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 守仁格竹 到底证明了什么?格字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唱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守仁格竹的格怎么解释?~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
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
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竹

我个人认为
格,就是表示参悟事物与天理之间的关系
按程朱理学来讲,所有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参悟
从参悟这些物体的过程中
去理解天理
换句哲学术语就是,参悟人与宇宙的关系

但是,如果按陆王心学的角度来看
格,就是去体验
要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去体验和经历
然后从中获取知识
所谓“心外无物”,可以引申为,如果你不去体验,事物就不会进入你的思想中
比如说,你没有看到花开,那花在你的心里就是没有开的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两家都是唯心主义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随便就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在哲学思辨的过程中,唯心主义也是必不可少一个门类
马克思就认为唯心主义的黑格尔是他的哲学思维上的导师嘛

跑远了
这里的“格”肯定是参悟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说王阳明一生的学说来解释这个“格”,那应该是“体验”的意思

个人浅见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格物致知