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主要人物介绍

作者&投稿:五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货币战争>内容介绍~

《货币战争》更多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署,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署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不论希腊萨摩斯岛的古代暴君,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中世纪君主,对美国开战的英国的帝王将相,法国革命的斗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皇威廉二世,对抗欧洲仇家的拿破仑·波拿巴,南北战争中对抗南部同盟的北部联邦;
对抗赫伯特·胡佛的美国的约瑟夫·斯大林,对抗英国及其盟国的阿道夫·希特勒,抑或对付越南共产党和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中情局,没有人可以单单靠伪币赢得战争。
恰恰相反,搞伪币的大部分人输掉了他们的战争,输掉了整个帝国或本人的财富。还有个别人,比如葡萄牙的阿尔维斯·雷斯,无意之中引发了政局的变迁,给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基本都是负面影响。


扩展资料:

部分精彩内容介绍
1、中东的伪币
华盛顿盛传这样一种说法:特勤局和财政部还没有公布的打算,因为一旦承认有数量如此之众的伪钞正在流通,对于美元已然动荡飘摇的国际地位不啻是雪上加霜。
2、东方造假西方帮
意大利黑手党卖掉毒品,并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进行洗钱——俄罗斯黑社会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随后又将部分收益作为买家支付的货款转移至各个金融中心。
3、法国大革命:软钱对硬钱
而在使用货币作为打击敌国武器的问题上,拿破仑及其他几位十九世纪早期欧洲领袖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造伪是他们秘密武器库中的一件重要法宝。正统历史学家对这个话题要么避而不谈(也许是因为缺乏相关史料),要么就是含糊其辞。不过,纸币收藏家及钱币商手头有的是证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战争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逝世:(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人物生平: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社会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中世纪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户,个人在全体作业过程中不过是一个孤立的劳动者。工厂制手工业却是许多的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一个资本家的指挥命令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的作业。一直到1760年以降发生了产业**,使用机械的大工业出现为止,在产业**前英国各国各地所实行的,仍然是这种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制手工业。 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在斯密死后不久,他遗留的手稿几乎全都销毁了。在他生前最后一年里他似乎计划撰写两篇主要的论文,一篇是有关法律的理论和历史,一篇则是和艺术与科学有关。在死后才出版的《哲学论文集》所收录的可能是后一篇论文的部分。《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所发行过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理论)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 《国富论》一书也否定了重农主义学派对于土地的重视,相反的,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国富论》一书非常成功,事实上还导致许多早期学派的理论被抛弃,而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则专注于将斯密的理论整合为现在所称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由此衍生)。马尔萨斯将斯密的理论进一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s)—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次都无法达成。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较为准确。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思想背景: 一. 哲学家 1曼德费尔(Mandeville, Bernard de, 1670-1731) 2哈启生(Hutcheson, Francis, 1694-1746) 3休谟(Hume, David 1711-1776) 二. 经济学家 1樊特林(Vanderlint J. 生年不明,死于一七四零年) 2勃格雷(Berkeley, George 1685-1753)
主要理论:分工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货币理论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价值论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资本积累理论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赋税理论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主要著作:
一、道德情操论(1759)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亚当斯密把《国富论》看做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宽窄、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的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国富论
二、国富论(1776) 《国富论》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巨著。 英文版国富论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及其生产物在各阶级的人们间之自然的分配顺序。 第一篇开始说明: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因于分工。有分工,才有货币。因为,有了分工,必有交换;有了交换,就要货币;所以,货币是助长分工所必须的。这样的议论,自然进展到交换的条件;那就是价值论及价格论。关于价格的研究,谓价格被分为工资、利润及地租;因此,为了说明价格取决于工资、利润及地租的比率这一事实,必须讲到这些比率的变动。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蓄及用途。第二篇有五大论点: 一论资产的性质及分类; 二论社会总资产中的一种特别部门(即货币)及银行的各种操作以节约货币的方法; 三论资本的积蓄及生产与不生产的劳动; 四论利息的升降; 五论资本的各种用途,并予以比较。 第三篇论各国富裕进步的不同。第三篇说明:国富的自然进步,资本是最初用于农业,而后用于各种制造业,最后用于国外贸易。

太多啦

货币战争中提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答:背景资料:这本畅销书是指《货币战争》,作者不知道根据哪些材料推断出罗斯柴尔德家族鼎盛时期的财富有60亿美金,按每年6%的收益,200年可到50万亿美元,相当于800个比尔?盖茨的身家。记者:我知道在你的法国庄园里,在你自己的书房里,据说有好几百本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关的传记。这么多书当中,大多数人会用什么样的...

《货币战争中》中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真实存在吗
答:梅耶以近乎赠送的价格向黑森公爵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他还极力帮助公爵收集古币,并经常为公爵介绍一些顾客,不遗余力地帮他赚钱,使其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日后,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

货币战争讲述的是否是真实的事情???
答:目前描述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书只有“货币战争”一部。似乎没有其他的资料能够佐证。所以可信度有很大的折扣。

货币战争的图书目录
答:又一次“剪羊毛”行动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第五章 廉价货币的“新政”凯恩斯的“廉价货币”1932年总统大选谁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废除金本位: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风险投资”选中了希特勒华尔街资助下的纳粹德国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货币第六章 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

宋鸿兵的人物经历
答: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曾在美国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利美、房地美供职。2008年回国工作,创建独立智库环球经济研究院。2014年6月11日,“优酷全新‘说’时代”发布会在上海举办。继《晓说》和《罗辑思维》后,优酷重磅推出又一档自制脱口秀——由《货币战争》作者、金融历史学者宋鸿兵主讲的《鸿观》。宋鸿兵...

最近听说“货币战争”这本书挺好的,谁能给我粘贴几页,我上网受限,看不...
答:战争中的美联储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美国战时的重要人物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剪羊毛”与美国1921年农业衰退 国际银行家的1927年密谋 1929年泡沫破裂: 又一次“剪羊毛”行动 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 第五章 廉价债务货币的“新政” 凯恩斯的 “廉价货币” 1932年总统大选 谁是富...

我怎么看不懂货币战争
答:货币战争相关问答 回答者:张宇燕 问题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货币战争》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答:对你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简单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

关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读了之后很受感悟,不过读完之后一些问题变在脑...
答:集体对抗国际银行?亏你想得出···你以为人心会这么齐么?特别是国家首脑等能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物,他们能彼此相信,会齐心协力么?再者,在货币战争中也详细描述了银行家如何慢慢渗透到各大势力的过程,现在的西方国家领导体系里,又怎会没有银行家那边的人?最开始的经济体系变革,还不是由银行家们...

《货币战争》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我觉得就是瞎扯。照他那么说,整个世界都统治在银行家手里了?就连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当选都是银行家一手策划的,而且照他的描述,威尔逊就是他们的一颗单纯又愚蠢的棋子了,银行家还能把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这不是瞎扯淡呢么,他以为全美国都是傻子么。当然银行家的作用也许不可忽视,但绝不可能是...

货币战争 的作者是谁?是 宋鸿兵还是 奥森·斯科特·卡德??
答:是宋鸿兵。奥森·斯科特·卡德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