高随着比较优势产业对华投资的增加和技术换市场理论的提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第一、比较优势产业投资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

在与欧美等国企业的竞争中,日本对华投资过程也必然是把相对高水平的技术投资于东道国。这一投资趋势首先表现在家电领域新产品上市方面。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一些新产品上市时,日本各大家电厂商一改过去先本国后海外的顺序,而采取了日本本国与中国同时开发、同步上市的策略。

第二、日本跨国公司步欧美企业后尘开始增加研发投资。

在当今世界500强中已有100多家企业在中国设立R&D公司或者是R&D部门(中心),这其中主要是欧美企业。虽然在R&D投资方面,欧美企业已经走在了日本的前面,但是一向在技术转让方面保守的日本企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也在华部署了自己的研究开发部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丰田汽车、富士通、松下电器、日立、东芝、三洋、三菱电机、NEC、欧姆龙、铃木摩托车、资生堂等等。

虽然中日之间R&D水平存在着相当差距,但是中国大陆具有较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更丰富的技术资源积累的特殊性,这使得投资中国的R&D跨国公司可以迅速利用现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资源产生绩效。

独资与跨国合作渐成主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一,到1990年代末,独资企业已经取代合资企业,成为日资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投资始终以合资方式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开放之初,外商对中国的国情不甚了解,愿意承担投资风险的意愿不高等等原因。然而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变成了一个极具投资吸引力的生产消费大国。与此同时合资公司的种种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而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的独资企业便理所当然地取代合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日本在华投资亦是如此。从1990年代末开始,不仅新建在华投资企业中独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早期进入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开始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转变为独资企业。

第二、部分日资企业同中国本土企业的关系由竞争开始转向合作,一些日中跨国公司正在建立战略联盟。

进入21世纪,对日本制造业冲击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日本三洋电机与海尔集团、以及随后的松下电器与TCL签订相互协作备忘录建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事件了。它标志着日中企业之间由过去有不同差距的“不平等的技术提携”关系转变为“对等的相互互利的全面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改变了在中国家电市场上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激烈竞争的三洋和松下这两家日本公司的被动局面。

过去,中日之间的技术合作经常是由日本一方向中方提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并提供关键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组装生产。然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日本企业首先在家电领域遇到了中国新兴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为保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日方开始改变思维,不仅在零部件供给、技术研发上同中方合作,而且还拿日本本土现有的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作为条件,全方位同中方进行合作。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以及中国企业的不断强大,类似于家电领域的中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势必也将会在其他领域不断出现。

jfndnhs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要求设定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以及其局限性。
答:例如:如果当一个国家不能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时,那么该国从另一个国家进口总是有利的。比较优势论将这一点又推进了一步,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其国内可以不太高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但是,如果从其他国家进口这种商品,也许可能价格更低,更为有利。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否可以指导我国地区间的投资转移
答:我国可能处于美国型和日本型之间,属于混合型更合适,有比较优势差的落后产能转移,这种日本型,比如,上海的纺织企业转移产能到江西,东部地区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煤矿、电厂,煤电输出到东部东区,也有代替贸易型的比如,哇哈哈到西北办厂,产品销售本地等等。

蒙代尔贸易替代模型是什么?
答:(2)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的转移,而不是作为流动性很高的一般货币资本流入东道国。基于以上观点,小岛清得出结论认为,由技术先进国家的“边际产业”(即处于比较劣势)进行的直接投资将会促进商品贸易。

小岛清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局限性是社么
答:‌比较优势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发展提出的。‌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

日本小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中国产业扩张有什么启示
答: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符合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根据日本在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对外直接投 资的实际而总结和创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一阶段的对外直 接投资现状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起步 和高速发展的阶段,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正好在...

日本小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中国产业扩张有什么启示
答: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符合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根据日本在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对外直接投 资的实际而总结和创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一阶段的对外直 接投资现状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起步 和高速发展的阶段,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正好在...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要求设定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以及其局限性。
答:例如:如果当一个国家不能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时,那么该国从另一个国家进口总是有利的。比较优势论将这一点又推进了一步,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其国内可以不太高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但是,如果从其他国家进口这种商品,也许可能价格更低,更为有利。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

提出边际扩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清(K.K0jima)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978年,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